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期待视野理论下语文“名著导读”教学的策略研究

2020-12-08汪德

中学语文(学生版) 2020年10期
关键词:名著导读西游记名著

汪德

众所周知,名著来源于人类优秀文化与思想,又服务于提升人们的人文情怀,而对于语文教学来讲,阅读名著是发展学生人文情怀的有效途径,也是增强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极佳方法。然而,目前语文“名著导读”课流于形式化,一定程度上强化了功利性与随意性,囿于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更遑论为学生提供精神食粮,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查阅文献资料得知,期待视野理论倡导对读者的发现,强调不同学生生成不同的阅读期待,其与新课标提倡的“以学生为本”理念不谋而合,是“名著导读”教学实际操作的行动指南。由此可见,将期待视野理论运用于语文“名著导学”教学,是一项具有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的课题,一定程度上能够调补当前学界空白。

一、期待视野理论与“名著导读”教学的契合点

期待视野的理论观点是由接受美学的代表人物姚斯提出的,其能够为语文“名著导读”教学提供理论支撑与方法论指导。期待视野强调了阅读者的中心地位,反映于语文“名著导读”教学中,强调了学生学习的主体位置,为学生提供了自主分析、自我探究、主动参与的平台,有效地避免了“师碎碎讲解,生走马观花”的尴尬,同时也有助于教师有意识地将“名著”拉回日常生活,关注学生“文学期待视野”的同时也认识到了“生活期待视野”的价值,实现“文学期待视野”与“生活期待视野”的相互促进。简单来讲,语文“名著导读”教学与“期待视野理论”之间存在着“契合点”,换言之就是,将期待视野理论运用于语文“名著导读”教学具有可行性与必要性。

二、期待视野理论下语文“名著导读”教学策略

期待视野理论运用于语文“名著导读”教学具有非常高的价值,其不仅能够有效地解决目前语文“名著阅读”教学的困境,还能够为建构高效率、高质量的“名著导读”课堂指明方向。为此,笔者结合文献资料,尝试将期待视野理论运用于《西游记》阅读教学中,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效果,并结合《西游记》阅读课堂教学实况,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教学策略,具体如下:

1.了解阅读期待,激发学生阅读文本兴趣

期待视野理论认为,绝大部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内心已经产生了阅读期待,而这期待对学生的吸引力不可小觑,也是不可替代的,其鼓舞学生不间断地进行着“预测”和“检验预测”活动。阅读期待体现了学生对自身生命的观照、对精神灵魂的洗礼、对自我发展的需求,但在实际“名著导读”教学中,绝大部分教师对学生的“阅读期待”置若罔闻,致使“名著导读”课堂陷入了“教师口若悬河,学生沉默寡言”的困局。长此以往,学生对名著阅读会产生抵触甚至恐惧的情绪,丧失原本就不浓厚的阅读兴趣。因此,在“名著导读”教学课上,教师要贯彻“以学生发展为本”理念,关注学生的阅读期待,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与参与主动性。

学生对《西游记》并不陌生,通过影视、青少年版读本等途径已经对这部长篇神魔小说有一定的了解,但真正读过《西游记》原著的却是凤毛麟角。大部分学生认为原著文辞深涩、篇幅太长,内心产生了“抗拒”心理,基于此,课堂上,笔者并未从学生熟知的人物、故事情节以及创作者等方面入手,而是选择了常常被忽略的“诗词”作为入手点。课堂上,笔者通过多媒体展示了常常被学生忽略的诗词——“此砂本是无情物,盖地遮天把怪拿。只为妖魔侵正道,阿罗奉法逞豪华。手中就有明珠现,等时刮得眼生花。”并简单明了地将吴闲云对《西游记》的另类解读告知学生。这样一来,诗词给学生带来眼前一亮的感觉,快速地捕捉了学生眼球,接踵而来的吴闲云的另类解读激发了学生阅读《西游记》原著的兴趣,促使学生认识到细读原著中的诗词极有可能会收获意想不到的乐趣,促使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踏上阅读《西游记》原著的路。

2.利用期待指向,引领名著阅读走向深度

俗话说:“要给学生一滴水,教师就要有一桶水。”为了增强学生名著阅读效果,教师就必须要起到“示范带头”作用,这无疑对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新又高的要求——读通、读懂名著,抓住核心问题。实际课堂上,教师要巧妙地利用自身的期望指向,引领学生与名著进行对话,促使名著阅读由“表层”走向“深度”。值得注意的是,这里提到的“期待指向”并非学生的,而是教育工作者的,但教师利用时,必须结合班级学生的兴趣点进行甄选,否则可能会适得其反。《西游记》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它刻画了唐僧、孙悟空、猪八戒以及沙和尚等惟妙惟肖、独树一帜的人物形象,其中“孙悟空”的形象备受关注。在阅读《西游记》课堂上,教师要关注与本文对话,精准地抓住文本的“空白处”与“奇妙点”,但结合实践经验得知,绝大部分学生阅读时往往较为关注“大闹天宫”与“降妖除魔”的部分,忽略孙悟空成为“美猴王”的部分,而某种角度来讲,该部分内容恰恰是深入分析“孙悟空”形象的“期待指向”。

“那一个有本事的,钻进去寻个源流出来,不伤身体者,我们拜他为王。”连呼三声,孙悟空便跳起来,应声高叫到:“我进去!我进去!”这寥寥几笔交代清楚的情节,没有华丽的辞藻,的确较容易被淹没于“声色并茂的文字海洋”之中,但绝对不是可有可无的铺垫,而是吴承恩先生的点睛之笔,言简意赅地展现出了孙悟空本领才能与果敢勇猛。所以阅读过程中,教育工作者“读”该部分时要注重与文本进行多向度、多层级的对话,并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与兴趣点探寻生成意义的“细节点”,确保《西游记》的阅读与解读过程能够带给学生意料之外的惊喜,更重要的是引领阅读走向深度。

3.创设期待情境,发展学生语文综合素养

实践证明,提高“名著导读”活动有效性,就要借助“情境”在“学生”与“期待视野”(原有的)之间建立密切的联系,让学生通过参与阅读活动逐渐迈进阅读文本,这样才能够使学生在探究阅读文本原有意义的基础上建构自我。但这里提到“情境”必须要符合阅读文本的主题,同时也要能够为学生提供自主思考、互动探寻的空间,水到渠成地激发学生阅读的欲望,指明学生阅读行为的方向,促使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享受思想的启迪、情感的陶冶、心灵的沟通,最终促使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得到培养与发展。

期待情境创设往往需要借助富有审美色彩的语言或者声情并茂的声色影像或者包罗万象的自然资源,但无论用何种资源创设而来的期待情境都必须以“阅读文本主题”为核心,以“学生认知需求”为指导。《西游记》阅读课堂上,笔者组织学生参加了一场以“猪八戒”形象看法为主题的“辩论赛”,其中“辩论赛”的反方认为:“猪八戒”好吃懒做、贪恋美色、头脑简单四肢发达,特别是取经过程中常常嚷嚷着“散伙”。简单来讲就是,“猪八戒”是一个朝三暮四、贪图享乐、贪生畏死的好色之徒。那么,作为正方的我们(班级学生)应该如何反驳反方的观点呢?请各位同学结合《西游记》刻画的“猪八戒”形象认真思考。上述“辯论赛”情境,能够激发学生思考、探索的欲望,同时也能够激活学生的思维,促使学生完成《西游记》语言文字与《西游记》文本思想之间的转化,促使学生的语言思维得到锤炼与发展,更重要的是通过质疑互补过程,能够有效地提升学生与文本对话的有效性与深度,潜移默化地培养、发展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三、结语

综上所述,期待视野理论为“名著导读”教学带来了变革创新的契机,揭示了阅读活动的本质——“期待”被唤醒与实现的心理过程,所以在“名著导读”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阅读期待,积极创造期待情境,唤醒学生的期待视野,有效地实现“阅读期待”与“文本”的视野融合。将期待视野理论运用于“名著导读”教学,能够为“名著导读”教学灌注鲜活的生命力,也能够为“名著导读”提供科学有效的方法论,还能够有效地解决目前“名著导读”教学的困境,增强“名著导读”教学的效果。

[作者通联:江西上饶中学]

猜你喜欢

名著导读西游记名著
西游记
西游记
西游记
种下一粒种子
导读名著,彰显魅力
名著,我想挽着你的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