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的翻译与创作
2020-12-08任超
任超
摘 要:鲁迅的作家身份大家众所周知,但是他的翻译家身份大家就知之甚少。事实上,鲁迅的翻译与他的创作关系十分密切。他的创作大都受到了他的翻译的影响。本文主要是通过分析比较他的几部译作和创作:比如他的译作《小约翰》和创作《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译作《死魂灵》和创作《狂人日记》,译作《默》和创作《药》,力图证明:沒有鲁迅的翻译,就没有他的创作。鲁迅在文学界的身份应该先是翻译家,然后才是文学家。
关键词:翻译;创作;象征主义;现实主义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20)-32-0-02
众所周知,鲁迅被称为“中国现代小说之父”,因为他在小说创作、特别是短篇小说创作上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开创了中国现代小说的新时代。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鲁迅的小说获得了极为广泛的传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然而,鲁迅的小说创作是与他的小说翻译之间关系密切。没有鲁迅大量的小说翻译,就没有鲁迅的硕果累累的小说创作。鲁迅整个文学生涯中创作文字1000万,其中翻译就占了一半。在鲁迅的一生的翻译活动中,他翻译了总计大约75篇域外小说,其中包括2部长篇小说和2部中篇小说,其中又以长篇小说《死魂灵》最为耗费精力。正是由于在翻译过程中学习和借鉴西方小说,鲁迅创作出大约34篇小说。在鲁迅眼中,他一直都认为是他的翻译促进了他的小说创作。在陈平原等人编写的《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一书中所收入的鲁迅27篇文章,其中的15篇就源自他的翻译活动[1]。
鲁迅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无人能比,甚至到今天也无人能及。鲁迅小说的创作成就归功于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得益于他从小积累的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学功底,二是,他通过翻译对外国文学的广泛涉猎和借鉴。鲁迅在《我怎么做起小说来》一文中谈到他的小说创作时表示:他自己的本意和目的并不是想创作,他注重的是介绍和翻译,尤其是短篇小说,特别是来自于被压迫的国家与民族的作者的作品。……所以他其实从来都没有看过关于“小说作法”之类的书……他自认自己写小说凭借的是先前所看过的翻译过的百来篇外国作品和之前学的一点医学知识[2]。
(一)从翻译《小约翰》到《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创作
鲁迅1926年根据德文的译本翻译了童话《小约翰》。他评价该书是“无韵的诗,成人的童话”。因为这本书通篇采用的是接近于儿童使用的简单语言,用充满隐喻象征的手法,揭示了一些重大的生命主题,这其中就包括人生意义以及价值与责任等等。主人公小约翰不懈寻求的那本“解读人生所有疑问的大书”的经历,隐喻了人类一生都在追求探索的难题,比如生命价值,比如人生的理想。即使以今天的眼光来看,《小约翰》仍然是一本发人深思、引人入胜的好书。鲁迅因为受翻译《小约翰》的影响,写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
《小约翰》从表面上看是童话, 实际上蕴含着很多直到今天仍然很有意义的话题和主张。比如书中主人公小约翰探索人生的奥秘的方式是到大自然中去,而不是通过坐在书桌旁看书。实际上可以从中看出作者的儿童教育观,即大自然是最好的课堂。在鲁迅后来的创作《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中,可以看到他的儿童教育主张是:大自然能够激发儿童求知欲,因此应当反对陈腐刻板的私塾教育,应该让儿童到大自然中去探索知识,来促进他们身心的健康发展。
童话《小约翰》的另一个特点是:故事中的动植物都是思想有灵性的,有喜怒哀乐的,它们在自己的世界中谈话与交往。这种叙事风格对鲁迅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翻译该书后,鲁迅在自己的文学创作中也开始运用这种叙述描写风格,将象征主义运用于现实描写中。因为这种写作手法,一方面能够使写实作品有真切的现实感,另一方面,又能让作品蕴含丰富的思想内涵和深刻的哲学意义。除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外,同时期鲁迅还创作了散文诗集《野草》, 来表达他对人生、时代和社会思索。鲁迅在这些作品中娴熟运用象征主义手法,与他翻译《小约翰》所得到的启发和受到的影响是分不开的。正如孙郁先生在《一个童话》一文中的评论,鲁迅翻译《小约翰》直接导致了他创作《朝花夕拾》。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实际上是他“翻译《小约翰》后的一种自我追忆”[3]。从鲁迅创作《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开始,他已经开始应用象征主义手法来作为写实的必要手段和升华。之后,在鲁迅所有深刻意义作品描写中,象征主义成为重要手段之一。除此之外,鲁迅作品中的一些植物的名称和意象,也让人联想到《小约翰》里对大自然中精灵的描写。鲁迅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对童年的回忆,包括了他对刻板闭塞的传统读书方式的厌倦,对大自然的喜爱,以及对乡间的民俗传说的描写,其实都带有译作《小约翰》的影响。孙郁先生在《鲁迅首先是位翻译家:从没想过“永垂不朽”》一文中曾写道:“鲁迅是个很会吸收别人营养的人”[4]。可以说,鲁迅正是通过翻译《小约翰》,吸收了这本童话中处处应用的象征主义手法,他才开始研究并掌握了运用象征主义来描写现实的手法。
(二)从翻译《死魂灵》到创作《狂人日记》
鲁迅的第一篇白话文短篇小说是发表在1918年的《新青年》杂志四卷五号上《狂人日记》。这篇文章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如雷贯耳, 但很少有国人知道俄国作家果戈理也写过一部同名小说《狂人日记》。而且鲁迅不但是把果戈理翻译介绍到中国来的第一人,而且也是中国译介果戈理作品最多的一位翻译家。可以说,鲁迅的《狂人日记》,不仅其篇名来自于果戈理的小说,其内容和结构更是鲁迅学习和吸收了果戈理的写作思路和方法的结果。鲁迅创作的《狂人日记》带来的巨大成功,都离不开他在译介果戈理的作品的过程中获得的借鉴和激发的灵感,是翻译连接了果戈理与鲁迅,引导了鲁迅《狂人日记》的创作。
鲁迅晚年不仅以燃烧健康与生命为代价翻译了《死魂灵》,而且他自己的文学创作风格也因为翻译果戈理的作品的过程中,受到其辛辣讽刺的艺术风格的深刻影响。还有果戈理的作品的另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作品中人物造型充满了各色的狂人和性格怪僻者的,这在鲁迅作品中也得到一脉相承的体现:比如《长明灯》中的疯子、《孔乙己》中的孔乙己、《白光》中的陈士成,这些人物也都具有偏执狂性格的某种病态者。
(三)从翻译《默》到创作《药》
除了果戈理,另一位对鲁迅产生重大影响的俄国作家是安德列耶夫。安德列耶夫(或译安特来夫)的作品主题多为是沉闷压抑的社会以及冷漠和隔膜的人际关系。在魯迅眼中,安德列耶夫的小说充满着神秘幽深的气质,风格自成一家。他的作品在艺术手法上常常用心理描写来反映人与人之间的冷漠关系。周作人曾回忆说,在这许多作家中间,鲁迅最喜欢的是安特来夫[5]。
鲁迅早在1909年就曾翻译过安德列耶夫的两篇短篇小说,分别是《谩》和 《默》,以及他的中一部小说《红笑》。1921年,鲁迅又译介了他的两部作品《黯淡的烟霭里》和《书籍》,这两篇小说后收入《现代小说译丛》。鲁迅在《黯澹的烟霭里》的译者附记中对安特莱夫的创作做出评论:安特莱夫的作品深刻而纤细,含着严肃的现实性。俄国作家中,没有一个人能够像他一样,能做到印象主义与写实主义的完美调和,作品能实现了外部世界与内部世界之间的结合,达到灵肉一致的境地[6]。鲁迅的杂文在写作风格上就吸收采纳了安德列耶夫式以冷峭为特点的写作手法,同时鲁迅的创作还受到了安德列耶夫的写实主义和印象主义风格的影响。比如鲁迅的《长明灯》里的主人公和安德列耶夫的剧本《黑假面人》中的罗卓连就有几分相似。鲁迅曾经不止一次在文章提到自己的创作受到了翻译安德列耶夫作品的影响。比如他在《中国新文学大系》的序言中谈到:他的作品《药》的收尾,就带着安特莱夫作品式的阴冷风格[7]。鲁迅的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和《药》在创作上都吸收了安德列耶夫的象征与写实、环境描写与心理描写融为一体的经验和特点。
以一言以蔽之,在这类小说中鲁迅的写作风格是现实主义的,写作手法上侧重把景物描写与人物心理描写相结合,并通过以上二者相结合,以达到深化与追求小说的寓意哲理。鲁迅这些写作上的特点都是通过翻译果戈理、安德列耶夫之流的作品的过程中,吸收了西方小说和西方文学理论,并在此基础上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小说的描写手法后,鲁迅再进行独立创作的结果。[8]
(四)小结
通过以上鲁迅的译作与他的创作对比分析,我们得出以下结论:鲁迅杂文小说创作获得巨大成功的原因之一是他的小说创作有特有的语言表达方式和文体,这些是在母语的基础上吸收外来的养分,并将它们学习、研究、融会、贯通后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这有力地证明:鲁迅在文学界的身份应该先是翻译家,然后才是文学家。鲁迅的翻译不仅在量上多于创作,而且在时间上还早于创作。正是鲁迅从翻译西方文学的过程中汲取的养分,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成就了他独特的写作技巧和写作风格。没有鲁迅辛劳的翻译,就没有他辉煌的创作。
参考文献:
[1]陈平原、夏晓虹等编:《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年,第17页。
[2]鲁迅:《我怎么做起小说来》,《鲁迅全集》第4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第525—526页。
[3]孙郁:《一个童话》,转引自胡剑虹译,《小约翰》,北京:华夏出版社,2004年,第222页。
[4]孙郁:《鲁迅首先是位翻译家:从没想过"永垂不朽”》,《中华网新闻》,2006 年12月5日,转译自吴均:《鲁迅翻译文学研究》,济南:齐鲁书社,2009年,第237-238页。
[6]周作人:《鲁迅的年轻时代》,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129页。
[7]鲁迅译:《〈黯澹的烟霭里〉译者附记》,《鲁迅译文集》第10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第201页。
[8]鲁迅:《〈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序》,《鲁迅全集》第6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第24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