APP下载

政治文献中的“中国元素”翻译

2020-12-09何魏魏耿小超

关键词:字面中国元素意译

何魏魏,耿小超

(山西大同大学外国语学院,山西 大同 037009)

“中国元素”一词,最早是由高骏教授在2004年的一次广告业内会上提出。“中国元素”是一个大概念,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是“中国元素”的重要组成。[1]凡是被大多数中国人(包括海外华人)认同的、凝结着中华民族文化传统、象征国家及民族形象的文化符号或风俗皆可称之为“中国元素”。学者严硕勤认为“中国元素”的认知和界定相对滞后,并对“中国元素”进行了全面剖析:“中国元素”即“中国文化元素”,其中“元素”的“元”义为基本,“素”义为构成事物的基本成分。[2]具体来说,“中国元素”可分为三类:一、固有元素。固有元素是指在中国存在的不可更改的客观事物,如领土、人种、气候等;二、传统文化元素。涉及面广,较为抽象,如生活习俗、道德价值观、宗教、艺术、法律、伦理等;三、现代文化元素。如奥运精神、航天精神、影视文化等。[3]不难看出,“中国元素”既包括具体的物质符号,又包括抽象的精神内容。因此,笔者将能够体现或象征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具有民族特色的事物,皆称之为“中国元素”。

一、政治文献特征及“中国元素”分类

作为政治体制的镜子,政治文献是中国特色政治文化的集中反映,是国内外民众了解中国内政外交、时事政策的晴雨表。政治文献由政府机构正式公布发行,具有高度的权威性和政治性,涉及党和国家领导人在重要场合的讲话、国家大政方针、决策部署等,拥有至高地位和绝对权威。[4]政治文献鲜明的政治性和权威性决定了政治文献在遣词造句上的严肃性。一般来说,政治文献句式结构单一,多用并列短句或并列谓语,“一逗到底”,连接成分不多,层次不太明显。[3]政治文献在用词上多使用重复性词语,祈使谓语结构和并列短句多,主语缺乏,句与句之间没有明确的逻辑关系等。[5]然而,政治文献语言并非绝对的严肃、深奥,在讲演稿中,政府报告往往夹杂着许多口语体词汇和大众喜闻乐见的俗话、习语等,使严肃、深奥的哲理变得通俗易通,缓解严肃、沉闷的气氛,有利于增强报告的讲话效果,易于记忆。

依据“中国元素”的分类,政治文献中凡是能够体现民族特色,代表民族形象和特征的词汇与表达都可称作“中国政治元素”。诸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及政治协商制度都是中国政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元素”的具体体现。政治文献中的“中国元素”可以从具体词汇和抽象词汇两个方面进行划分。具体词汇是指政治文献中的专有名词和固定表达。例如,人民代表大会、人民民主专政、一国两制、民族区域自治、三会一课等;抽象词汇是指凝结民族文化内涵的词汇。如“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中国梦”“一带一路”“金砖国家”等。

二、政治文献中的“中国元素”翻译原则和目的

政治文献翻译讲政治,要以政治性为导向。在翻译中,就是首先要在政治上忠实于原文。[6]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用中国声音来唱响中国成为时代必然。中央编译局和外文局是中国民族文化对外传播的官方权威机构,在翻译中央文献时,按照“外国专家确保外语表达地道和自然,中国专家聚焦中国政治概念翻译准确无误”的流程进行翻译审核,确保原文内容地道自然地为外国读者所接受。[7]

用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加强国际话语权,树立民族形象,传播民族文化,“让译文受者明确无误地理解和把握译文所传递的信息要旨”,促进民族交流,让世界了解中国,这就是政治文献翻译的目的。[8]要提高中国故事的讲述效果,就要使用本土化语言,顺应本地读者的语言文化心理,唯有如此才能使海外读者产生亲和感,使政治文献海外出版物更容易为国外受众理解与接受。[7]翻译的策略不外乎归化和异化翻译的选择,对于强势文化而言,在没有外在因素影响下,依据佐哈尔的多元系统理论,译者多采用异化翻译。相反,对于弱势文化而言,由于受到原语言地位影响,译者往往会采用归化翻译。[9]

显然,异化为主的翻译策略不仅有利于传递异质成份,提高中国声音,传播中国文化,而且有利于增强国际话语权地位,符合政治文献翻译的目的。

三、“中国元素”的翻译策略及方法

政治文献中“中国元素”的翻译目的决定了具体策略和方法的选择。依据上文对于象征“中国元素”的政治词汇划分:一类是具体词汇,包括固定专有名词;一类是抽象词汇,指具有民族文化内涵的政治词语,包括习语、成语、谚语、数词略语等。在具体翻译过程中,每种翻译方法都有自身的局限性,译者对于翻译方法的选择并非一成不变,而是根据上下文灵活变通,以求最大限度实现翻译的目的。

归化和异化是常用的翻译策略,二者各有千秋。异化翻译是韦努蒂阻抗式翻译的核心要义。它的优势在于尽可能地传播原语言文化的异质成份,弊端是给目的语读者带来理解上的困难,句式过于刻板、内容过于晦涩,常用的翻译方法有直译、音译。归化翻译的优势在于将原语言中的文化或表达用目的语中类似的对等语加以转化,目的语读者容易接受。不足之处在于,不利于传播原语言文化,被译界视为强势文化翻译的惯用手段。归化翻译的常用方法有意译、替换、注释等。因此,政治文献之所以优先采用异化策略,是与政治文献翻译的特殊性分不开的。[10]

(一)专有名词

1.固定政治术语

政治文献中的专有名词往往是作为一种制度、理念或是理论而加以固定,并被写入党章或以其他形式统一固定下来。

(1)直译

政治专有名词从一开始提出就被固定下来,不能随意更改。对于此类词汇,译者一般采取直译法。例如,“四项基本原则”按照字面意思,译成“the Four Cardinal Principles”,但是对于外国读者而言,此类简化的理论或概念,他们理解困难,甚至会误解。翻译的目的是为了让外国读者明白该词汇的真实含义,译者往往会加注或予以注释。

(2)音译

专有名词中,凡是涉及人名或地名的专有政治词汇一般采用音译法。例如,“毛泽东思想”直接译成“Mao Zedong Thought”,“雄安新区”译成“Xiong’an New Area”。

2.“数词略语”

政治文献中最具中国特色的莫过于运用“数词略语”来简明扼要地表达国家的大政方针、宏伟规划或是某种理论。例如:“十二五规划”“一国两制”“三严三实”“两学一做”等。

(1)直译

部分数词略语从字面意思大体可以推断出来,故可以采取直译法。例如,“一国两制”按字面意思直接译成“One Country, Two Systems”,“十二五规划”译成“the 12th Five-Year Plan”。

(2)直译+意译

当直译不能明确表达具体含义时,借助意译,二者结合。例如,“五位一体”是关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个方面的总体规划,因此按照真实指代采用直译和意译结合的方法:“the Five-sphere Integrated Plan”。

(3)意译

字面意思不能充分解释具体指代时,译者需要从数词略语的基本含义来解释。例如,

“一带一路”不是字面意思,不能简单翻译“one belt, one road”, 而是根据“一带一路”的内涵翻译为“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消去字面误解,让异语读者更清楚地理解中央政策的真实含义。

(4)意译+注释

有些数词略语不宜从字面翻译,需要根据本质内涵来表达,还需要加注解释,这样目的语读者才能完全理解。例如,“三严三实”译成“Three Stricts and Three Earnests”还不够,异语读者会困惑什么是“三严”?什么是“三实”?译者还需做的就是加注解释,读者就会明白中国共产党对党员的具体要求是什么。例如,“三严”是指严以修 身(Be strict in cultivating one’s moral character)、严以用权(Be strict in preventing abuse of power)、 严 以 律 己(Be strict in disciplining oneself),“三实”是指谋事要实(Be steady in planning matters)、创业要实(Be steady in starting undertakings)、做人要实(Be steady in conducting oneself)。

(二)政治文化词汇

依据“中国元素”分类,中国元素中的传统文化元素和现代文化元素统称文化元素。文化元素涉及面广,内涵丰富,很难按照字面含义进行理解,往往在特定文化环境中有具体指代。因而,要避免翻译过程造成的理解偏差,译者采用的方法也较为复杂多样。

1.俗话

政治文献在用词上相当讲究,除了大量运用并列短语、成语增强政治文献庄严、宏伟气势外,还会使用一些大众喜闻乐见的俗话来缓解气氛,使深奥的政治哲理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例如,“短板”常用来指代不足之处、弱项,译者意译为 “fall short”。同样,“洗洗澡”“治治病”也是日常口头用语,译者直接用“taking a bath”和“treating our ailments”直译表达。

除了直译、意译之外,口语化表达也采取零翻译。例如,“以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为“牛鼻子”。 “牛鼻子”,比喻事物的主要矛盾或影响全局的关键,而译者没有用“ox-nose-like function”,直接采用零翻译,读者一目了然。

2.习语

习语是劳动民智慧的凝结晶,通常以简明、扼要的通俗表达来阐明深刻的社会道理。政治文献中的习语,均有出处和来源,其指代含义对于原语读者一目了然,但是对于目的语读者而言,意译是最佳选择。例如,习语“打铁还需自身硬”常用来强调自身本领的重要性,而报告中译者采用意译“it takes a good blacksmith to make steel”来转换同样的意思。

3.典故

用典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精粹,与政治概念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成为中国政治文献不可或缺的内容。[11](P153)对于此有彼无的文化典故,译者大多采用意译。例如,“刮骨疗毒”是《三国演义》中的故事。这里喻指党消除腐败的坚定决心。文中采用意译“to be braced for the pain”,并做了进一步解释,让目的语读者明白刮骨疗毒的喻意。

4.神话故事

政治文献中的科技成果用神话故事中的人物或事物来命名,翻译时采用“音译+注释”来翻译。例如,《西游记》中的“天宫”用来指代太空实验室,翻译时采用音译“Tiangong”加解释“space lab”。同样的表达和翻译方式很多,如“蛟龙”、“悟空”等。

(三) 特色句式

1.并列句

对于四字词语或成语,从字面意思无法理解的,译者往往采用意译,并尽可能地保持前后句式的一致性。例如,“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两短语结构相同,但是“初心”引申含义深厚,需要意译为“original aspiration”。相反,对于能从字面意思理解的,直译为首选。例如,“中国精神Chinese spirit”,“中国价值Chinese values”,“中国力量Chinese strength”等。

2.排比句

排比句使文献读起来琅琅上口,增强文本气势,突显逻辑推理。政治文献中最常见的句式为排比句。例如,十九大报告中连用八个“明确”句式,一气呵成,气贯长虹。而中文重意合,英文重形合。每个无主句在翻译时,译者统一采用直译“It makes clear that ...”句式,保持译文在形式上的统一,做到句式功能对等。

3.对句

词性相同,字数相对,音节押韵的并列对句能突显政治文献表达的严谨性和工整性。翻译时,在达意基础上,能直译则尽量直译,如果直译会造成内容曲解,则采取意译并力求句式上的对等。例如,“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中文在句式结构和用语上相对应,译文“the era is the mother of thought”与 后 句“practice is the fount of theory”在结构和用词上保持对应。

但是,也应注意到,对句注重形式上的对等,在内容上也存在无真实指代的情况。例如,“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对句,“党政军民学”泛指社会的不同职业,则采取意译“all areas of endeavor in every part of the country”,而“东南西北中”泛指方位名词,没有真实含义,仅用来保持句法上对等,译者采用省略或零翻译法。

小结

“中国元素”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存在于各个领域。政治文献是中国政治文化的特殊表现形式,它反映了我国不同时期的政治文化风貌。在某种程度上而言,政治文献的翻译已超越单纯的语言文化范畴,成为一项重大紧迫的政治任务。[12](P153)政治文献翻译不仅有利于提高中国在国际地位的话语权,也有利于世界多元文化的构建,更有利于让世界人民了解中国。通过具体事例分析,不难看出在政治文献翻译过程中,异化翻译在保留中国元素的特征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没有归化翻译的参与则很难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交流。因此,在充分发挥异化翻译主导的同时,灵活运用归化翻译,译好政治文献中的“中国元素”,讲好中国故事。

猜你喜欢

字面中国元素意译
金缕衣
别误会这些英语
浅谈英汉翻译中的直译与意译
别误会这些英语
浅谈直译与意译的合理结合
好莱坞电影中的“中国风”
服装设计中的中国元素研究
中国元素在城市空间中的运用研究
大陆与港台译制片对英文电影片名的直译与意译取向研究
潮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