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亨利小说《最后一片叶子》艺术价值解码
2020-12-08汪金宝
摘 要:欧·亨利是一位享誉世界的美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其一生著作等身,而《最后一片叶子》被世人公认为其短篇小说的代表作之一。本文拟从该小说的主题思想、叙事艺术及语言特色三个层面进行初步解码,谨供广大读者阅读鉴赏时参考。
关键词:欧·亨利;《最后一片叶子》;主题思想;叙事艺术;语言特色
作者简介:汪金宝(19761.1-),男,汉族,江苏淮安人,在职硕士研究生,盐城工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英语言文学。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20)-32--02
欧·亨利是美国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和现代短篇小说的创始人,曾被评论界赞誉为“美国现代短篇小说之父”。他坎坷的一生笔耕不辍著作等身,总共创作了三百多部短篇小说,由于其作品大多针砭时弊,贴近美国底层人民的喜怒哀乐,因而有“美国生活的百科全书”之誉,与契诃夫和莫泊桑并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而《最后一片叶子》则被文学界公认为其短篇小说的代表作之一,集中体现了他浓烈的人文主义关怀与高超的语言表达艺术。
作为篇幅有限的短篇小说,《最后一片叶子》的故事情节并不复杂,描写是华盛顿贫民窟的两个年轻的画家苏和琼西与邻居老画家贝尔曼之间发生的故事。琼西在寒冷的十一月患上了当时流行的肺炎,病情越来越重,医治无望之际将生的全部希望寄托在窗外最后一片藤叶上,以为藤叶飘落之日,就是她生命结束之时。作为她的朋友苏很伤心,便将琼西的想法告诉了贝尔曼,这位老画家是个脾气火爆,爱取笑人,终日与酒为伴的人。画了近四十年的画,一事无成,每天仍夸口要创作出一篇惊世之作,却始终流于空谈。但是他对这两位年青的画家却是关爱有加。他听到了此事后,虽然骂了一通,但仍无计可施。然而令人惊奇的事发生了:尽管屋外的风刮得那样厉害,而锯齿形的叶子边缘已经枯萎发黄,但它仍然长在高高的藤枝上。琼西看到最后一片叶子经过凛冽的寒风依然仍然挂在树上,重拾生活的信念,顽强地活了下来。令人心碎的真相是:年过六旬的贝尔曼,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为了画上最后一片藤叶,因风寒染上了肺炎。在他生命的最后时刻,终于完成了震撼人心的杰作。
在笔者看来,该小说自问世以来长盛不衰的原因有如下三点,即:充满人文关怀的小说主题、精巧绝伦的叙事艺术及历久弥新的语言特色。
一、充满人文关怀的小说主题
欧·亨利是一位命运多舛的作家,其一生颠沛流离,饱尝世态炎凉与人情冷暖,但即便如此他依然怀有一颗赤子之心,对美国底层人民一直抱有浓烈的人文主义关怀,饱含深情的關注着他们的喜怒哀乐与悲欢离合。在《最后一片叶子》中,主要表现为对如下三种人性美德的歌颂:
(一)真挚善良的患难友情
俗话说得好,“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小说中的两位穷困潦倒的年轻画家苏和琼西,因为对绘画艺术抱有相同的爱好和对生活的共同追求而志趣相投,因此发展了一段真挚的友情。不幸的是琼西染上了当时流行一时的肺炎,难能可贵的是苏在从医生口中得知琼西只有十分之一的生存希望后并没有袖手旁观,先是一个人躲进画室痛哭了一场,擦干泪水后毅然选择对琼西的病情进行隐瞒,并善意的撒谎告诉她:“你的病十有八九就快好了”,随后对她进行无微不至的照顾。
这种真挚善良的患难友情与小说发表的年代形成强烈的反差,当时的美国正处于内战后的“镀金时代”,拜金主义盛行,对金钱的疯狂占有成了芸芸众生关注的焦点,现实社会中充满着尔虞我诈和人情冷漠。作家在小说中如此描写既是对真善美的歌颂,也是对现实生活中的假丑恶的鞭挞,寓意深刻含意隽永。
(二)舍己为人的奉献精神
小说中的贝尔曼是一个生活在社会底层,身材瘦弱,相貌平凡,在绘画艺术生涯上郁郁不得志的老画家。然而当他得知日常守护的年轻画家琼西得了重病,对生活失去希望心灰意冷之际,他暗下决心:“我要为她,对,就是为她,画一片‘永不凋零的藤叶!”他坚信在医治无望的情况下,这样做或许可以重燃琼西对生命的信心,使她在死神面前不会轻言放弃。于是,在一个寒冷刺骨的夜晚,贝尔曼不顾四处流行的肺炎的袭击,呕心沥血的在琼西的窗外完成了他一生中最杰出的作品—“最后一片叶子”。
在贝尔曼这个貌似平庸的小人物身上,广大读者看到的是他在平凡的生活中做出了不平凡的事迹,在他人危难之际,表现出了舍己为人的奉献精神。贝尔曼的自我牺牲与成全他人,就像冬日的暖阳,温暖了另一个人岌岌可危的生命旅程,这在当时物欲横流世态炎凉的美国社会显得更加弥足珍贵。
(三)凤凰涅槃的人生价值
《最后一片叶子》被公认为欧.亨利三百多部短篇小说中最打动人心的代表作之一,而在这部作品中又含有另一部震撼人心的杰作,那就是老画家贝尔曼为了拯救他人所画出的“最后一片叶子”。这是他一生当中所完成的唯一部也是最后一部杰作,它一方面给奄奄一息的杰西带来了生的希望,另一方面也使奉献者贝尔曼碌碌无为的艺术创作生涯得到了凤凰涅槃般的升华。这种人生价值的升华,已经超越了作品本身的价值,因为它暗合了中国儒家圣贤孟子“人皆可以为尧舜”的名言,具有超越时空的普世价值,这也是该小说自问世以来能够不断打动全世界读者不可忽视的重要原因。
二、精巧绝伦的叙事艺术
《最后一片叶子》非凡的叙事艺术主要体现在如下两个方面:
(一)倒叙错位的构思
对于看过该小说的读者,对倒叙应该不难理解,因为作家开篇描述的是老画家贝尔曼去世的场景,接下来才描述的整个小说的故事情节。错位则表现为如下三个方面:
1.真实与假定的错位
俄国文学评论家车尔尼雪夫斯基(2009)在《艺术与现实的审美关系》一书中指出:“艺术来源于生活,却又高于生活”。作为艺术的分支,小说也不例外,真正富有艺术魅力的作品,常常将真实与假定交织起来,在假定的世界里,作家有了更辽阔的创作空间,读者也能在这种假定的空间中自由的联想。
具体到《最后一片叶子》,欧·亨利大胆娴熟地运用了艺术的虚构和夸张手法,把琼西因患病而奄奄一息的生命与一片常春藤叶子的飘落与否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水到渠成地推动了小说故事情节的发展,石破惊天地引出了贝尔曼在寒夜中创作出其人生中的唯一的杰作—“最后一片叶子”。
2.理性与感性的错位
我国著名文艺理论家孙绍振(2006)认为,在现实生活中,审美情感通常要求人们以真善美为标准来看待和评价事物,但是在艺术作品中,真善美通常是错位的,这样才能够造就非凡的艺术效果。三者存在的差距越大,艺术效果就越会明显。
就《最后一片叶子》而言,拯救杰西的本应是医疗上的先进技术和有效药物,但是对于肺炎,在当时这些理性的东西已经无能为力,只有靠琼西自己的意志力才能挽救她的生命,然而杰西一心求死。这就意味着所有的理性思维都已失效,感性思考就必须上位了。贝尔曼所画的叶子,让杰西重燃起对生的渴望,逃过了死神的召唤。正式这种艺术的感性,才会唤起人们为贝尔曼的无私奉献而击节称赞。
3.喜剧与悲剧的错位
在《最后一片叶子》中,老画家贝尔曼贫穷、抑郁、酗酒,想要有所成就但却一直无所建树。他表面上是个玩世不恭的失败者,其实内心是个古道热肠的好人,他用舍己为人的方式拯救了琼西垂危的生命。
作者用了欲扬先抑的叙事手法,通过铺陈贝尔曼之前的各种平凡,表达他最后的不平凡。琼西患病医治无望,这是悲剧。贝尔曼用尽心力画的“最后一片叶子”唤起她生的希望,这是喜剧。贝尔曼最终却因救人偶感风寒去世,又成了悲剧。正是这种悲喜交加的对比叙事方式,增强了小说的艺术张力与感染力。
(二)出人意料的結尾
在众多短篇小说中,意料之外而又情理之中的欧·亨利式结尾也同样值得称道。就《最后一片叶子》而言,最精致的留白是对琼西患病后贝尔曼为她所做的事情的有意略去不说。读者对拯救琼西生命的最后一片叶子的真实来历以及其不落的原因的疑惑一直迟迟没有得到解答。直到贝尔曼因救人得了风寒而突然离世,一切才真相大白。这种刻意留白的叙事艺术使读者好奇心和满足感油然而生,这无疑是该小说永葆艺术魅力的重要秘诀之一。
三、历久弥新的语言特色
众所周知,欧·亨利出身平凡,经历坎坷,丰富的社会阅历使他的小说语言风趣幽默,充满生活气息。客观来说,欧·亨利的小说描述的大多是现实生活中小人物的平凡琐事,关注的是他们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主观来说,作家本人是个充满悲天悯人的人文主义情怀的语言大师。两者相结合,必然导致其平民化、个性化的叙事语言。
在《最后一片叶子》里,主要体现在人物之间的对话之中。如苏对琼西充满爱意的数落,称她是个“淘气的姑娘”,又如其称贝尔曼为“可恶的老贫嘴”,具有极强的生活气息,恰如其分地表现了苏作为一个热心而不失活泼的年轻姑娘的性格特征,诸如此类的例子俯拾皆是。
结语:
诚如英国伟大的戏剧家莎士比亚说的那样,“一千个观众眼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伟大的文学作品之所以具有超越时空的永恒魅力,正是由于它总是给读者提供多维欣赏角度的可能。从这一点上来说,以《最后一片叶子》为代表的欧·亨利的所有伟大作品不仅属于美利坚民族,更是全世界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
参考文献:
[1]孟玲娜,牛跃辉.《最后一片叶子》的艺术特征赏析[J].艺术审美批判,2014(9).
[2]柯惠娟.倒叙的艺术——以《最后一片叶子》为例[J].语文建设,2016(17).
[3]车尔尼雪夫斯基.艺术与现实的审美关系[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
[4]孙绍振.文学性讲演录[M].桂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