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共产党宣言》的利益思想
2020-12-09李玉才
李玉才
中央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海淀区 100081
引言
《共产党宣言》作为马克思、恩格斯的经典之作,里面蕴含着丰富而又深刻的利益思想。然而,目前国内学者对马克思、恩格斯利益思想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马克思、恩格斯早期思想(以下简称“早期思想”)的挖掘方面,而对《共产党宣言》中蕴含的利益思想的关注度不高。因此,深入剖析和发掘《共产党宣言》中的利益思想对于我们深化马克思、恩格斯利益思想研究以及深化对《共产党宣言》本身的认识具有重要意义,而《共产党宣言》中所蕴含的利益思想对于新时代的中国也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抛弃了早期用抽象思辨的哲学思维分析利益问题的方式,将利益问题置于唯物史观的框架之中,站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互关系的高度来阐明利益的本质及其作用,进而从现实的经济社会事实出发,解剖资本主义现实世界中存在的重大利益问题。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主要批判了资产阶级利益问题,在批判的基础上提出了如何建构和实现无产阶级利益,从而最终实现全人类的利益价值追求。
1 对资产阶级利益问题的批判
《共产党宣言》作为无产阶级的“宣言书”和纲领性文件,批判资本主义利益问题是其重要内容之一。马克思、恩格斯紧紧抓住资产阶级核心利益问题即资本的增殖,批判了以资本为基础的整个资产阶级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阐明了利益问题在推动资产阶级的产生、发展及灭亡过程中的基础性作用,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从而真正实现了对资本主义“有原则高度”的批判。
1.1 对利益的追求是资产阶级的本性
人类对利益的追求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人类的实践活动归根结底“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1]。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资产阶级对利益的追求体现为对资本增值的渴望。资本的本性在于增殖、在于追求利润的最大化,而资本家仅仅只是资本的现实功能承担者,因此,由资本家构成的资产阶级必然会将追求利润(利润是利益的重要体现)的最大化作为自己的本性。利益支配着整个资产阶级的思想和行动,成为资产阶级进行实践活动的内生逻辑。资本家对利益的追求伴随着整个资本主义发展的全过程,利益也构成资本主义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在资本主义早期阶段,资产阶级只能在封建社会的夹缝中生存发展,但是资产阶级并没有停止对利益的追求和渴望。资本家在货币欲的驱动下,极力突破封建经济限制,积极在世界范围内推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从而实现资本的增殖和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就这个角度而言,资产阶级对利益的追求在客观上既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同时也进一步促进了资产阶级生产关系的形成。但是,他们所追求的利益不属于绝大多数人,而仅仅“是资本家的利益,是资产阶级的共同利益”[2],是以压迫劳动工人的剩余价值为前提。资本增殖的本性决定了资本家对利益追求的无限性,它要求资本家通过大量压榨劳动工人的剩余价值以实现资本的正常流通运转。对于资本家而言,他只关注私人利益的最大化,而不顾及生产和发展的社会需要。这种对私人利益的不懈追求是建立在剩余价值的基础之上的,其结果必然导致两大阶级矛盾的对立和经济危机的爆发,从而加速“两个必然”的出现。
1.2 世界市场的发展加速了资产阶级对利益的攫取
近代以来,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快速发展使原有的国内市场越来越成为进一步推动自身发展的障碍,它要求突破原有地域的局限以寻求更加广阔的市场。这种市场既包括国外低廉的原料市场和劳动力市场,同时也包括国外商品销售市场。早期资本家为了促进自身的发展,往往采取野蛮的手段扩展国外市场,甚至不惜以惨绝人寰的黑奴贸易和殖民扩张的方式满足自身的利益需要。这种利益的驱动促使资本家开辟新航路,对东印度、中国和美洲进行掠夺。这种掠夺促进了世界市场的形成,使商品贸易在全世界范围内流通销售。资本主义商品交易的世界化推动着人与人之间交往的世界化,传统的偶然的、个人的交往被打破,交往不再是地域性的而是普遍性的,整个历史也逐渐向世界历史转变,而世界性交往和世界历史的形成又反过来促进世界市场的培育。世界市场的发展加速了资产阶级在世界范围内对利益的攫取,为资本家压榨工人的剩余价值以及实现自身的利益提供了更广阔的地域空间和便利条件,也使“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全球范围内确立自身统治地位”[3]。随着世界市场的形成,资产阶级的利益原则遍布整个世界,使落后民族和地区不得不屈服于这种利益原则,迫使一切民族“在自己那里推行所谓文明,即变成资产者”[4]404。
1.3 资产阶级利益导致人的畸形发展
资产阶级利益问题作为资本主义社会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必然会决定处于这种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本性及其发展。马克思、恩格斯认为,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对利益的追求导致人的发展日趋畸形化(即人的异化),它对人的伦理道德以及人的全面发展都产生了巨大的破坏作用。在早期思想中,马克思就对劳动所带来的人的异化问题作出了形象而又深刻的阐述。在《共产党宣言》中,他们又集中对资产阶级利益导致人的畸形发展问题进行了深刻的剖析。首先,资产阶级利益关系促使人与人的交往处于异化状态。在正常的社会关系中,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具有丰富性和多维性。但在资产阶级利益的侵蚀下,人与人的交往“除了赤裸裸的利害关系”就再无其他关系,利益支配着人的交往和行动。人的交往关系严重物化和异化,人成为最无个性的存在者,商品、货币、资本成为人与人交往互动的最高准则。在利益面前,人的尊严丧失殆尽,所有人都成为极端利己主义者。在利益的驱动下,所有的职业都转化成谋取利益的工具,诗人、学者等一切职业都变成雇佣劳动关系。人的价值衡量的尺度不再是内在的,而是由兑换货币数额大小决定的。因此,利益成为人们行动的最高准则和唯一动力,一切神圣的东西都终究为利益所打碎或取代。其次,资产阶级利益关系使家庭伦理丧失。在利益关系的驱动下,资本主义经济基础的巩固发展必然要求与之相适应的伦理道德观念。为了满足自身利益需要,“资产阶级撕下了罩在家庭关系上的温情脉脉的面纱”[4]403。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家庭亲情和社会伦理道德等都深深地被打上了商品货币和资本等利益关系的烙印,传统的血缘共同体也被货币共同体所取代,家庭中的亲情伦理等“无价之物”最终都以交换价值来衡量,其他一切社会道德也都成为实现自身利益的虚伪摆设。最后,以资本为核心的资产阶级利益关系导致工人的片面发展。在资本的压迫下,工人只能被迫接受机器的统治而成为“单向度的人”,工人利益的全面性和多样性根本无法实现,工人仅仅是资本家获取剩余价值(利益)的工具,工人变成最廉价的商品。在这种社会状态下,工人只能是片面发展的人。
1.4 资产阶级意识形态掩盖社会利益矛盾
资产阶级对社会利益的极度追求必然引发社会利益矛盾,这种利益矛盾往往呈现为阶级矛盾,并且成为其他一切矛盾冲突的根源。一定的阶级利益决定了一定的思想观念,而这种思想观念必然会以意识形态的面貌呈现并对相关经济基础起辩护作用。资产阶级为了维护其自身的经济基础,掩盖社会各阶级利益冲突,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家往往将特殊阶层的利益需求说成是整个社会普遍的利益追求,并且这种所谓的普遍利益是以国家和法的面目出现,给底层民众以假象,从而让资本主义意识形态起到掩盖社会利益矛盾的作用。他们通过“言说”的方式将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上升为整个国家的意识形态,将国家主导的价值观上升为国家主流价值观,这一过程巧妙地实现了用普遍的形式维护特殊利益内容的目的。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家通过法律、道德和宗教等形式论证资产阶级利益的合法性和社会利益分配的合理性,以精神生产的名义为资产阶级的物质利益辩护,缝合由现实利益矛盾所带来的社会分裂趋势,从而增强整个社会对资产阶级利益关系的认同度。资产阶级极力宣传自由、民主和平等的价值观念,这样既能够为资本家的商品贸易和劳动力买卖提供理论依据,同时又能用流通领域的假象来掩盖生产领域由剥削带来的阶级利益矛盾。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资产阶级“三大拜物教”。商品、货币和资本原本是束缚和压迫工人的重要力量,是劳资利益矛盾的重要焦点,但受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遮蔽,普通工人却对它们表现出无限的崇拜。总之,资产阶级意识形态是以思想和理论的形式反映其生产关系和所有权关系,背后反映的“全都是资产阶级利益”。因此,无产阶级要想获得解放必须走出资产阶级意识形态迷雾,掌握意识形态领导权,从而实现意识形态生产向真正自由的精神生产转变。
2 关于无产阶级利益的实现
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不仅仅只有批判维度,他们同时也具有建构维度。他们不仅批判了资产阶级的利益问题,而且运用唯物史观阐明了实现无产阶级利益的条件,为无产阶级维护自身根本利益指明了方向。
2.1 根本途径:无产阶级通过阶级斗争推翻资产阶级统治
利益和阶级问题天然具有密切联系。一方面,物质利益是阶级得以存在的前提和基础,“社会群体的物质利益分化直接导致了社会的阶级对立”[5],因此,利益矛盾是阶级斗争的根据,也是阶级社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另一方面,利益并非是抽象的,正如个体总是阶级中的个体一样,利益也总是附着在一定的阶级之上,阶级利益关系对其他利益关系具有决定性作用。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社会的发展加剧了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两大对立阶级的利益矛盾,而这种阶级利益矛盾最终将以阶级斗争的方式加以解决,从而推翻资产阶级,实现整个社会上层建筑的重构。对于劳动工人而言,其自身利益问题根源在于整个资本家阶级的压迫,因而他们的利益矛盾是属于阶级利益的对立,因此要实现无产阶级的利益只能通过阶级斗争的形式。这是无产阶级利益实现的根本途径。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利益矛盾大量充斥在生产生活领域并不断走向极端化:一方面,由于生产的相对过剩,资产者为了维护市场价格不惜将很大一部分制成品毁掉;另一方面,广大无产者处于饥寒交迫之中,生活资料极度匮乏,工人阶级的生存受到极大的挑战。对于广大工人阶级而言,他们不得不接受机器的支配,在机器的统治下,成为机器上最不起眼的“螺丝钉”。事实上,机器对工人的统治归根结底是以资本为基础的资本家对劳动者的统治。在资本占统治地位的社会中,工人仅仅是资本家获取剩余价值(利益)的工具,工人变成最廉价的商品。总而言之,在生产生活领域,有产者和无产者之间的绝大多数利益矛盾都是阶级利益矛盾的具体体现,这种阶级利益矛盾只能通过无产阶级自觉的阶级斗争才能得以解决。在阶级斗争过程中,无产阶级首先要以革命的手段取得政治统治,无产者只有用革命的方式打碎资产阶级的国家机器,才能真正维护自身利益。阶级利益矛盾的尖锐性决定了阶级斗争的彻底性,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之间不可调和的利益矛盾促使无产阶级以革命的阶级斗争形式反抗资产阶级的统治,从而导致资产阶级最终走向灭亡,实现整个社会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变革。
2.2 重要前提:无产阶级的阶级利益与绝大多数人的利益具有一致性
无产阶级的利益同绝大多数人的利益是一致的,他们都有共同的利益诉求,这是无产阶级实现自身利益的重要前提。《共产党宣言》明确指出:“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4]411这种共同的利益诉求主要由以下几方面的因素决定。第一,无产阶级不同于资产阶级,他们是物质资料生产的重要组成力量。在现代化大生产中,他们本身在数量上就占社会的绝大多数。作为生活在最底层的普通工人,他们天然地同广大底层民众保持着亲密的联系。第二,在现代社会中,由于机器化大生产以及世界性分工的出现,传统的中间等级将逐渐沦落成无产阶级或者同无产阶级相类似的命运,因而具有相似的利益诉求。第三,无产阶级本身没有任何生产资料,他们没有任何特殊的私人利益需要加以保护,因而最具有大公无私的特点,他们同其他除资产阶级以外的群体一样,都处于绝对贫困状态。正因为无产阶级与绝大多数人的利益具有一致性,加上无产阶级是最为先进的阶级,他们符合社会历史发展的要求,体现了生产力发展的大趋势。因此,无产阶级能够获得良好的群众基础和牢固的道义支持,他们能够调动绝大多数人参与到实现自身利益的革命运动之中。如果仅凭无产阶级自身力量而没有建立阶级联盟,那是很难取得革命胜利的,因此这也就说明了为什么无产阶级同绝大多数人利益的一致性是实现无产阶级利益的重要前提条件。无产阶级作为大多数人利益的代表者而言,只有绝大多数人利益得以实现,无产阶级的利益才有可能实现。
2.3 根本保障:无产阶级利益的实现依赖于共产党的领导
无产阶级作为一个阶级存在,在实现自身利益的过程中必然要有自身的组织和政党,以发挥政党的领导带头作用。共产党作为无产阶级的政党,它为无产阶级利益的实现提供了根本保障。对此,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从多个方面进行了阐述。首先,共产党同无产阶级在利益上具有一致性。共产党是工人阶级在自觉的阶级斗争过程中所形成的政党,共产党人“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4]413,因此,共产党才有可能成为无产阶级的政党并代表和领导无产阶级。其次,共产党能够从全局出发代表并维护无产阶级的整体利益。从无产阶级开展阶级斗争的历史中不难认识到,斗争要想成功必须从自发走向自觉,还需形成无产阶级联盟,成立以科学理论作指导的政党。共产党作为无产阶级的政党,它同其他无产阶级政党相比具有自身的优势,这就是:共产党人能从整个无产阶级的全局出发来进行阶级斗争,从而更好地维护和实现无产阶级的整体利益。这种全局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从横向来看,在开展阶级斗争时,共产党能够将各民族看作一个整体,坚持“共同的不分民族的利益”;从纵向来看,纵观整个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历史,“共产党人始终代表整个运动的利益”。最后,共产党自身先进性的特点使共产党维护无产阶级的利益得以成为可能。共产党人之所以能够从全局出发代表和维护无产阶级的整体利益,很重要的原因在于共产党人的先进性。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看来,这种先进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在实践方面,共产党人站在革命斗争的最前沿,他们是革命运动最坚定的支持者和推动者;在理论方面,由于共产党人接受了先进理论的指导,他们能够认识到革命运动的“条件、进程和一般结果”。共产党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建立起来的政党,能够从整体趋势的角度上深刻把握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基本要求和基本规律,从而为实现无产阶级的利益提供根本保障。
2.4 重要条件:全世界无产者的联合
近代以来,在世界市场和世界历史的作用下,资本在全世界范围内确立了其统治地位,因而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是世界性的,资产者作为一个阶级存在,它在全世界范围内对工人进行压榨和剥削。对于工人而言,“工人没有祖国”,他们虽然自己身处不同的国家和民族,但他们都共同遭受有产者的剥削。因此,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无产阶级对资产阶级的斗争必须也是世界性的,而不能仅仅局限于一国。换言之,全世界的无产者必须实现大联合,这是无产阶级利益实现的重要条件。对此,《共产党宣言》中明确指出:“联合的行动,至少是各文明国家的联合的行动,是无产阶级获得解放的首要条件之一。”[4]419在早期阶段,无产者为维护自身利益的阶级斗争活动是分散的和自发的,它们往往表现为单个的劳动者同资本家进行斗争,而且斗争的形式往往是简单的和无组织的。但是在经过反复的革命实践后,无产阶级的觉悟不断提升,开始认识到彼此的生活状况、利益需要以及命运越来越相似;认识到自身是作为一个阶级整体而存在的;认识到联合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这种联合体现为无产者作为共同身份通过阶级斗争的形式以维护自己的利益,例如:工人开始成立联盟以维护自己的工资,共同与资本家进行坚决的斗争。此外,现代交通工具以及信息技术的发展也为世界无产者的联合提供了必要的客观条件和可能性。现代交通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大大压缩了各民族无产阶级之间的时空距离,使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联合成为可能。全世界无产者的联合使无产阶级的力量得以汇集,从而形成阶级合力共同对抗资产阶级的统治,以争取和实现无产阶级的利益。基于此,《共产党宣言》在最后呼吁:“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
3 关于人类社会利益的最终目标
利益就其实质而言,体现的是一种社会关系(尤其是生产关系),利益也必须在社会关系中即在一定的共同体中才能得以实现。在前资本主义社会中,虽然“分工的发展引起了不同主体之间的利益矛盾”[6],但人主要是处在以血缘为纽带的自然共同体之中,呈现为一种彼此依赖的关系,人类社会的利益关系更多受到血缘等伦理道德的约束。而且在前资本主义社会中,由于生产力水平有限,人类的主要活动是在同自然界作斗争,更多表现的是主体与客体(自然界)的利益矛盾,而非主体之间的利益矛盾,因此利益矛盾由于未充分显现而总体可控。但是在资本主义社会中,随着商品货币关系的发展,市民社会阶层普遍打破血缘关系的束缚而极度追求私人利益,人的独立性逐渐显现,社会各阶级利益矛盾由此凸显。为了维护本阶级利益,资产阶级摒弃了自然共同体,取而代之的是虚幻的共同体。这种虚幻共同体是以维护社会普遍利益为噱头而组建起的国家政权,其本质在于维护少数私有者的利益。此外,从人的发展维度来看,资本主义社会的人是片面的人,不管是资本家还是工人,他们对利益的追求都是极度片面的。作为资本的人格化的资本家而言,他们的唯一目的是市场的扩大与资本的增殖,致富欲的满足是他们快乐的唯一源泉。因此,虽然资本家是社会利益的占有者,但事实上他们受资本逻辑的束缚,他们同样是片面发展的,他们并非社会利益的真正享有者。而对于劳动工人而言,他们生活在社会最底层,他们只能获得微薄的报酬,工资成为他们工作生活的唯一目标,因而他们更是片面发展者,他们更不可能是社会利益的享受者。
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这种不公的社会状态以及社会利益矛盾的产生,根本原因在于资本主义私有制。因此,以消灭私有制为核心的革命运动成为实现人类利益的必由之路,而取而代之的是以社会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的“自由人联合体”。在共产主义社会中,利益分化和对立的现象完全消失,它完全摒弃了人们利用自身权力去占有他人利益的现象。在新的社会中,由于生产力的高度发达,人们不再为自身的生存和发展问题而焦虑,这种发达的社会形态为人的利益的全面实现提供了必要条件。这种全新的联合体是无产阶级利益的最终实现,也是人类社会利益的最终目标,这一目标的实现也意味着无产阶级历史使命的完成。在此社会形态中,资本的个性和自由趋于丧失,而人的自由和个性得以恢复和发展。此外,在自由人联合体社会中,不仅在生产关系方面实现了根本变革,人的精神面貌也焕然一新,新型联合体中的人摆脱了传统资产阶级观念的束缚。人不仅在物质上也在精神上实现了真正的自由,实现“人是人的最高本质”的目标,从而人类真正将自己创造出来的利益置于人类的普遍控制之中,人类自身也真正成为利益的占有者和享受者。
4 《共产党宣言》蕴含的利益思想的当代启示
《共产党宣言》的诞生虽然距今已有170 多年的历史,但它所阐明的包括利益思想在内的很多思想理论“迄今依然有着强大生命力”[7],对新时代的中国仍具有指导价值。对利益的追求是人类永恒的话题,在新时代的中国仍存在大量的利益问题,特别是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全面深化改革的不断深入,利益多元化和利益分化问题逐渐凸显。在此背景下,探究《共产党宣言》的利益思想,对当代中国仍具有重要的启示。
4.1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利益观
《共产党宣言》强调无产阶级同绝大多数人的利益具有一致性,强调要满足无产阶级的利益首先要实现绝大多数人的利益需求。马克思、恩格斯深刻认识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的重要性,强调无产阶级要和群众“激起瞬间的狂热”。中国共产党是按照马克思主义建立起来的政党,它在革命、建设与改革实践中集中回答了“为了谁谋利益”“依靠谁谋利益”和“维护什么利益”的问题,强调把维护人民的利益作为自身行动的最高要求,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利益观。这种利益观是扬弃了资本逻辑、坚持人本逻辑构建起来的利益观。新时代以来,中国共产党更是站在人民的立场,维护人民根本利益,努力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具体而言,首先,中国共产党坚持以“中国之治”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维护人民的利益不是一句政治口号,它需要以具体的方式落实到具体的实践之中。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突出强调国家治理的重要性和社会主义治理的优越性,强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国家治理相对于传统的统治而言,这种决策方式更加民主化、管理更加法制化以及运作更加科学化,更能有效地倾听普通民众的利益呼声,回应人民的利益诉求。其次,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努力创造条件发挥人民在追求自己正当利益过程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改革开放后,党不断优化社会生产关系,发展多种所有制和多种分配方式,充分发挥不同个体的自身优势,为人民实现自身利益需要提供多样化的途径和机会,从而创造了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最后,中国共产党始终把满足人民的根本利益看作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在不同时代条件和不同的发展阶段,人民群众的利益需要的侧重点有所差异,体现为阶段性和总体性的统一,人民的利益需求的层次性会随时代发展不断提升。因此,党努力结合时代发展新态势和国家发展新要求,不断深化并调整国家社会主要矛盾,不断结合人民新的利益诉求完善党的工作任务和工作要求,努力引导广大人民群众“正确处理长远利益与眼前利益”的关系[8]。总而言之,作为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国在治国理政过程中始终将实现人民根本利益作为最高行动准则。中国共产党也始终坚持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工作的根本评价标准,也只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利益观才能保证党的事业万古长青。
4.2 坚持党对新时代社会利益问题的协调领导作用
《共产党宣言》明确指出,共产党自身的先进性是共产党得以维护无产阶级利益的重要依据,无产阶级革命利益的实现必须依赖于共产党的领导。就新时代中国而言,大量的社会利益问题同样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统领协调作用。首先,中国共产党始终重视生产力的决定性作用,努力坚持高质量发展,从而为满足人民的利益需求提供前提条件。社会利益问题本质体现的是社会生产关系,而生产关系的变革和优化离不开生产力这个前提性因素。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提到,之所以资产阶级社会存在利益矛盾,除了生产关系的因素外,更为根本的原因在于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高。客观地说,我国目前面临的绝大多数社会利益问题都是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不足所引起的。做大蛋糕是分好蛋糕的前提,发展好生产力才能为协调社会利益关系提供物质保障。我们不能因为改革发展过程中存在利益矛盾就停止深化改革,恰恰相反,我们要坚持以改革的方式解决改革过程中的利益问题,坚持以发展的方法解决发展过程中的利益矛盾。只有发展生产力、做大社会总体利益这块蛋糕,才可能从根源上解决人民群众利益分配问题。其次,充分发挥利益分析法在社会利益协调方面的作用。利益分析法是马克思主义利益思想的重要方法论,也是我们新时代处理利益问题和解决社会矛盾的重要方法。我们要善于从利益角度分析社会问题,要认识到整个社会的矛盾变化“都无法脱离利益这个关键的衡量维度”[9]。通过利益分析法不难看出,我国目前存在的社会矛盾是属于人民内部的具体的利益矛盾,社会总体不存在根本利益的对立。因此,党在协调社会利益问题时要坚持统筹兼顾,做到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在当今中国,人民群众的社会具体利益问题错综复杂,利益主体和利益内容呈现多样化发展态势。在此过程中,党必须协调处理和努力把握利益的本质,按照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方法妥善处理社会各方的利益问题。最后,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在利益协调过程中的作用。制度是社会关系的产物,制度产生的目的就在于规范人们的行为和协调人们的利益。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就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作出了重要部署,我们需要把握社会主义制度体系的优越性,充分发挥制度的激励功能、约束功能、评价功能和惩戒功能,在相关制度框架下积极建构社会利益分配、利益协调、利益表达和利益约束机制,从而为满足人民群众的社会利益需求提供制度遵循。此外,还需注重法律制度在社会利益协调方面的作用。党和国家坚持按照法律法规处理各方利益矛盾,坚持以法制的方式协调各方利益纠纷,发挥法律制度在维护弱势群体的社会利益过程中的兜底作用。
4.3 培育公民正确的利益观
《共产党宣言》集中批判了资产阶级利益关系导致人的异化以及人的片面发展等问题。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不管是资本家还是劳动工人亦或是普通的个体存在,在货币和资本的束缚下,他们的利益观都是以扭曲的状态呈现。改革开放以来,受市场经济和西方文化思潮的冲击,我国国内少数民众在利益面前也迷失了方向,社会公德和个人道德出现滑坡,拜金主义和精致的利己主义成为不少民众的人生信条。就新时代的中国而言,我们彻底废除了阶级压迫和社会剥削,扬弃了资本逻辑对人民群众的统治,这为人民群众树立正确的利益观、超越货币资本等利益对个体的侵蚀和奴役提供了前提条件,但这并不意味着普通民众能够自然而然地树立起正确的利益观。正如马克思、恩格斯强调共产党人要加强对普通工人的教育那样,现代中国民众要形成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同样离不开必要的“灌输”,正确的利益观的形成离不开长期的培育。首先,在认知方面,要让普通民众认识到利益的本质和根源。现在不少民众过分追逐物质利益,特别是表现在对商品、货币和资本的贪婪上,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这些民众无法认识到利益形成和发展的实质。事实上,利益并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是人们在生产实践过程中形成的社会关系。从本质来看,“利益是由劳动创造的,劳动是原因,利益是劳动的结果”[10]。因此,要让普通民众认识到利益的产生只能源于自身辛勤的劳动付出,从而让民众由对利益的盲目追求与崇拜转变为对劳动的尊重与热爱。其次,在情感价值观方面,要加强普通民众的道德修养,让普通民众形成正确的义利观。如何形成正确的义利观一直是我国古代先贤探讨的重要问题,也是我国古人修身养性的重要内容。在当代,普通民众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利益观,要以辩证的、历史的思维看待“义利之辨”。广大民众既要认识到正当的现实利益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和必要手段,同时也要认识到对利益的过分追求往往容易导致人的畸形发展。因此,我们需要用我国的先进思想文化武装人民群众,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塑造大众,用主流价值观涵养个人的道德修养,从而让普通民众对现实的物质利益问题保持适当的“张力”。最后,在具体日常实践中,要在具体的生产生活中践行马克思主义利益观。在面对纷繁复杂的利益纠葛时,普通民众要能够自觉抵制不良利益诱惑,要能够透过各种利益表象深入研究利益背后的“物质环境”,分析现实社会中的利益得失,从而作出正确的利益判断和利益选择。
5 结语
利益思想是马克思恩格斯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唯物史观构成辩证统一的关系。一方面,马克思在早期阶段正是通过分析“物质利益”问题发现了唯物史观,因此利益问题是构成唯物史观的重要依据;另一方面,唯物史观的建立又为马克思分析现实物质利益问题提供了哲学依据。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以辩证的、历史的眼光对资产阶级利益进行了批判性分析,阐明了无产阶级利益实现的基本条件,以利益视角论证了“两个必然性”,从而“实现了人类思想史和社会发展史上的伟大变革”[11]。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从对资产阶级利益的批判,到对无产阶级利益实现条件的探索,再到对全人类利益目标的追求,整个过程体现的就是社会历史从政治解放到社会解放再到全人类解放的过程。《共产党宣言》中的利益思想是对马克思恩格斯早期利益思想的丰富和发展,这种利益思想不仅成为日后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分析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重要理论武器,而且对当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处理大量的利益问题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方法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