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体化护理模式对肾病血透患者导管感染率的临床影响分析
2020-12-09张晓英杨丹丹李韶芳
张晓英,杨丹丹,李韶芳
(中山大学附属第七医院,广东 深圳 518107)
在对肾病血透患者进行护理过程中,一般采用常规办法进行护理,以达到降低导管感染率的目的,虽然有一定的效果,但效果并不显著[1]。近些年临床中通常采用个体化护理模式对肾病血透患者进行抗导管感染护理,效果显著。为分析个体化护理模式对肾病血透患者导管感染率的临床影响,本院选择60例肾病血透患者进行研究,现将研究内容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收治的60例肾病血透患者进行研究,在取得患者同意后,通过随机抽样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其中对照组30例,观察组30例。对照组:男性17例,女性13例,年龄为23~75岁,平均年龄为42岁。观察组:男性15例,女性15例,年龄为23~75岁,平均年龄为43岁。对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进行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对照组进行常规性护理。具体如下:了解患者体重,联系医生调节除水;每24小时换一次药,对患者进行口腔消毒;透析时严密观测生命体征,遇有特殊情况随时监测,随时检查穿刺部位有无渗血、漏血,及时处理;加强生活护理,进行健康教育和卫生宣传;叮嘱患者避免压迫导管。
观察组进行个体化护理,具体措施如下:(1)透析前护理。了解患者的一般情况,如生命体征、肝肾功能、有无出血倾向、电解质的变化、各种阳性体征等;向患者讲解血透的方法、注意事项等;进行个性化心理指导,以通俗易懂的语言介绍血透的预后。(2)透析中护理。进行血液透析前,对导管严格消毒,插管时皮肤切口尽量小,每天用碘伏和干纱布换药,尽可能不用一次性贴膜,换药时切口及缝线处严格消毒;如果导管流量不好,有血栓形成,要进行溶栓处理;透析结束后佩戴无菌手套,用生理盐水对导管加压冲洗,根据管腔容积采用纯肝素封管,保留时间长,减少封管次数;提醒患者遵医嘱服用药物,对于发生导管感染的患者立即给予溶栓治疗。(3)透析后护理。根据患者的病情,帮助其制定个性化饮食方案,叮嘱其多吃蔬菜、水果、瘦肉、蛋类、牛奶,少吃辛辣刺激性食物如辣椒等,不吃油炸食品;指导患者自我观察是否有内、外出血,如牙龈有无出血,皮肤有无出血点、瘀斑等。
1.3 观察指标及标准判定
对患者感染率进行评估。感染判定标准为:患者在血液透析过程中,如果导管周围皮肤红肿、疼痛,出现脓性分泌物,或者在透析初期浑身发热及打寒颤,均说明患者已被感染[2]。
1.4 统计学方法
选择软件SPSS 25.0为工具,计量资料行t检验,(±s)表示;计数资料行卡方检验,(n,%)表示。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两组患者血透时导管感染情况如下:
观察组:出现导管感染人数为1人,出现导管打折人数为1人,出现穿刺部位出血人数为1人,感染率为10.0%;对照组:出现导管感染人数为5人,出现导管打折人数为2人,出现穿刺部位出血人数为3人,感染率为66.7%。将两组患者的血透导管感染率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数据均低于对照组(P<0.05)。
3 讨 论
肾病是较为常见的一种疾病,其会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给患者带来身心痛苦,严重时还可能危及生命,因此,肾病患者需及时就医治疗,其中血液透析便是治疗方法的一种[3]。对于肾病血透患者来说,在治疗过程中避免感染,尤其是避免导管感染非常重要。在血液透析过程中,由于导管长时间置留,加上患者其他基础性疾病影响或免疫力低下、贫血等,使得导管感染率不断上升,为了降低导管感染等不良事件的发生率,需在导管置留过程中给予科学的护理。
近些年来,在我国医疗卫生事业不断发展、进步的背景下,我院及时采用了个体化护理模式对肾病血透患者进行治疗。该护理模式方式较为独特,通过对患者进行个体化护理,可达到有效降低肾病血透患者导管感染率的良好效果,对于促进患者的愈后康复及提升患者的生存质量有重要作用。(1)通过对患者基本情况的了解,可以对其进行充分的综合评估,制定出个性化的护理措施,有针对性地进行护理;通过耐心细致的知识讲解,帮助患者了解血透基本常识;通过心理干预,帮助患者了解血透效果,增强信心,消除紧张、恐惧情绪,实现和谐医患配合,使血透治疗最大限度获得成功。(2)在置管前进行严格的消毒,置管过程中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并观察置管情况,尽量减少封管次数,保持敷料清洁,及时进行溶栓处理,能够有效避免导管感染,提高治疗效果。(3)反复强调饮食依从的重要性,有助于患者补充优质蛋白,保证充足热量及维生素,避免发生营养不良,进而在饮食方面避免感染的发生;指导患者自我观察有助于其及时发现感染症状,及时处理。
综上所述,对肾病血透患者采取个体化护理措施,能有效降低导管感染率,促进疾病康复,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