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逐层深入,体悟现当代散文的丰富情感

2020-12-08丁明建

语文天地·高中版 2020年11期
关键词:文眼散文创作

丁明建

散文具有题材广泛、结构灵活、语言凝练、情真意切的特点。虽然所有的文学作品都要求写出真情,但是散文更关注情感的真实和自然,要求作者抒发自我情怀。学者林非提出,散文就是作者掏出自己的内心,诉说自己胸怀中多种多样的情绪。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阅读现当代散文时,要鼓励学生从作品的创作背景、文章的语言、对生活的体悟等多方面入手,一步步深入,体会其中的丰富情感。

一、追溯背景,知人论世

知人论世中的“知人”指了解作者。作者作为生活于特定社会中的人,他必然有自己独特的生活经历和遭遇,在写作的时候也必然会展现出自己独有的个性特点和艺术修养。“论世”指的是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也就是说特定的作品必然和特定的时代有关,展现出社会兴替,体现风俗习惯。在阅读散文的时候也要追溯背景,抱着知人论世的态度阅读,体会隐藏其中的情感。

学习《想北平》时,教师应给学生介绍一下时代背景。学生了解到作品创作于1936年,当时日本加强了对中国的侵略,整个华北都陷入了危机之中。一个爱国的知识分子,自然很担心北平的安危,就创作了这篇体现爱国情怀的作品。此外,教师还要结合作者自身的特点进行分析。学生发现老舍是一位爱国的作家,他的《四世同堂》《骆驼祥子》都展现了北京民众的生活,十分关心人民疾苦。在整合这两点后,学生自然明白作品中的情感。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将自己想象成作者,说说其创作文章时心中会怎么想。学生提出:“在国家有难的时候,作者不能留在家乡,他一定分外担心家乡的安危,所以,才会在文章中抒发自己的情感,表达对北平的思念和喜爱之情。”再深入阅读文章,学生体会到作者和北平的关系是“我的每一思念中有个北平”,也就是说,他和北平已经融为了一体。

在学生阅读前,教师可以先介绍作品的背景资料,让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倾向。在这个基础上阅读,学生就能深刻而全面地理解文章中的情愫。这样也能起到培养学生情感和价值观的作用。

二、抓住文眼,把握基调

散文的特点是“形散神不散”,但此“散”并非天马行空,而是看似散,其实有文眼贯穿全文。所以,要体会散文的情感也要抓住文眼进行分析,把握作品的创作基调。文眼往往是作者情感的喷发口,可以围绕文眼探究作者创作意图,思考作者的情感如何围绕文眼展开。

学习《荷塘月色》时,教师应鼓励学生从文章的首尾处入手,尝试找到文眼,尤其要关注那些体现情感的词句。学生很快就找到了“这几天心里颇不平静”。继续引导学生思考:“文章整体是否都展现了这种‘不平静呢?这种不平静具体体现在什么地方呢?”学生结合文眼进行分析,发现作者一开始说“树色一例是阴阴的”,“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这些词句都体现出内心的颓丧,给人“不平静”之感。接着引导学生思考:“看到荷塘美景后,作者的不平静是否得到消解了呢?”学生发现:“作者生出了喜悦之情,但是这种喜悦也只是淡淡的。”“最后他是否又回归不平静的感觉了呢?”细心的学生从文本中挖掘:“作者想起采莲的场景,回忆江南,这实际上也是表达对现实的不满,是不平静的表现。”结合文眼,学生发现本文的情感没有大起大落,始终展现了“不平静”。

文眼一般位于开头或者结尾,通常是议论、抒情类的语言。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初读时关注作品的首尾处,看看是否能发现文眼。然后再结合文眼通读,把握全文基调,在阅读和賞析时避免出现偏差。

三、品析语言,以意逆志

孟子提出了“以意逆志”的观点,认为“意”是读者和作品在情感交流中产生的感受。这种“意”受到了作者“志”的影响,所以,读者要从作品整体出发品味语言,从文字表面入手,逐步深入地挖掘作品的主旨,通过阅读活动揣摩作者的创作本意。学生若能结合一些经典的词句进行分析,设身处地体验作品,则能更好地和作者共鸣,有助于把握散文情感。

学习《记念刘和珍君》时,教师可鼓励学生找出直接描写“八一三”惨案的句子,说说这体现了怎样的情感,揣摩作者为何要创作本文。如:“四十多个青年的血,洋溢在我的周围,使我艰于呼吸视听,那里还能有什么言语?”这句话直白地展现了当时的场景,并且表达了作者的情感。仔细研读,学生体会到:“作者因为看到了太多的鲜血而说不出话来,而这种语塞不是因为害怕,而是因为气愤。”教师再引导学生找到作品中其他展现情感的词句,学生找到诸如:“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鼓励学生说说其中展现出的情感。采撷并品析文本中体现作者“志”的语言,学生就能从中体会到作者创作本文时的情感。

学者陈林提出,散文不管是写人还是写事情写景物,其实这都是表面现象,其本质实际上是在写情感体验和心灵感悟。所以,教师要以文字作为切入口,逐步沉浸到文本深处,发挥想象力,这样才能和作者情意相通。

四、联系生活,升华体验

不少散文都具有浓浓的生活气息,展现出淳朴的乡土人情。正如学者吴组缃所说的那样, 散文的取材和立意,往往立足现实,遍及生活的各个方面。不管是国家大事还是日常琐事,都可以写入文章中。所以,要体会作品中的情感,就要进入到特定的生活状态中,此时可以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加以感受,说说是否有类似的情感。

学习《江南的冬景》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这篇文章写的只是冬天的景色吗?又或者是在展现性情,表达生活情趣?”要理解这一点,教师就要善于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进行感悟:“在生活中,大家是否有过在冬日的暖阳下散步,又或者和朋友晒太阳、聊天的经历呢?这个时候你的心里是什么样的感受呢?”学生结合文本中的“曝背谈天图”进行感悟,很容易就能体会到这是一种享受人生的状态,作品体现出了闲情雅趣。还可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仿写,进一步深化体验。“如果你是作者,你觉得冬日里最值得写的是哪一个场景呢?你会如何描绘这个画面呢?”有学生提出:“在冬夜里吃火锅是最舒服的事情,吃得身上暖融融的,还可以谈天说地,好不快活,这时候丝毫不用担心窗外呼啸的寒风。”学生试着模仿课文的形式进行创作,展现了属于自己的那份冬日情趣。

叶圣陶提出,阅读和写作是吸收和吐纳的关系。在散文教学中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展开自主创作,鼓励学生用散文抒写真实的生活,展现内心的情感。通过实践活动,学生更深入地理解了如何在散文中写出真情实意。

学者刘熙载认为:“作者情生文,斯读者文生情。”每一篇优秀的散文都蕴藏着深厚的情感。现当代散文作品注重作者个性的展现,体现出情感的宣泄。要品读散文就要抓住情感进行分析,采用逐层深入的方法感受散文的独特情趣,这样的阅读才更深入。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第二中学(226001)

猜你喜欢

文眼散文创作
散文两篇
散文两章
乡村小学中段阅读教学中“文眼”统领作用发挥探究
纸上的故土难离——雍措散文论
抓住文眼,让文本解读更有效
解答“文眼”鉴赏类试题“六看”“三步”法
《一墙之隔》创作谈
创作随笔
创作心得
紧扣文眼有效实施探究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