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学习任务群指导学生细读小说文本

2020-12-08王琳琳

语文天地·高中版 2020年11期
关键词:林黛玉词句小说

王琳琳

学习任务群是在真实的情境下确定和语文素养生成、发展、提升有关的主题,组织学生完成各种学习任务。《语文课程标准》提到了语言积累、梳理和探究;文学阅读和写作;思辨性阅读和表达等学习任务群。教师要避免以单个文本为中心一篇篇教授灌输,而应该根据学习任务群,让学生进入到真实的学习情境中,展开研究性学习。这样能促使学生找到文本资源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而系统思考,增强问题意识。

一、咬文嚼字,品析字词

文本细读法强调“以言为本”,尝试探究作品中的微言大义,认识到作品带着浓浓的个人印记和作者独特的语言风格。教师在设计学习任务群时要关注作品中的词句,设计与之有关的各种任务,这样能让学生在品味作品的过程中感受文字形式美,进而感受作品的深刻内蕴。

学习《祝福》时,教师可以设置以下任务,任务一,分析作品中的经典词句,引导学生探究其在作品中的深意。任务二,从单篇扩展开来,阅读鲁迅创作的其他小说,看看鲁迅作品的语言整体具有怎样的特点。任务三,将总结出的写作经验运用到自主创作中。学生围绕这一系列任务展开探究。对于任务一,他们结合作品中的词句进行分析,如抓住作品中三次外貌描写,看看作者想要暗示什么。学生发现作品用“白头绳”暗示祥林嫂的悲惨命运,又用脸色的变化展现了祥林嫂受到的摧残。对于任务二,学生拓展开来,阅读鲁迅其他的作品。他们发现如《孔乙己》《阿Q正传》等作品中都有耐人寻味的词句。如《孔乙己》用“排”字展现了孔乙己取钱买酒的状态,体现了他炫耀自己,后来又用“摸”展现出每况愈下的生活境地。对于任务三,学生修改自己的作品,将其中的某些词句进行优化,更好地塑造人物形象和表达深刻的内涵。

在设计学习任务群的时候,教师要结合小说中的各个关节点,引导学生深入分析作品的词句,尝试在咬文嚼字中体会作品的意境,感受字词的精确使用和其中的多重意蕴,让学生体会到作品的微言大义。

二、填充空白,深入解读

文本细读法强调对文本的艺术性和审美价值的关注,要求读者在阅读中抛开种种外在成见和束缚,用自己的审美体验和依据去做独立关照并做出评价。所以,在设置学习任务群的时候,教师也要基于文本空白处,引导学生展开多元解读。这样学生能将自己的个性化解读融入到作品中。

学习《林黛玉进贾府》时,教师可以围绕作品的空白处设置学习任务群。任务一,从单篇文章入手,引导学生关注作品的社会环境描写,看看作品如何从林黛玉的视角入手来展现社会环境。任务二,进行补充,同样是阅读单篇文章,但是要关注其他的角度,如关注作品中的次要人物,看看这些人物中留下了什么隐藏信息。任务三,拓展阅读节选部分之外的内容,如品读《红楼梦》的其他部分,看看在小说情节方面是否有不易发现的空白信息。

在完成了这一系列任务后,学生对作品的解读更全面,认识更深刻。如任务一,小说从林黛玉的视角出发描写了贾府的环境,有学生发现辈分高于贾政的贾母都没有住在正室,体现了浓浓的封建等级制度。任务二,学生在贾母传晚饭中看到了林黛玉的小心谨慎,她在回答“读书”的问题上前后不一,这也展现了封建等级制度。学生完成任务三后,发现在其他情节中都能洞察到封建等级制度的“身影”。完成了一系列任务后,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就能透过现象见本质。

深入解读文本空白,这是一种能提升学生阅读能力的好方法。在设计学习任务群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把握空白,读出詞句之外蕴藏的无穷意蕴,这样他们能从全局的角度揭示空白的内涵,学生能敏锐地把握作品的情感动向,进而深入理解作者的思想。

三、分析结构,鉴赏布局

除了解析作品的语言文字以外,体会作品的结构也是一种深入体会文本的钥匙。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分析作品的结构细节,在相应的任务群学习中探究作品的布局艺术,同时还要引导学生思考是否能将掌握的布局用于自主创作中。

学习《边城》时,教师可以设置和文章结构有关的学习任务群。任务一,组织学生展开整本书阅读,然后试着探究作品的结构特点。任务二,让学生回忆自己知道哪些不同的叙事结构,看看文章选择了哪几种结构,让他们思考散文化的叙事结构,探究作品的链式结构和人物象征化结构。在这两个任务中,学生不仅感受到了作品的诗意美和语言美,更体会到作品的结构也独具韵味。如有学生结合散文化的叙事结构进行分析,发现作品没有激烈的矛盾冲突,这种冲淡的结构特点很像散文。还有学生提出,作者通过两个端午节和新年、中秋节等串联起了故事,将情绪的碎片整合起来,让文本变得紧凑了。还有学生发现,作品中的不少人物都具有象征意义,如翠翠就是人性美的象征。在这样一番探究中,学生掌握了各种不同的结构,在阅读其他作品的时候也有了更强的赏析能力。

教师在设置任务群学习时要注意整体把握结构,注意传授给学生把握自主探究小说结构的方法。在学以致用的过程中,学生能更好地把控作品的起承转合,对文字的驾驭能力也会得到提高。

四、联想比较,由点及面

文本细读法的主体是学生,所以,教师要给予学生一个能释放自己创造能力的空间,促使他们自主解读文本。在设置学习任务群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从一点深入下去,联系其他的作品,进行对比分析。这样学生就能从微观中看到宏观,从部分中看到整体,他们能举一反三,形成由点及面的阅读意识。

学习《林黛玉进贾府》之后,教师可以设置以下任务,任务一,补充阅读其他古典小说中展现人物的片段。任务二,进行由一到多的分析,说说古典小说展现人物的常见手法。任务三,横向拓展,进行中西方对比活动,看看中国经典小说和外国小说在写作艺术上有什么异同之处。如有学生整理了所阅读的古典小说片段,发现不少作品都使用景物映衬的方式展现人物形象。如《红楼梦》展现了淡雅幽深的潇湘馆,反衬出林黛玉多愁善感的性格特点。还有学生发现小说还使用连环对比的手法展现人物形象。如在“宝玉挨打”中,作者写不同的人来探望贾宝玉的状态。林黛玉十分关切,而薛宝钗的心中则十分热衷功名,这样就起到了对比展现人物形象的效果。

在比较分析的任务群活动后,学生不仅加深了对单篇文章的认识,还融会贯通,借助比较的方法找到文学作品之间的共同性,进而拓展了阅读视野。

总之,教师要基于学习任务群视域,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需要,合理地整合各种教学内容和资源,创设一定的学习情境,将某类小说文本整合在一起,引导学生进行系统化学习,积极展开文本细读的活动。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进入特定的情境,语言、思维、审美和文化素养都得到了进一步提高。

(本文为南通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课题“‘学习任务群视域下高中小说文本细读教学研究”的研究成果,立项编号:GH2020066)

作者单位:江苏省平潮高级中学(226361)

猜你喜欢

林黛玉词句小说
那些小说教我的事
林黛玉该不该吃五香大头菜
林黛玉眼中的“大”和“小”——《林黛玉进贾府》建筑居室的探究
从林黛玉之死看刘心武的荒谬语言
《林黛玉进贾府》人物形象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