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女性教育的意义
2020-12-08刘莉
刘莉
摘要:作为意识流小说《达洛维夫人》的出版不仅促使女性意识得意觉醒,又在电力革命后所带来的巨大社会生活的改变的时刻,为读者提供了诸如帝国主义分崩离析后的思考、战争创伤给人民的影响、时间这个抽象概念在日常生活中重要程度的日趋加深、生死话题的思考以及被边缘的同性恋问题。本文将结合多种视角将以上问题进行分析论述,旨在
关键词:女性意识;时间;生命观
中图分类号:I10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129(2020)16-0271-01
1 引言
《达洛维夫人》(1925)是一部短篇小说,但它提供了大量的话题供人们思考和讨论。作者弗吉尼亚.伍尔夫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和现代主义文学潮流的先锋;她对英语语言创新见地颇深,其作品以意识流为主。旨在去描绘在人们内心深处的潜意识。爱德华摩根福斯特(1879)称她将英语“ 朝着光明的方向推进了一小步”,她在文学上的成就和創新性至今仍然产生著影响。二战后她的声望有所下降,但随著70年代女权主义的兴起,她又成为文学界关注的对象。这篇文章将继续深入研究伍尔夫的观点,在达洛维夫人的一生中,时间是一个关键而永恒的概念。
2 女性意识的体现
2.1时代背景。女性主义文学批评 (Feminist Literary Criticism) 起源于 20 世纪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的欧美,它是西方女权运动高涨并深入到文化、文学领域的结果。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是女性为中心的文学批评理论,以女性形象,女性创作和女性阅读等为主要研究方向,研究文学作品中的女性意识以及女作家们的创作意识。谈到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就不得不提到女性意识,因为它是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建构的基点和旗帜,也是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理论的核心。在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中,对“女性意识”一概念的界定也经历了由简单概括到多层面阐释的过程。通过梳理中西方学者对于女性意识这一概念的定义,加之作者对于女性意识这一概念的理解。
2.2女性意识的展现。
(1)女权主义。伍尔夫作为实际意义上的女权主义者,她一直抗争着维多利亚时代普遍存在的“男性逻各斯中心主义”。她在作品中表现出女同性恋的意识,无疑是对体现男性中心的传统异性恋婚姻的质疑 ,是对社会规范和权力的挑战和批判,其目的在于为女性寻找一条“女性认同”的道路。伍尔夫这种以女同性恋的方式来反抗男性中心主义的尝试是具有前瞻性的。随着女性主义运动的发展,到了 20 世纪60 年代初,“新女权运动”宣扬妇女是自己身体的绝对权威,并有权选择是否生育等问题,女同性恋女性主义批评也就应运而生了。女性主义批评便将女同性恋作为一种文学批评的主要内容或价值尺度来张扬。美国当代最重要、最具话题性的女性作家,开创了犯罪小说中的“海史密斯流派”著有《盐的代价》等书的作家派翠西亚海史密斯也在创作过程中受到该思想的影响。
(2)婚姻中的女性。彼得是克拉丽莎( 达洛维夫人) 进行婚姻反抗的一个起点,虽然不存在现实上的抗争,但是却进行了思想意识的抗争,其通过对彼得的怀念以及想象,从而进行思想共鸣。作为女性,克拉丽莎拥有小女孩般的纯真,其渴望拥有爱情的主导权,但是却没有争取的权力,其生活在父权社会的统治下,社会、自然法则紧紧约束着她,使其不得不安于现状。她努力寻找挣脱的方法,却不得出路,虽然她拥有独立的精神、智慧以及从容处理事情的能力,但是依然被社会正统所抛弃,被男性社会所排斥,由此她的婚姻充满了怀疑与不安定因素,充满了空虚,女性在男性的压制下渐渐失去发言权,最终成为男权统治的权力。
3 女性形象分析
达洛维夫人是矛盾的,有明确的目标且坚毅的女性,这种说法听起来很矛盾,不管在书中还是生活当中都存在这种女性。“她会认为人没有权利两只手放在口袋里懒懒散散地虚度时光;人应该干出点什么,成为某种人物。”(MD 2001:68) 她很清楚地意识到,如果与彼得结婚,以后的日子会很清贫,虽然生活会更浪漫,关系会更亲密,放弃彼得是很痛苦的抉择:“虽然多年来她一直忍受着利箭钻心般的悲伤和痛苦”(MD 2001:7),然她与彼得的过分亲密令她长时间窒息,因为彼得常常评论她一番,这些评论性言辞会限制其做事的自由。她憎恨彼得窥视她秘密的自我———作为女性的脆弱,不是社交名流,而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家庭主妇。而且,彼得不能忍受她有独立性,必须彼此把每件事都摊开。彼得有很强的嫉妒心和控制欲,与他在一起克拉丽莎无法拥有“自己的房间”。相反,她选择达罗卫(理查得)作为自己的丈夫反映出她对知识和感情空间的需求:“因为在婚姻中,对于一天又一天同住在一所房子里的两个人来说,必须有一点自由,有一点独立,这点理查德给了她,她也给予了理查德”(MD 2001:7)。从达洛维夫人反思自己的恋情姻不难看出,她本人是一个具有强烈自我意识的女性,具有反对控制、追求自由的向往和诉求。
4 结语
伍尔夫小说理论以生命体验和审美感悟为根基。这部小说同作家个人的经历也为后来许多女性作家以及女性主义相关作品提供了许多素材,例如2012年12月上映的电影《时时刻刻》,尽管围绕三名不同女性的故事展开,但依旧以伍尔夫的女性主义思想作为基调。书中描绘的人们在战争恐慌中流离失所,女性在战争中控诉着对自然的毁坏,在男性胜利的成就中失去她们的家园。她的作品通过对女性主义的呼吁从而激起人们对自由平等的渴望,打破了传统女性价值观的存在,对文学作品的研究具有重要的价值与意义。
参考文献:
[1]赵博.《达洛维夫人》中的意识流元素[J]求索,2013(7):164-166.
[2]赵冬梅.从女性主义角度解读《达洛维夫人》中的女性形象[J]FOREIGN LANGUAGE RESEARCH,2014(2):130-133.
[3]王小航.强迫的异性恋和压抑的女同性恋——从女性主义角度解读伍尔夫的《达洛维夫人》[J]福建工程学院学报Journal of Fuj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2006(4)第4卷第2期.
[4]王可.父权制下的边缘人——《时时刻刻》与《达洛维夫人》的互文性研究[J]Journal of Huanggang Normal University,2014(2):第34卷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