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符号与象征:“古路坝灯火”爱国精神的内涵与时代意蕴

2020-12-09

关键词:工学院爱国精神灯火

诞生于民族危亡之际的国立西北联合大学(以下简称“西北联大”)是抗日战争时期国内战时大学的联合体,经历了“自合至分”和“辗转迁徙”的发展轨迹,后成立了国立西北大学、国立西北工学院、国立西北师范学院、国立西北农学院和国立西北医学院,为西北高等教育奠定了基础。“古路坝灯火”讲述的是西北联大分至五校之一的国立西北工学院(以下简称“西北工学院”)的学子们不畏艰难、刻苦求学的感人事迹。西北工学院的校址设立在当时陕西省城固县古路坝村的天主教堂,艰苦的办学条件与严谨治学的校风并存,学生们勤奋苦读使得古路坝教室里的煤油灯火彻夜不灭,师生们用亲身经历实践了教育救国、科技救国的价值理念。“古路坝灯火”是西北工学院师生们无可替代的集体记忆,它作为一种象征符号,蕴含着丰富的价值与意义。“人们必须学会透过象征符号来看该象征符号所表征的、并赋予了该象征符号意义的现实”[1],在符号和象征视域中审视和挖掘“古路坝灯火”所饱含的精神意蕴,对于当前传承爱国主义精神,彰显新时代报国精神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符号与象征表征“古路坝灯火”爱国精神的内涵

符号与象征是人类认识、解释和改造世界的载体,人类正是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借助符号与象征来传达意义、表征人的本质力量。卡西尔在《人论》中从符号和象征层面回答了“人是什么”这一关于人的本质问题,认为人是创造和使用符号的动物。“人不再生活在一个单纯的物理宇宙之中,而是生活在一个符号宇宙之中。”[2]人类可以通过符号系统通向人们向往的理想世界,即由语言、艺术、历史、科学、神话与宗教组成的象征性系统世界。“象征”承载着观念与情感,可当作是全部事物、行为、事件、性质以及关系用来表达某种“意义”的载体。“古路坝灯火”这一客观存在的事物成为一种象征,表征的爱国意义包含了“团结御侮,坚韧顽强”的奋斗精神、“勇猛精进,科技救国”的创新精神、“公诚勇毅,赤心报国”的奉献精神。

(一)“团结御侮,坚韧顽强”的奋斗精神

符号究其本质是把自己展现在意义之前,除表达自身之外还给精神指示出别的内容的那种东西。“古路坝灯火”作为一种象征符号,除了承载着自身照明意义以外还具有爱国精神指向,具有可感知和可理解的双重性质,蕴含着西北工学院师生在抗战中坚持办学,勤奋苦读,坚韧顽强,团结御敌的奋斗精神,又可理解为一代又一代西工人弘扬与坚守的爱国精神写照。首先,“古路坝灯火”表达出符号与事物间的关系。这一象征符号是在抗战救国的时代背景中产生,两者构成了因果联系,体现了抗战救国的时代要求,激发了师生团结御侮的爱国信念。西北工学院机械系毕业生陈秉聪在自述中说道:“正值抗日战争关键时期,面对日本疯狂侵略,国家命运危在旦夕,‘航空救国’这一口号表达了青年学子的爱国之心。只有刻苦求知得以掌握先进航空技术,才能挽救苦难的祖国。”[3]其次,“古路坝灯火”体现了符号与意义的同一性。“古路坝灯火”传递出的爱国意义在本质上与西北工学院师生坚韧顽强的革命精神具有同一性。“古路坝灯火”的爱国意义表现为师生不远千里在西迁南渡中凝聚而成的精神,是躲避日本战机从西安到汉中的跟踪轰炸中历练而成的精神,是在以红薯为食、野菜充饥的艰难环境中积淀而成的精神。战时大学的爱国意义展现出西北工学院师生勇于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弘扬者、实践者和传承者。最后,“古路坝灯火”符号寓示的象征性功能,旨在唤醒和激发社会群体的集体意识和爱国情感。这一象征符号寓示战时教育的根本宗旨,映射出西北工学院师生科研报国的爱国精神。正如当时为西北工学院机械系学生的傅恒志院士所言:“‘坝上长夜,七星灯火’,映照的是国立西北工学院师生科技兴国的伟大精神,反映的是全国人民不当亡国奴、救国兴邦的坚强意志,是中华民族崛起复兴的伟大火种!”[4]“古路坝灯火”这一象征符号体现出战争年代西北工学院学子们被唤醒和激发出的科研救国志向,承载着西北工学院师生团结御侮、坚韧顽强的革命精神。

(二)“勇猛精进,科技救国”的创新精神

符号旨在表达事物、行为、事件等关系的意义,可被认为是携带意义的感知,而“意义必须用符号才能表达,符号的用途就是表达意义”[5],符号与意义表现为相辅相成的关系。“古路坝灯火”这一象征符号传达的爱国精神表现为“勇猛精进,科技救国”的创新精神。对于抗战期间高等学府学生应当如何救国这一问题,国立西北联合大学校长徐诵明在开学典礼上明确指出:“不一定非得拿着枪杆子到前线去才是救国,我们在后方研究科学增强抗战的力量,也一样是救国。”[6]战时大学应发扬“勇猛精进,科技救国”的创新精神,以保存高等教育血脉,支援国家革命和建设。这一号召表达了战时大学自身生存发展的价值意义。首先,厘定教育在国家建设中的重要地位,保证高等教育事业持续发展。蔡元培、蒋梦麟、梅贻琦等一批爱国教育家适时提出“教育为民族复兴之本”的口号,坚持教育事业的不可间断性,主张勇于创新、科技救国、科学强国的思想观念,号召知识分子心系国家,矢志不渝坚守教育精髓,用自身所长挽救危亡中的中华民族。其次,抗战时期艰苦学习,坚定科研报国信念。据傅恒志院士回忆:“抗战时期,大学有‘三坝’,条件相对较好,可称为‘天堂’的成都华西坝;环境相对清苦,可称为‘人间’的重庆沙坪坝;坐落在大山沟里,交通、生活、学习条件极差,故称为‘地狱’的陕南古路坝。当国仇家恨凝聚在一块,即使身处地狱也要刻苦学习。故而,在日寇铁蹄下,在地狱火烧中锻炼出来的国立西北工学院的学生学习非常刻苦,简直到了忘我学习的地步。”[4]面对战时恶劣的办学环境,师生们不畏艰难,发奋学习,坚守着科研报国信念。最后,坚持学以致用,保证教育教学与社会服务实践活动顺利开展。1938年8月至1939年3月任西北工学院院长的李书田利用山西省两河务局测量仪和陕西省工业矿物标本,为学生进行矿物学实习提供了条件,此举迅速弥补了西北工学院战时教学设备的匮乏,满足了教育教学的基本需要。社会服务方面,西北工学院尚在筹备阶段的1938年,李书田曾派水利系刘德润教授率领学生,测绘了五门堰区域地形,期望将其改进和扩充,并鼓励师生积极参与陕西公路建设,为战时地方建设服务。全校师生在进行学术科研工作和社会实践活动中,将“勇猛精进、科学强国”的爱国奋斗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承担了战时大学的使命与责任。

(三)“公诚勇毅,赤心报国”的奉献精神

象征是一种间接意指的符号,先是为自己而存在,而后才能发现其自身意指的东西。从表意关系的视角来看,象征是透过特殊的具体的物体传递出一般的普遍的理念的过程。“象征表意必定带有例证的性质,大家在某种程度上就能透明地看到产生它的普遍规律。”[7]就此而言,象征的典型性特征可看作是其某种意义的表达。“古路坝灯火”这一象征符号首先传达出这一物体存在的原初表象层面的照明意义,而后才挖掘出其内在体现的爱国意义,表现为西北工学院师生用实际行动表达的“公诚勇毅,赤心报国”的爱国奉献精神。首先,秉持“公诚勇毅”的校训,表达了全校师生为救国图强不懈奋斗的赤子情怀。“公”即公为天下、报效祖国,表达了西北工学院师生支援民族民主革命和国家建设的责任和使命;“诚”即诚实守信、胸怀坦荡,蕴含着西北工学院师生真诚待人,以诚做事,忠诚的爱国意志;“勇”即勇猛精进、敢为人先,突显出西北工学院师生忠于职守、奋发有为的价值表征;“毅”即毅然果决、坚韧不拔,彰显了西北工学院师生意志坚定、持之以恒的精神写照。其次,全校师生不畏艰难,刻苦求知,赓续西北教育。在一次孙中山总理纪念周活动上,胡庶华教授就抗战形势作报告,指出西北工学院设在城固这个地域偏僻、条件简陋的地方,一切物质享受都没有,可是师生依然要共同努力,发扬能吃苦、有朝气的精神,这种教育境界展现了崇高的爱国情怀。再次,坚定“兴学强国”“赤心报国”的爱国理念。全校教师以“兴学强国”为己任,坚守在教学科研第一线,传播知识、开展研究、追求学术、严谨治学。学子们以“赤心报国”的信念,发奋用功,勤学苦读。师生们以实际行动为抗战救国和西北地区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最后,坚持严谨求知、教育报国,保存国家高等教育事业血脉。校歌歌词“千仞之墙,百炼之钢,镂木烁金,飞天巡洋”表达了西北工学院师生坚韧顽强、百折不挠的精神以及用自己所学专业报效祖国的坚定决心。“公诚勇毅,永矢毋忘,中华灿烂,工大无疆”以此呼吁西北联大全体师生在国家危亡时刻,勇担国任,立志高远,赤心报国,将国家高等教育事业薪火相传。如今西北工业大学的发展事实已然证明西北工学院师生确实如此为之。

“古路坝灯火”作为一种象征符号,通过语言对各种符号概念的意义进行再生产,承载着深厚的爱国情感,表征着多维的爱国精神。从爱国精神的呈现与象征符号意义的表达两者之间的关系来看,爱国精神是人们赋予“古路坝灯火”这一象征符号深刻意义的呈现,而“古路坝灯火”则体现为一种文化符号意义的表征载体。

二、符号与象征呈现“古路坝灯火”爱国精神的现实样态

符号与象征为何能够呈现“古路坝灯火”爱国精神的现实样态,是因为象征一般首先呈现感性关照的一种现成的外在事物,并对这种外在事物不直接就其本身来看待,而是就其自身暗示的一种较为普遍的意义来对待。从这个意义上说,象征具有两个因素,其一指意义得以存在、表达的客体、客观样态,即为黑格尔所说的“意义的表现”,它是意义的承载者、归宿地、传达者,也称之为“载体”和“象征本体”。其二指载体所承载、表达出的意义,即“象征意义”。因此,“古路坝灯火”这一客观物质实体是一种象征符号,爱国精神是其内在富含的意义。象征符号的内在关系为象征的前提就是符号,符号是象征的表现形式。在每一时刻,象征性符号都会把瞬间与永恒、地方与国家、个体与集体、利己与利他等联系起来。象征符号在于唤醒、激发社会群体的集体意识和情感,因为它们会产生强大的凝聚力和内在价值指引。“古路坝灯火”的象征性在于唤醒、激发知识分子群体在国家危亡之际的爱国之情和报国之志,旨在团结御侮、共同抗战,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科研之中,承担学业救国、兴学强国的责任和使命。“古路坝灯火”的符号象征性通过文字符号、影视文学符号和仪式符号的载体表现出来,凸显了战时西北工学院全校师生爱国精神的价值与意义。

(一)文字符号

文字符号主要通过语言文字来具体体现。语言是以符号为介质,并由符号构成。“政治语言并非中立的媒介,而是一个以特定方式引导思想的观念和意义的结构。”[8]西北工学院的“古路坝灯火”作为一种政治语言,所体现的爱国精神通过院训和院歌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院训、院歌的具体内容是一种典型的文字式的符号产品,充分地表达出了抗战时期西北工学院全体师生在民族危亡时迸发出的爱国态度和救国决心。西北工学院的院训“公诚勇毅”确立于1939年,与1938年10月由文理学院国文系主任黎锦熙教授提出的西北联大校训“公诚勤朴”是一脉相承的,成为西北工学院师生在抗日战争时期艰苦求学、教育报国的精神支柱。院训中的“公诚”为立身行事准则,即待人接物应以公正为先,胸襟豁达,宽厚仁爱,忠诚第一;“勇毅”则体现出工科教育的严谨求实,坚毅果敢,勇于创新,不畏艰难的拼搏精神。①院歌是寄托高校精神追求的重要载体,传达育人理念的生动形式,也是高等院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院歌的词曲都是集学生的智慧而成:“西岳轩昂,北斗辉煌,泽被万方,化育先翔,巍哉学府,辈出栋梁,崇德厚生,国乃盛强,千仞之墙,百炼之钢,镂木烁金,飞天巡洋,公诚勇毅,永矢毋忘,中华灿烂,工大无疆。”[9]院歌旨在鼓舞师生坚定自信心与自豪感,以此鼓舞士气、勇敢坚毅、团结一致奋战到底,其饱含的激昂奋进之情,正体现了抗日战争中西北工学院师生们的爱国情怀,这种情怀与气质激发了全体师生的爱国热情和抗战决心。

(二)影视文学符号

象征符号不在于表达自身的原初意义,而是为了表示自身以外的其他,旨在唤起或产生与时间、空间、逻辑或与象征的想象有关联的一种态度、一系列印象或者一种思想行为。电影《古路坝灯火》的开场就是从具有象征性意义的火炬开始的,那时物资匮乏、条件艰苦,学生夜间学习只能借助蜡烛和煤油灯的微光,由于开夜车和开早车的人衔接起来,点滴光亮长夜不息,遂呈现出“坝上长夜、七星灯火”的景象。面对国难当头,救亡图存的压力,影片中,西北工学院院长劝慰道:青年学生的特长不是去前线打仗,而是以科学抗敌兴国,用科学知识制造武器,支援前线回报祖国。“古路坝灯火”已超越其自身为照明而存在的意义,寓意战时青年学子用科学知识来报效祖国的事迹。西北工学院教师的文学作品极富爱国情怀。训育主任张清涟1939年10月28日在青木关填词《满江红:欢迎新同学》:“四载韶华,易去也,孰留消息。德智体……十年磨剑期一试……继自今师生齐努力,国难急。思往事,欠组织。怀战区,多惨迹。叹奴化毒化暗无天日。持久抗战终必胜,被难同胞暂饮泣。看他年收复旧山河,江海碧。”[10]他用诗作控诉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华民族的摧残,记载了战时中国高等教育艰难曲折的办学经历,指明了抗战必胜的愿景和决心。西北工学院学子的大学生活记忆也展现了战时学生爱国的思想与行为。据七星寺航空系同学回忆:“繁重的功课压抑着每个人的内心,然而同学们之间有一种默然的亲热,大家认真学习自己的功课,即使有时间,也不愿打扰别人的工作,读书不忘救国正是现代青年的精神。”同时,“国剧、音乐、话剧,作为生活的调味素,出现在每个适宜的场合,全体师生协心同力,先生与学生打成一片。”[11]从当年学子们的求学经历记载中看出,学生不惧怕战时求学条件的艰苦,而注重精神世界的愉悦与丰富。一代人的回忆中若是选择性记住艰苦中的美好部分是出于潜意识的结果,那这种潜意识一定是在那个时代那个条件那一群人中间普遍存在并延续发展的,具体呈现为对国家的热爱,对民族的信心以及对个体的希望。

(三)仪式符号

仪式是一种集体性象征行为,是受规则支配的系统性、组织性、象征性活动,“通过符号来表达社会生活方式,必定激发、维持或重塑群体中的某些心理状态”[12]。仪式进行过程中生发出的精神震撼力和感染力,促使参加者注意他们认为有特殊意义的思想和感情对象。首先,仪式符号具有强烈的现场感染力。西北联大教师通过开学典礼、讲座、演讲等仪式符号向全校师生阐明抗战救国的迫切性。这些仪式活动都传达出共同的思想情感,即为何要抗日救国以及如何抗日救国。通过仪式的现场感染力,最大限度地激发全校师生抗战救国的坚定决心。其次,仪式符号具有严密的组织性和系统性。学校通过举办总理纪念周、张骞墓公祭、西北工学院的工程师节等多种仪式,来提升师生团结抗战的思想意识。以历史上首次公祭张骞为例,1939年3月30日,徐诵明提议,4月6日为我国民族扫墓节,拟邀本校全体师生在汉博望侯张骞墓前举行扫墓典礼。4月6日,全校师生上午8时齐集张骞墓前,9时举行民族英雄扫墓典礼,10时宣誓,宣读国民抗敌公约。扫墓祭文撰写由历史系担任,祭品及饮水由庶务室负责筹备。[13]张骞墓公祭仪式有组织的开展,以张骞义薄云天的民族气节激励全校师生,使张骞墓成为值此抗战之际最佳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最后,仪式符号具有生动的实践性。学校开展捐赠运动和宣传慰问演出以支援抗战的需要。学校发起了为抗战将士募捐棉背心运动,并电汇《大公报》,将募捐来的棉背心送往前线以供战士所需。在南郑汉中戏院举办“为前方将士募集鞋袜游艺大会”,盛况空前。1939年5月4日,学校发动全校师生组成23支兵役宣传队、军属慰劳队,分赴城固县各地,以个别谈话、讲演、歌唱、戏剧等各种形式宣传抗日救国。

“古路坝灯火”既是一种象征以表征其自身的意义,也可作为一种符号的存在,体现其自身的要素。“符号是能指与所指的结合,对政治仪式的重要作用在于使不能直接被感觉到的信仰、观念、价值、情感和精神气质变得可见、可听、可触摸。”[14]基于此,符号既体现出能指的形式,即符号的形体,又表达了所指的内容,即符号的意义。故而,通过文字符号、影视文学符号、仪式符号相互作用的呈现,能够映射出“古路坝灯火”爱国精神的现实样态,展示出“古路坝灯火”这一象征符号所表征的爱国意义,从而形成具有共同爱国信仰的政治共同体。

三、符号与象征展现“古路坝灯火”爱国精神的当代意蕴

“象征具有一种抽象的力量,具有作为一种能够在政治生活中发挥着经验作用和意义的能力。”[15]“古路坝灯火”作为一种象征符号,在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事业中具有引领德育目标的价值意义。通过符号和象征这一载体,展现了“古路坝灯火”内在包含的“立德树人”“不忘初心”“公诚勇毅”的核心使命、教育途径和价值理念,对于当代中国高等工程教育乃至全国高等教育事业具有榜样示范作用。爱国精神是大学的文化根基和血脉,西北工学院在战火中坚持办学为国家培养人才,在时代大潮中传承和弘扬至诚报国、敢于担当的爱国精神,肩负着历史和时代赋予的责任和使命。西北工学院留下的爱国精神财富在当代依然具有独特的价值。

(一)“立德树人”秉承兴学强国精神的核心使命

习近平总书记在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代表座谈时强调:“我们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就是要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引导学生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16]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关系到高校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习近平强调,我国高等教育“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17]。“要在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上下功夫,让爱国主义精神在学生心中牢牢扎根,教育引导学生热爱和拥护中国共产党,立志听党话、跟党走,立志扎根人民、奉献国家。”[18]“立德树人”是高校的立身之本,爱国精神是高校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基础。西北工学院发端于民族危亡之际,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爱国报国为要旨,以兴学强国为使命。发展于今的西北工业大学一直坚守兴学强国的精神特质,并继续将爱国报国精神传承下去。

立德树人的根本宗旨体现了德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西北工学院强调学生除了某种工程外,如若对历史地理文学哲学丝毫不感兴趣,完全隔膜,也难以成为健全的工程人员。或言之,学生业精于科学技术方面的知识之外,应对哲学社会科学方面的知识有所涉猎,社会主义道德教育在学生的自由全面发展中占据同等重要的地位,而爱国是德育建设的核心内容,是学生的立身之本和成才之基,爱国精神是高校文化建设的主旋律和永恒主题。在烽火战争年代,西北工学院的文化建设重心在于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抗战热情,启迪学生的科研智慧,以期对其人生观、价值观产生潜移默化的深远影响。不论是战争年代还是和平年代,爱国精神培育都是高校文化建设工作中的重要内容。兴学强国就是以兴学为手段,以强国为目标。西北工学院在极端困难的战争条件下,为国家培养最为急需的工程技术人才,保存、延续并发展了中国高等教育,为西部地区的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奠定了基础。和平年代,西北工业大学沿着前辈们的足迹,继续坚守“立德树人”“爱国报国”“兴学强国”的使命,为早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继续努力奋斗。

(二)“不忘初心”传承“古路坝灯火”爱国精神的优良传统

时代不断发展,但“古路坝灯火”爱国精神薪火相传。西北工学院是经过战火淬炼的高等学府,承载和见证了中华民族兴国强军的艰难历程,铭记和肩负着科技救国、人才强国的初心和使命。西北工学院在困境中求生存,在夹缝中求发展,凝聚和发扬了中华民族团结御侮、坚韧顽强、勇猛精进、科学强国、公诚勤朴、赤心报国、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爱国精神。“不忘初心”指的是弘扬“古路坝灯火”爱国精神的初心。1938年7月,在陕西城固县古路坝村由北平大学工学院、东北大学工学院、北洋工学院、私立焦作工学院组成国立西北工学院。肇始于此的西北工学院办学地址在古路坝,后办学地址虽有辗转,学校也不断发展,但古路坝的根留在了从西北工学院到西北工业大学的校史中。现今的西北工业大学将西北工学院的校训传承至今,延续着爱国血脉,并将航空报国的使命发扬光大。“古路坝灯火”爱国精神不灭,接续传承,在西北工学院历史发展的每个阶段都有体现。从抗战时期西北工学院师生“工业救国,科学报国”的爱国情怀和艰苦奋斗、顽强拼搏、勇往直前的奋斗精神,到20世纪50年代华东航空学院由南京内迁西安,广大师生“热爱祖国,顾全大局,艰苦创业,献身航空”的华航西迁精神,再到1970年原哈军工空军工程系并入西北工业大学,军工人“强军报国、忠诚奉献”的革命精神和“严格、严谨、严密”的“三严”作风,这些文化传统在西北工业大学都得到了继承和发扬。

时代变迁,爱国初心永不懈怠,在建功立业的新时代,更应该在西北地区高等院校传承“古路坝灯火”的爱国精神,使其生生不息、代代相传。弘扬西北工学院的战时大学精神,逐渐发展为如今的西北工业大学,以“公诚勇毅”的校训、“三实一新”的校风和“以学生为根、以育人为本、以学者为要、以学术为魂、以责任为重”的办学理念,向着新时代兴学强国、建设双一流大学的目标迈进。

(三)“校训传承”彰显新时代爱国精神的价值追求

爱国精神作为表征个人与社会、集体与国家利益一致性关系的情感导向,在不同的社会背景下,彰显出社会成员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校训作为高校的精神向导,传承并坚守着爱国精神的特质。西北工业大学的校训“公诚勇毅”是由西北联大校训“公诚勤朴”发展而来,传承了西北联大“以天下为公,真诚待人,勤奋勇敢,艰苦朴素,持之以恒”的爱国精神,具体包含公为天下、报效祖国,勇猛精进、敢为人先,诚实守信、襟怀坦荡,毅然果决、坚韧不拔,展现了与时俱进的精神特质。

新时代的爱国应摒弃狭隘偏向,以爱国奉献为主旨。在中国,我们每一个人都兼有公民—民族身份,拥有中华民族的文化和价值信念,并能获得安全感和归属感。同时,我们又以公民的身份平等地共存于“政治共同体”国家之中,追求个人、集体、国家利益的一致性,尽最大努力为国贡献。爱国应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胸怀。中国必将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承担更多的国际责任与义务,为人类和平与发展做出更大贡献。对高校而言,爱国旨在培养优秀学子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建功立业。西北工业大学校长汪劲松寄语毕业生们,坚信“公诚勇毅”的校训和“三实一新”的校风已经成为西工大人的价值追求,期望西工大人不辱时代使命,在矢志爱国奋斗中努力建功立业,把家国情怀转化为奋斗激情,真正做到“心有大我、至诚报国”。[19]西北工业大学“公诚勇毅”的校训突显新时代价值。“公诚”意为如何处事的准则,“勇毅”强调探求真理的精神。“公诚勇毅”的核心就是“立德树人”,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如何处事。要求学生胸怀爱国之心、报国之志,真诚以待、以身作则,勇于探索、果敢坚毅,在实践中实现自我价值。“公诚勇毅”的校训提升了新时代西工大人爱国主义精神境界,是爱国责任、使命与奉献的高度凝结,也是爱国精神与科学精神的深度交融,更是新时代报国精神的时代追求。古路坝时期,西北工学院秉承“公诚勇毅”的院训,坚定矢志不渝的爱国情怀,在抗战的硝烟烽火中发扬兴学强国精神,为民族独立、国家富强培养了一大批工程领域的卓越人才。接续传承的“公诚勇毅”这一理念融入西北工业大学的校训文化中,西工大人发扬着“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特别能创新”的精神理念,将满腔的爱国热情和理性的爱国行动统一起来,创造了新时代的“西工大现象”②。

四、结语

“古路坝灯火”既是抗战时期西北工学院学子们在艰难的学习环境中展现的爱国精神,也是中国高等工程教育史上一个重要的象征符号。作为一种象征符号,“古路坝灯火”承载着丰富的爱国情感和报国理念,既展现出西北工学院学子们勤奋苦读的表意符号,又富含爱国精神的深层次意指;作为一种文化符号,“古路坝灯火”表征出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是政治态度与传统文化共同作用的产物,是爱国精神在新时代的赓续与表达;作为优秀爱国主义教育资源,“古路坝灯火”以生动的符号象征形象增强爱国精神培育的感染力和实效性,教育全体民众发扬爱国奉献精神,发挥象征符号作为爱国主义教育载体的生机与活力。

注释

① 黄迪民.从西北联大到西北工学院的历史渊源与西北工业大学的文化传承[C].第七届西北联大与中国高等教育发展论坛,2018年11月,第221页.

② 两院院士曾组织过一个调查组,在西北工业大学发现了“西工大现象”。认为西北工业大学培养的学生和他们的工作成就,远远超过了学校所在的地域、条件、环境所给予他们的,远远超过一般人所预期的。

猜你喜欢

工学院爱国精神灯火
《盐城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征稿简则
弘扬爱国精神
灯火有刺
声律启蒙·一东(童声独唱)
明月灯火
远远近近的灯火(外二章)
浅谈陆游作品中蕴含的爱国精神
中职学校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方法性研究
电视媒体实证“国家记忆”的价值功能
拱墅:启动全市首个“社工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