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高纯电解铜产出率研究与实践
2020-12-09唐文忠张海涛
唐文忠,张海涛
(铜陵金冠铜业公司,安徽 铜陵 244000,2.赤峰金剑铜业公司,内蒙古 赤峰 024000)
在金昌冶炼厂的铜电解精炼工序中,经常会出现一些影响电解铜外观质量的现象,包括阴极铜表面出现粒子、气孔等。有些批次的电解铜甚至会出现左右两边厚薄不均,相差较大,即为生产中所说的“偏缸铜”。还有电解铜一些上边缘较厚,下边缘很薄,即为“刀口铜”,导致产品物理规格的严重不符。本文根据生产实践情况,对产生上述现象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寻找预防和控制的措施,并在生产中进行实践,以确保电解铜的外观质量和物理规格,提高电解高纯铜的产出率。
1 成因分析
1.1 气孔
在电解操作中,由于电解液中会溶解空气,如果在电解进行前,电解液的大量空气未能及时排出,随着温度升高,电解液中的空气会达到过饱和状态,在电解进行时,空气逐渐析出,粘附在阴极上,聚集成气泡,气泡排开电解液,从而在电解回路上形成了一个绝缘点,由于绝缘点上没有电流分布,因而也没有铜析出;而在绝缘点周围的阴极表面,铜正常析出,这样,在该绝缘点处就逐渐形成坑状气孔。
通过长时间的观察分析,我们发现:电解液从电解槽回液管进入低位槽过程中,存在较大落差,流速较大,形成冲击,卷入空气,当电解液循环量较大时,其中的气体来不及释放,从而通过循环回路进入电解槽内。另外,酸泵和加热器等因密封效果不好时,也会吸入一部分空气。
1.2 粒子
铜电解精炼过程必须保持动态平衡,在这个复杂的平衡体系中,任何一道工序失调都将打破体系的平衡,最终影响电铜质量。阴极铜表面是否出现粒子是可以直观反映阴极铜的质量好坏,也是一项衡量电铜质量的指标,导致电解铜表面形成粒子的原因较多,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1.2.1 阳极泥附着
在铜电解过程中,阳极泥的沉淀富集是回收阳极铜中金银等贵金属的主要手段。但是,当阳极泥沉降效果不好时,就可能会少量吸附在阴极铜表面,影响电解电流的分布,使电解铜表面出现开花状的粒子,同时,部分贵金属也会随着流失。该类粒子最基本的特征是与阴极铜板面接触不牢固,易铲除,且粒子大多数分布在电铜的下部。根据生产实践分析,阳极泥附着阴极铜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因素:
(1)电解液循环速度过大,各处流量不均匀,易使电解液带气,会干扰阳极泥的沉降方向。另外,我公司的电解液循环采用下进上出方式,向上流动的电解液也会阻碍阳极泥的沉降,特别是循环量较大时,阳极泥沉降变慢会比较显著;
(2)槽温较低,电解液温度低时粘度和比重将会增大,也不利于阳极泥沉降;
(3)漂浮阳极泥的产生,当阳极板中砷、锑、铋等杂质含量超标时,随着电解的进行,会逐渐富集,由于上述杂质比重较小,易形成漂浮阳极泥,不宜沉降,随电解液的流动会附着在阴极铜表面。
(4)阳极板板面不平整,干扰了阳极泥的垂直沉降的方向,增加了阳极泥附着在阴极表面的几率。
1.2.2 添加剂使用不当
在铜电解生产中,添加剂是不可或缺的,会直接影响阴极铜的质量。合理使用添加剂,可抑制电铜表面粒子的生成,使晶粒细小,电铜表面致密光滑。根据添加剂的作用机理,如果添加剂加入量不足,在较大电流密度下,电力线分布不均匀时,电铜表面会生成针刺状粒子。随着添加剂加入量增加,这种粒子会逐渐变小,甚至消失。当添加剂加入量过大时,阴极铜表面也会生成圆头状粒子。如果添加剂加入过多,部分添加剂随阴极铜析出,会使电铜发酥发脆,甚至影响其化学品位。
1.2.3 铜粉的吸附
电解生产伴随着许多复杂的化学反应发生,在电解过程中,往往会生成少量不稳定的一价铜离子,其活性很大,可以生成二价的铜离子和铜粉,阳极板入槽前酸洗不彻底也会带入一部分铜粉。铜粉大部分会沉降到槽底,进入阳极泥;但也会有少量悬浮于电解液中,吸附在阴极铜表面,形成晶核。根据金属结晶原理,随着二价铜离子迁移至阴极铜表面时,会优先在铜粉形成的晶核处放电析出,最后在阴极铜表面形成铜颗粒,并且结合紧密,难以剔除。
1.3 偏缸铜
偏缸铜主要是由于阴阳极板面排列不对称,板面左右间距不相等,通电后,电力线分布不均匀,间距小的阴极板边缘析出的铜晶体多,而间距大的阴极板边缘析出的铜晶体小,造成阴极铜左右两边厚薄不均,影响电铜的物理规格,根据生产实践分析,主要有以下几种原因:
(1)整缸操作不到位,导致阴阳极板面不垂直、不对称。
(2)检查短路后,阴极没有恢复到原来位置。
(3)电解槽自身不平,两边不对称,导致放入的阳极板和始极片存在倾斜现象。
(4)由于剪边机和人员操作等原因,导致始极片剪边不符要求,未能呈现规则的长方形,而是近似菱形,导致阴阳极不对称。
1.4 刀口铜
刀口铜也是一种电铜偏缸现象,是指整个电铜板面呈现厚薄不均,类似刀口一样,上边缘较厚,下边缘很薄,或者中间厚,上下边缘都很薄。根据其产生的特质和生产实践分析,主要原因有:
(1)升降耳不到位:根据电解生产要求,在出铜前8-24小时,提高电解液液面30mm~50mm,始极片下槽24小时后,降低液面30mm~50mm,如果升降耳不到位,导致上边缘较厚或较薄(大于10mm或小于3mm)。
(2)始极片挂耳长度不一致:由于耳料、操作、机器设备等原因,生产出的始极片挂耳长度不一致。如果挂耳较长,装槽后,始极片底边会低于阳极板底边较多,超出部分的电力线分布不密集,在始极片低于阳极板底边的部位,铜析出缓慢,甚至不析出,从而导致阴极下边缘很薄,呈刀口状。
(3)由于阳极泥自上布下进行沉降,与阴阳极板的上边相比,底边所处电解液中阳极泥的浓度相对较大;随着阳极泥量增大,会在一定程度上阻碍铜离子在阴极上的析出,所以导致下边缘较薄。
2 改进措施
由于不合格电铜需要返回前段工序处理,因而会降低电铜的直收率,同时增加了处理成本,增加了劳动量。为了减少上述电铜不合格现象,提高生产效率,根据以上分析,针对影响电铜外观质量和物理规格的因素,结合实际生产,采取了如下整改和防治措施:
(1)及时检查酸泵是否存在泄漏,定期更换酸泵的密封填料;指派专人定期查看换热器、加温缸等是否正常运行,发现异常及时进行维修和整改。
(2)每天按时巡检低位槽液面,当液面较低时,及时补液,减小回液管与低位槽的落差,避免形成“瀑布”,防止因电解液倾泻冲击带入较多的气体。
(3)增加高位槽的容积,针对容积较小和存在问题的高位槽及时更换,在停产检修期间,更换了三期损坏的高位槽,并且对四期高位槽进行了移位,完善高位槽功能,使电解液在高位槽中驻液时间延长,强化了排气效果。
(4)严格控制阳极板的化学品位,每天及时化验,与内控标准进行对比,每月对阳极铜砷、锑、铋、铁、镍等杂质进行绘图分析,防止因杂质富集,产生钝化、漂浮阳极泥等。
(5)根据每天阳极铜化验结果,对杂质超标的阳极铜进行分散处理,分散到多天、多槽使用,将物理规格不好或块重较高的阳极铜放到槽头、槽尾使用。
(6)定期化验电解液成分,视槽面状况每周1~2次,根据化验结果,及时调整槽温、流量、添加剂等技术指标
(7)定时检测槽温,每班检测槽温两次,确保电解液温度控制在58-65℃之间,并做好相应记录。
(8)控制好添加剂的使用量,按规定比例进行配制,要求彻底溶化,均匀加入,根据各生产系统状况,引进新品添加剂阿维酮,相应减少其它添加剂用量。
(9)做好始极片的剪边工作,始极片以定位基准进行裁剪,确保剪出的始极片四边平直,无斜口。
(10)定时检查阴极泡洗槽,确保电铜煮洗水的水温大于95℃。
(11)密切关注槽压表,当槽电压显示异常时,逐槽测量,如果槽电压小于0.2V或大于0.34V时,应及时处理。
(12)做好升降耳工作,在出铜前8-24小时,提高电解液位30-50mm,始极片下槽24小时后,降低电解液位30-50mm。
(13)及时检查短路,采用洒水和拖表等辅助方法检查是否短路,并立即处理。
(14)增强各项辅助设备的点巡检工作,维修和工段做好检查,确保设备正常运转,发现隐患及时提出、整改。
(15)加强槽面管理,控制好各项生产技术指标,定期对操作人员进行技能培训。
3 改进效果
在采取上述改进措施之前,我公司电解车间高纯铜率仅有94%左右;采取了上述措施后,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在采用小极距,高电流密度生产模式下,全年高纯铜率可保证在99%以上,经过努力可达到99.5%,最优月度高纯铜率曾达到99.7%。
4 结论
在铜电解精炼过程中,控制好各项生产技术指标,是提高高纯铜产出率的根本途径。针对电解生产实践,以及影响电铜质量的各种现象与成因,我厂积累了大量的有效应对措施,并且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和收益,可为同行业提高高纯电解铜的产出率,提供了一定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