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学生心理机制优化高中数学作业设计的探究

2020-12-08张文斌

关键词:心理机制能力提升

张文斌

摘要:作业是整个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检验自我的一个保障。从心理学角度来看,部分学生对作业有着厌学、怕学的行为,其归根结底在于作业设计单一、无趣,学生成为了作业的奴隶。为改变这一现状,提高作业的有效性设计,本文首先分析了高中数学作业设计的重要性;其次从心理学教学探究了高中数学作业设计的原则;最后就作业设计有效性的建设进行了策略分析。重点是引导学生通过作业提升自己的学习能力,找到学习数学的规律和方法。

关键词:心理机制;高中数学作业;能力提升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20)20-030-2

在高中数学学习阶段,有大量的数字、公式、定理,以及互相发生关系组成逻辑性严密的关联系统,需要学生不断地进行思维分析进行探究、反思。但是,在课堂实际教学中,课上时间是无法满足学生学习需求的,而作业便成为了学习延伸和能力提升的重要渠道。为此,为提高数学学习质量,本文以数学作业设计为载体,首先分析了高中数学作业设计的重要性;其次从心理学教学探究了高中数学作业设计的原则;最后就作业设计有效性的建设进行策略分析。

一、高中数学教学中作业设计的重要性

1.有利于培养学生归纳解题规律

作业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完成作业其根本目的是为了通过问题的解决、分析,建构数学知识体系,使得在课堂所学的知识内容与头脑中已有的知识建立系统性、结构性的联系。教师要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树立数学思想,在解决作业的同时,归纳、总结、分析作业中的数学知识点、原理、思维方法,然后通过作业分析,提高自己的解题能力,培养归纳解题规律。这样既可以提高教学效果,又可以实现作业布置的育人功效。

2.有利于提高学生数学探究能力

作业设计的核心在于作业的有效性。那么,面对高中数学作业设计来说,为提高作业完成的效率和作业质量,在设计作业的过程中,教师就要遵从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高中生社会意识已经接近成熟,并且在逐渐形成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随着高考学习压力的增大,学生自身的能力也在提升。而作业作为巩固知识、反思自我、提升能力的桥梁,通过作业,学生可以提高自己的探究能力,在作业分析的过程中,建构不同知识点之间的纵横联系,强化数学思维结构,提升数学整体素养。

3.有利于促进学生掌握重点难点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是直接通过分数来判断学生作业,是站在高考的角度来分析作业的,而忽视了学生心理需求。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要求重视学生学习体验感,要求从学生角度进行教和学,为提高高中数学作业设计的有效性,教师需要从学生心理角度进行作业分析,通过学生对作业的直观感受,进行精准教学设计,在这一过程中,可以根据教学目标、学习实际情况展开针对教学,不仅可以落实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还可以促进学生对数学重难点的掌握。

二、基于学生心理机制的高中数学作业设计原则

1.遵从多元化原则

从高中学生心理角度来看,面临高考的压力,大部分学生会产生焦虑、茫然的现象,在学习上也会出现两极分化的现象。故此,针对这一问题,在设计数学作业的时候,要遵从多元化的原则,既要有趣合理,同时又要契合学生的心理需求,在满足自身学习能力的基础上,提高学习热情,集中学习注意力,从多角度对作业类型进行设计、调配。

2.重视分层的原则

每一个学生都是独立存在的个体,受家庭、生活因素的影响,学习能力、学习水平也会不同。为促进整体发展,提高整体学习效果,在设计作业时要重视分层的原则,由易到难,在层层递进、分层设计的过程中,提高作业完成质量。这样既可以提高学习的自信心,又可以培养积极的学习心理。

3.坚持即时性原则

作业是对学生学习效果的检验,同时也是对教师教学成果的检验,通过学生作业的反馈和检测,可以知道教学的疏漏,达到查漏补缺的效果。故此,在设计作业的时候,要坚持及时性的原则,及时的总结数学重点、难点,及时复习和归纳,重视解题思路的培养,通过及时性作业的预留,促进对知识点的消化和掌握。

三、基于学生心理机制的高中数学有效作业设计策略

1.调节学习心情,设计趣味作业

对于高中生而言,对新颖、生动、灵活多变的事物更容易集中注意力,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为此,面对学生这一心理特点,为提高作業设计有效性,提高自主探究能力,可以设计趣味作业,促使其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使其成为了快乐的学者。

例如,在教学《基本立体图形》数学内容时,旨在观察、多视角分析,能够运用数学语言说出不同物体的主要结构特征。作为一项几何类型的数学问题,在设计作业的时候,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实际生活中的物品出发,通过搜集、动手制作、探究分析等,让作业更加灵动,如:作业:搜集生活中的几何物体,如球、垃圾桶、汽车轮胎等,通过观察动手制作数学模型,说出它们的主要结构特征,然后让学生将作业完成情况进行讲解,让学生将自己所要观察的物品、制作的模型进行展示,结合形,探究数,进行数学分析,培养数形思想,在趣味作业设计的同时,调节学习心情,让作业更加灵动,提高作业完成质量。

2.尊重学生差异,落实作业分层

在教学中,学生差异性是不可避免的,这也是造成两极分化现象的重要原因,同时也是学生降低学习兴趣、产生厌学情绪的重要因素。为提高学习自信心,树立积极、向上的学习心态,在设计作业的时候,要尊重学生的差异性,实施作业分层,避免吃不饱、不够吃的现象,给予每一个学生展示自我、提升自我的平台。

例如,在教学《集合》数学内容的时候,主要是引导学生掌握集合概念、表示方法和集合之间的关系与运算,培养抽象思维能力。在教学的时候,对于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其作业设计内容和作业目标也会不同,如后进生,重点是促进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由易到难促进思维发展,可以设计以下基础作业:

通过集合含义、集合表示到集合问题分类思考等作业层次设计,促进思维发展。对于中等生而言,要着重培养数学分析能力,树立数形思想,设计以下提升作业:

①观察下面五个图形,分析它们与集合A,集合B有什么关系?

②已知全集U=R,集合A={x|1≤2x+1<9}求CUA(结合数轴进行分析)

通过数形结合的运用,提高数学解题能力,培养数学解题技巧,满足中等生心理需求。对于优等生而言,他们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向往更高的挑战,在设计作业的时候,要充分考虑综合性,为此,可以设计以下作业,如:

③用韦恩图表示集合关系与运算:已知某班有36名同学参加数学、物理、化学课外探究小组,每名同学至多参加两个小组,已知参加数学、物理、化学小组的人数分别为26,15,13,同时参加数学和物理小组的有6人,同时参加物理和化学小组的有4人,则同时参加数学和化学的有几人。

通过作业分层设计的安排,尊重学生差异,落实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设计有效性作业,在满足心理需求的同时,提高教学效果。

3.还原数学本质,布置多元作业

所谓多元作业,就是指作业类型、作业内容的多元发展,它的应用和实践,不仅可以满足学生的探究欲望,提高学习能力,还可以培养创新意识,促进课堂教学效果。那么,为避免传统的题海战术,提高数学教学的有效性,要重视作业的多元化建设,从内容、类型、方法上进行革新,让作业面面俱到,走出单调、封闭的误区。

例如,在教学《函数及其表示》数学内容时,可以设计多元作业,如:

生活作业探究:某种笔记本的单价是 5元,买x(x∈{1,2,3,4,5})个笔记本需要y元,使用函数的三种表示法表示函数y=f(x)

数形作业分析:画出函数y=|x|的图像

分类作业探讨:某市“招手即停”公共汽车的票价,如下规定

5公里以内(含5公里)票价2元

5公里以上,每增加5公里,票价增加1元,(不足5公里按照5公里计算)

求:如果某条线路的总里程为20公里,请根据题意写出票价与里程之间的函数解析式,并画出函数图像

通过多元作业的设计,还原数学本质,在多作业类型探究分析,提高作业探究兴趣,让作业设计更加具有弹性,提高对数学本质的理解。

4.培养数学思维,开展探究作业

对于数学的学习,需要学生具备很强的思维能力,通过分析、推理、总结、反思等提高对数学重难点的掌握。而高中生即将步入社会,面对社会、学习的压力,对自我、对学习需要及时的探究和反思,面对这一心理发展需求,教师在设计作业的时候,可以融入探究性的作业类型,引导其探究自身的发展现状,提高对自我的认识,从思想上和心理上促使其得到健康发展。

例如,在教学《随机事件与概率》数学问题的时候,着重点考查了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通过认识事件概率,明确事件发生的频率。在设计作业的时候,可以设计以下探究作业如:

袋子中有5个大小质地完全相同的球,其中2个红球、3个黄球,从中不放回地依次随机摸出2个球,求下列事件的概率:

①A=“第一次摸到红球”

②B=“第二次摸到红球”

③AB=“两次都摸到红球”

在解决作业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以两人合作的形式进行探究分析,通过实践探究为辅助,让学生将两个红球编号为1、2,三个黄球编号为3、4、5,让另一个学生进行表格记录,开展实验,思考分析“第一次摸到球时有几种可能?第二次摸球时有几种可能?”然后对应可能的结果展开配对,通过表格进行记录、分析、探究,如:

根据实验数据,引导学生进行作业分析,然后再围绕作业内容,让学生思考“如果同时提出2球,那么事件AB的概率是多少”激发探究欲望。通过解题分析和合作探究,在数形整合中,提高作业探究能力,完善作业教学目標,让学生通过作业分析,形成良好的数学思维学习习惯。

四、结语

从学生心理角度来看,其数学教学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能够从数学角度、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那么,为满足这一教学目标,在布置作业的时候,教师要以学生心理需求为核心,设计趣味作业、多元作业、分层作业、探究作业,使之形成一套完整的作业体系,提高数学作业设计有效性。

[参考文献]

[1]任晓飞.浅谈学生心理机制背景下的高中数学分层作业设计策略探讨[J].数学学习与研究,2020(1):21.

[2]陈泉.高中数学作业的有效设计研究[J].中学数学,2020(11):72-73.

[3]焦甜甜.谈加强高中数学个性化作业设计的有效途径[J].数学学习与研究,2020(1):88.

[4]王建强.促进心理健康成长优化高中数学作业设计的思考[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9(6):145.

注:2018年河源市中小学(幼儿园)教学研究课题【hy18073基于学生心理机制的高中数学作业设计与研究】通过河源市教育局教研室2018—2020年度教学研究课题立项。

(作者单位:广东省河源市龙川县田家炳中学,广东 河源 517300)

猜你喜欢

心理机制能力提升
量表中的措辞效应:类型、机制及控制方法
量表中的措辞效应:类型、机制及控制方法
量表中的措辞效应:类型、机制及控制方法
量表中的措辞效应:类型、机制及控制方法
浅析群体性事件中的群体心理
企业工商管理人员应具备的能力及提升措施
信息化背景下高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升研究
论合作模式下小学生个体数学学习能力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