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基于熵和耗散结构理论视角下巡视制度必然性

2020-12-09

关键词:理论结构系统

中国共产党党内巡视制度萌芽于党的创立和国民革命时期,随后在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过程中伴随着历史发展而不断演化。其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是:2007年,党的十七大正式将巡视制度写入党章;2009年,党中央颁布《中国共产党巡视工作条例(试行)》,随后出台了相应的党内法规文件;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巡视工作。2015年1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听取2014年中央第三轮专项巡视情况汇报时,从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高度,第一次鲜明完整地阐释中央巡视工作方针,为政治巡视的理论研究和具体实践指明了方向。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中央巡视工作规划(2018—2022年)》,明确了巡视工作具体路线图和任务书。[1]尤为重要的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我党巡视工作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提出了明确要求,为推动巡视工作高质量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2]这些为巡视工作提供了坚实的理论与实践指导。中央巡视发现党的领导弱化、党的建设缺失、全面从严治党不力等方面问题8200余个,省区市和中央单位巡视发现相关问题5.2万余个。[3]通过巡视准备、巡视了解、巡视报告、巡视反馈、巡视移交、巡视整改六个阶段有效推动了问题的解决,增强了人民群众的获得感,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总之,新时代巡视工作以“两个维护”作为根本政治任务,持续发挥利剑作用,成为国之利器、党之利器,促进了社会的和谐与稳定。纵观巡视制度的发展,其设立具有深远的理论逻辑和历史逻辑,与人类社会发展有着清晰的逻辑关联。本文首先介绍了熵和耗散结构理论,然后从人类社会系统复杂性入手,结合复杂系统的开放性、非平衡性等特征,从熵和耗散结构理论的新视角来论证设立巡视制度是一种熵减的过程和手段,从而论证其设立的必然性和重要性。

一、熵理论和耗散结构理论简介

(一)熵理论简介

1.克劳修斯熵

我们要明白熵的含义,还需要回到19世纪的热力学时代。我们知道热力学的理论基础是两个基本定律:热力学第一定律和热力学第二定律。热力学第一定律,又称能量守恒定律,它对于理解系统中的能量流动方向非常重要。然而,它的不足在于,不能预测在一组给定条件下系统将来的发展变化轨迹及具体状态。为此,1865年德国物理学家克劳修斯基于严格的数学推导,提出用熵来刻画热能转化量和转化方向。克劳修斯采用熵函数来表示一个物质系统中能量衰竭程度,并用它来判别自发过程的具体状态,再根据不同状态下系统的熵值大小来判断系统状态的转化方向,进而得出热总是从温度较高的物体流向温度较低的物体,而不能自发地由低温物体流向高温物体,这就是热力学第二定律。该定律表明,对于任一封闭系统,实际发生的过程总是使得整个系统的熵增大,所以熵大于零的过程是允许的,熵小于零的过程是不允许的,即孤立系统的熵是有增无减,所以该定律也称为熵增加原理。[4]总之,克劳修斯熵定义可看作是熵本质的一个宏观表述,阐明了热力学系统中的不可逆性这一典型特征。

2.玻尔兹曼熵

1896年,玻尔兹曼将牛顿力学原理与概率论创新性相结合,提出了著名的玻尔兹曼关系式:S=klnw,k是玻尔兹曼常数,w是相应状态下微观状态的数量。实质上,玻尔兹曼熵是根据微观粒子的分布情况来解释克劳修斯熵,即以微观粒子的不确定性现象说明了热力学系统中的不可逆现象。在他看来,熵是在某一热力学状态下,系统内部分子运动混乱程度大小的一种量度。[5]这样,玻尔兹曼熵在宏观不确定性与微观分子形态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熵的微观意义表现在它是系统中分子无序度的一种有效量度,也就可以用熵来度量某系统内部的无序程度的大小。这样,熵概念就被扩展到微观状态和概率论领域。

3.申农熵

申农在玻尔兹曼熵的基础上,创新性地提出申农熵(信息熵)的概念,并给出了一个获得离散信息源“产生”的信息量多少的计算公式,与玻尔兹曼公式形式完全一致。申农熵不仅可用来计算信息量,它实质上还是一种关于不确定性的数学度量,表示系统的有序程度。这样,与熵的微观解释的不确定性相联系,后续许多学者在信息熵的基础上,提出了诸多泛化了的熵概念,如测度熵、拓扑熵等。这些熵概念一般都被用作某种系统秩序性程度的量度,其共同点是度量系统间有序和无序复杂性程度大小。这样,申农将熵概念引入信息论中,赋予了熵广义的概念,开拓了新的应用领域。这样,熵理论从热力学领域脱颖而出,开始渗透到人类思想、经济金融、管理决策和科学技术的各个领域,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应用价值。[6-7]迄今,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日益证明了熵概念的重要性,关于熵的理论和方法也逐渐成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系统发展中所应遵循的基本科学定律和原理。

(二)耗散结构理论简介

针对熵仍一直囿于孤立系统中的问题,1969年,普里高津提出了耗散结构的概念。他认为,一个开放系统的熵变由两部分构成:系统内部的熵变和系统外部的熵变。其中,系统内部的熵变大于或等于零,但不能小于零;系统外部的熵变为外界流入(出)系统的熵流,是系统与外界之间的熵的交换,其大小可正、可负,也可以为零。这样,系统的熵就不再是绝对的增大,也可能出现熵变小的情形。也就是说,在不违反热力学第二定律的情况下,远离平衡态的非线性系统可通过交换环境负熵流来减少总熵值,从而使系统从无序态转变为有序态,即形成耗散结构。该思想为系统的进化发展开拓了广袤的天地,普里高津也因此获得1977年诺贝尔化学奖。这样,在一个开放系统中,维持该系统总体低熵水平的机制是熵循环规律,通过熵流从低熵到高熵的不断流动,使系统内的高熵被不断排出系统,从而使得系统的生命永不停息。

耗散结构理论还认为,一个远离平衡态的开放系统一定会不断地与外界环境交换能量和物质,并且当外界条件的变化达到一定的阈值时,通过内部的涨落和突变等产生自组织现象,使该系统从原来的无序状态自发地转变为时空和功能上的有序状态,从而形成一个新的、稳定的有序结构。[8]通常,一个耗散结构的系统具有四个基本特征:远离平衡态、系统开放性、系统中存在非线性相互作用和存在涨落现象。总之,该理论认为,在开放系统中,由于负熵的流入可以补偿系统内熵的增加,这样,一个远离平衡态的开放系统是不遵守热力学第二定律的。

二、用熵和耗散结构理论研究人类社会复杂系统的可行性

(一)人类社会系统的复杂性

钱学森院士认为:系统是一个由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若干部分结合而成,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众所周知,系统无处不在,它是世界的存在形式之一,从自然界到人类社会,从无机界到有机界,从微观世界到宏观世界。因此,任何一种现实事物都是一个系统。系统按照宏观层面大致可分为自然系统、人工系统和复合系统。其中自然系统包括生态平衡系统、生命机体系统、天体系统、物质微观结构系统以及社会系统等。而人是社会系统的主体,因其需要多样、发展多维度、意识多变、本质多层次,导致了人的高度复杂性。同时,社会系统中联系人的纽带也是无比复杂的,其社会关系更是纷繁复杂多样。因此,我们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运动的最高形式,人类活动的范围是一个在特定的物质资料生产基础上相互交往、共同作用中形成的各种关系的有机体。由社会系统的主体、结构、发生机制等衍生出来社会系统的复杂性,这种复杂性通常包含非线性、不平衡性、不平稳性、多层次性、多样性、多因素和随机性等。[9]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这种复杂性的思维已渗透到了人类社会的各个系统中,极大地促进了各种新兴交叉学科的诞生。与此相适应,熵理论、耗散结构、协同学、综合集成研讨厅等复杂系统的研究方法大量涌现。总之,自然系统和社会系统的复杂性为熵理论和耗散结构理论等的应用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反过来,它们也为研究各种复杂系统提供了新方法。

(二)研究方法的可行性

从前面介绍的熵概念的演化发展可以看到,熵概念最早出现于热力学领域,后来被用来描述系统中事物运动状态或存在状态的不确定程度大小。而系统最主要的特点就是结构、就是“序”,系统的演化发展是系统构成要素与序的变化。而熵正是描述系统结构和分析系统演化的最佳物理量,是对系统内的序结构与功能态的有机刻画。任何一个系统总是处于不断变化中,采用熵值能够描述出该系统的混乱程度,度量其无组织的程度。通常认为,越混乱的系统所对应的熵值越大;越有序的系统所对应的熵值就越小。热力学第二定律强调:在自然过程中,任何一个孤立系统的总混乱度不会减小,物质世界的状态总是自发地转变成无序,即“从低熵的有序”转变到“高熵的混乱”。该定律既是物质世界应该遵循的法则,也是人类社会系统应该遵循的法则。

由热力学第二定律可知,在一个封闭的社会系统内部,其发展的趋势不可逆,熵处于绝对增加的状态。纵观数千年来人类社会系统的更迭,每一次的系统的整合和社会秩序的重构都导致社会财富的巨大消耗。熵理论的发展引发了人类社会一种新的自然观和社会观,成为联结人与人、自然、社会的一种有效的新工具。与此同时,熵原理又是自然系统和社会系统复杂性的客观反映,也是解读自然和社会复杂性的关键。通常,一个系统如果从稳定状态演化到了一种无序、失序、结构倒塌、系统解体、严重失序状态,必将引发系统潜在的危机。人类社会的有序与无序是宇宙物质运动普遍性的一种,其发展是从有序到无序,其过程始终都要恪守这一熵的基本原理。著名物理学家薛定谔在其著作《生命是什么?——活细胞的物理学观》中解释生命的本质时认为,生命为了维持自身有机体的存在就必须不断从外界环境中汲取负熵,才能维持其生命的有序性。因此,人们也可以通过对系统的干预来降低其熵值,进而保持其结构的相对稳定。

熵理论不仅可以用于研究人类社会中的个体本身,也适用于研究由无数生命个体组成的复杂社会系统。但是随着研究的深入,日益凸显出熵研究范围的局限性。然而耗散结构在解释复杂系统在远离平衡态时出现的现象方面获得巨大成功,并得到广泛的应用。目前,该理论已在解释自然科学中化学反应、生命体等复杂系统中出现的耗散结构获得了较广泛的应用结果,并用于研究一些新的复杂社会现象,比如环境保护、城市发展、生态系统中的人口分布等。人类社会系统中的子系统均可作为远离平衡态的复杂系统来研究,而执政生态系统又是执政主体与执政客体相互作用并有机融合构成的社会子系统。营造良好政治生态是一项长期任务。目前,政治生态系统恶化对领导干部成长产生了许多消极影响,具体表现为官本位思想造成了成长诉求的扭曲、潜规则暗地流行造成了成长规矩的破坏、逆淘汰现象频发造成了成长规律的混乱、“软懒散”风气蔓延造成了成长动力的缺失、圈子文化渗透造成了成长路径的阻塞。[10]因此,采用熵理论和耗散结构理论来分析执政生态系统中的腐败现象是切实可行的。

三、基于耗散结构理论的执政生态系统中的腐败现象分析

下面基于熵的思想,从耗散结构系统的远离平衡态、系统开放性、系统中存在非线性相互作用和存在涨落活动四个基本特征,简要分析我党执政生态系统中的一些腐败现象。

(一)执政生态系统具有开放性

执政生态系统显然也是一个开放系统。开放系统与外部世界环境能够进行各种物质、能量和信息(熵)的交换,能以破坏环境的方式保持自身系统的稳定,形成耗散结构。从熵理论的视角看,开放系统从外界环境不断吸收负熵流来抵消系统内部的熵增,使系统进入相对有序的稳态并形成耗散结构。这是一个新陈代谢的过程,也是一个系统自我净化过程,也就是说只要耗散结构存在,系统内部就一定会有因子和要素的腐烂、变异和变质。系统内部旧因子的淘汰、新因子的产生及因子补偿等机制都是系统中新陈代谢和系统净化的一部分。因此,执政生态系统的耗散结构特征是产生各种腐败现象的结构性原因。

由于执政生态系统是一个开放系统,外部社会经济等各种生态环境对系统内部的执政生态各个方面均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这从系统的角度解释了腐败现象有深刻的历史根源、社会根源、阶级根源的原因。而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植根于中国社会的深厚土壤,与人民群众保持血肉联系,这些都是客观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事实。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执政生态系统与外部环境的联系更加紧密,对内和对外的开放程度日渐增加。尤其是21世纪以来,政治、经济、科技和文化等诸多领域均取得巨大成就。同时,社会上各种消极腐败现象屡禁不止,比如特权腐败,一些领导干部及其亲属、少数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企事业单位的部分职工利用经济转轨过程中出现的寻租空间为自己和小集团谋取不正当利益。受贿、索贿、回扣等不良现象在一些行业更是广泛蔓延。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伴随全球化加剧,西方享乐主义和自由主义的宣传和渗透,使得一些党员干部逐渐在非主流的价值观中迷失了方向,当然,这些现象都离不开执政生态系统的开放性这一前提。

(二)执政生态系统所处的局部环境是非平衡态

改革开放进程客观上会带来社会生态环境的巨大变化,从而引起执政生态系统的变化。从全局来看,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生态系统未远离平衡态。但是,从局部来看,可以视为其经常偏离平衡态,比如,“双轨制”的并行给净化党内政治生态带来巨大挑战;加之因为精神文明建设的滞后导致社会生态环境的不平衡态短期内出现加剧现象,例如贫富差距、东西部差距、城乡差距等迅速扩大,这就决定了消极腐败现象存在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11]曾明等[12]以2012年11月—2015年12月全国(港澳台地区除外)查处的科级及以上官员为样本,对官员腐败类型、腐败层级和反腐败省际分布状况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发现,各地区被查处腐败人数不同,重点腐败类型也有差异。从相对值来看,查处官员较多的地区集中在海南、贵州、山西、宁夏和青海等经济比较落后地区,这充分说明影响执政生态系统内外环境的不平衡因素将持续存在,这种局部不平衡态正是耗散结构系统由无序或弱序走向有序的真正源泉。

(三)执政生态系统是一个非线性演化系统

任何一个复杂系统内部均存在线性作用和非线性作用。在线性作用关系中,系统里面的对称性、独立性、均匀性制约着事件的相互作用,这使事物的演化呈线性发展特点。耗散结构理论认为,系统中相关性、非均匀性、非对称性等非线性作用机制是耗散结构形成的充分条件。而中国共产党执政生态系统具有非线性作用机制的三个主要特点。[8]其一是相关性,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客观世界是普遍联系的,人类社会中的万事万物永远处于相互作用的普遍联系之中。执政生态系统中的很多腐败事件之间的相关性特征十分显著,一些腐败案件呈现出明显的“系统腐败”和“塌方式腐败”等特点。任何一个腐败事件都不是独立的,而是与整个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矛盾相互联系的,甚至一件事、一个地区所发生的一点变化可能影响整个社会系统,产生整体效应。其二是不均匀性。这主要是指执政生态系统演化在时间序列上速度不一致和在空间序列上力量的不均匀。党的十八大以来,仅 2013年就有 64家公司高管因腐败问题涉案,其中35家是国企上市公司。[13]其三是非对称性。由于经济社会发展不对称的非线性机制,导致沿海地区和内地地区、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腐败程度、特点也不尽相同。在我国现行执政生态系统环境下,党的政治监督的重点对象是领导干部中的“关键少数”,尤其是“一把手”,“一把手”是最具腐败机会的群体,根源在于权力过大、过于集中。[14]因此,“一把手”在执政过程中发挥的作用具有明显的非线性特征。

(四)执政生态系统中存在着涨落现象和突变现象

涨落现象通常是指系统在动态有序的稳定点附近来回振荡。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大系统中发生的腐败现象存在明显的涨落特征。当涨落被放大后系统中会出现突变,这时社会就可能转换到一个新的运行状态。执政生态系统不断受到外界的影响而产生无数个“小涨落”,当涨落达到一定影响程度时,系统就会产生“巨涨落”,从当前的状态跃升到更有序的状态,形成新的耗散结构,从而不断地推动系统向前发展。乔德福[15]收集了自1983年至2012年在市委书记、市长、市人大主任、市政协主席岗位上被查处的 142个腐败案例(不含县级市),查处案件数呈上升趋势。不难看出,腐败现象呈现明显的涨落特征,如果从每年数量分布来看,还具有“小涨落”和“巨涨落”特点。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从严治党走过了一段波澜壮阔的征程,被查处的贪腐案件、各级别贪腐官员数量均有上升趋势,而党的十九大以来贪腐数量回落明显。因此,准确掌握执政生态系统中的涨落和突变规律,有利于提高巡视工作的效率。

四、设立巡视制度必将降低社会系统的熵

纵观人类社会的数千年发展史,其绝不是简单的重复,在一个无任何限制的自由社会系统里面,如果每个个体都最大化个人利益必将导致整个系统的熵值不断增加,绝对自由意味着绝对混乱,熵值如果达到最大值意味着社会无序性呈最大化状态,这必将导致整个社会有机体的毁灭。人类社会系统中任何一种社会形态的变更都可以视为该社会系统的熵增或熵减在起作用。因此,人类社会系统必然要尽量降低其熵值,采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这五大发展理念,以及能够降低其熵值的规章制度,社会关系才能重新恢复正常化。从耗散结构系统的系统开放、远离平衡态、非线性作用、涨落四个维度不难看出我国腐败现象是有客观因素的。历史经验表明,巡视制度的设立对治理执政生态系统中的腐败现象发挥了重要作用。

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生态系统的开放性更加鲜明,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加剧,社会系统内外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流强度和频率越来越高。同时,各种有害的生态因子更容易进入执政生态系统,党的肌体的拒腐防变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这些均导致执政生态系统的熵值不断增大。为此,党的巡视工作也进行了不断创新,目前采取有形覆盖和有效覆盖相统一的原则,统筹合理安排常规巡视、专项巡视、机动巡视,并把巡视巡察与净化政治生态有机结合,与整治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日常监督中发现的突出问题相结合;通过实行巡视组组长不固定、巡视的地区和单位不固定、巡视组与巡视对象的关系不固定,在巡视组和巡视地区、单位之间建立“防火墙”,实行物理隔离,防止形成利益联结,最终实现高质量的巡视全覆盖。这些举措能更有效发现问题并推动解决问题,这些举措相当于通过监督向政治生态系统输入了负熵,达到了降低整个社会系统熵值的目的。

针对中国共产党执政生态系统所处的环境,由于非平衡态、非线性作用、涨落等导致的腐败问题,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高度,确立了巡视工作方针,明确政治巡视定位,充分发挥了巡视利剑的巨大作用。一是建立完善巡视巡察上下联动工作机制,坚持和完善党中央统一领导、分级负责的巡视巡察领导体制,构建中央、省、市县巡视巡察和中央单位内部巡视在内的工作体系,层层压实主体责任,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二是牢牢把握全面从严治党阶段性特征,遵循规律,提高精准发现问题能力。具体来说,聚焦“四个落实”,聚焦职能责任,紧盯重点人、重点事、重点问题,提高发现问题的精准度;结合各单位廉政风险点及主管部门日常监管中发现的突出问题,找准问题发生机理,掌握问题演变规律,既发现干部群众反映强烈的个性问题,又总结梳理具有普遍性、倾向性的共性问题。三是坚持发现问题与整改落实并重,持续加强巡视监督与其他监督的贯通融合。建立健全巡视与纪检、监察、派驻机构的协调协作机制,促进贯通融合,形成监督合力,做到纪检监察机关、组织部门、巡视巡察机构有效联动,加强纪检监察机关和组织人事部门对整改落实情况的日常监督,坚持持续跟踪督办,对各部门中出现的拒不整改、应付交差、甚至虚假整改等问题,实行严肃追责问责。这些措施通过发现问题形成威慑,以解决问题治标、以倒逼改革治本,有效发挥了“标本兼治”战略作用,有力打击了因腐败系统中非平衡态、非线性作用、涨落等现象导致的贯彻落实中央重大决策部署不到位,落实“两个责任”不力,降低了整个社会系统的熵值。

我国从商周开始就设立了巡视制度,随后经历秦、汉、隋、唐、宋、明、清历朝的发展日臻完善,也成为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的战略性制度安排,是国之利器、党之利器,彰显的是党中央坚定反腐的决心。始终让巡视“利剑”高悬才能对广大党员干部形成强有力的震慑,将权力寻租、利益输送等贪腐现象清除干净。而巡视工作有效地将我党自我监督与外部监督相结合,构成了一个强有力的监督合力,极大地提高了监督效率,产生了经过实践检验的巨大成效,保持了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达到了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综合目标。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推动巡视工作高质量发展。系统外部能量的输入,抵消执政生态系统的熵值增长,从而维持社会系统的有序化,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让国家这个大系统变得更有序、更高效。

五、结语

中国共产党巡视制度是在长期革命、建设、改革实践中,历经萌芽初创、徘徊停滞、重启发展、确立深化及成熟完善等制度演进的历史变迁而形成的,有着清晰的内在逻辑关联及显著的制度优势。[16]但是,很少有文献从科学语境角度给予合理论证。而熵是自然科学中的一个核心概念,爱因斯坦曾说过,熵理论对于整个科学来说是第一法则。这充分说明了熵理论的普适性及其对人类社会的巨大影响。从熵和耗散结构理论的角度来看,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及文明程度的提高,人类社会这个耗散结构系统的熵不断增大,我党执政生态系统是人类社会系统的一个子系统,其熵也必然不断增大。为此,本文通过创新性地引入熵理论和耗散结构理论,从耗散结构系统的四个基本特征:系统开放性、远离平衡态、系统中存在非线性作用和存在涨落活动,分析我党执政生态系统中的一些腐败现象,进而论证设立巡视制度必将达到降低社会系统熵值的目的,从而从科学的视角为巡视制度的设立提供了理论支持。

猜你喜欢

理论结构系统
Smartflower POP 一体式光伏系统
坚持理论创新
《形而上学》△卷的结构和位置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WJ-700无人机系统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品“助读系统”之妙
论结构
直扩系统中的窄带干扰抑制
直扩系统中的窄带干扰抑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