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统编高中语文教材教学的深度思考

2020-12-08朱慧敏

语文天地·高中版 2020年11期
关键词:夏瑜贝尔曼高中语文

朱慧敏

统编版高中语文新教材在新的课程理念下进入高中语文课堂,如何实现新教法、新学法的转变直接影响最终的课堂教学效果。统编高中语文教材以人文主题和学习任务群两条线索组织单元。人文主题聚焦在三方面:“理想信念”“文化自信”和“责任担当”。单元按人文主题选文,突破了文体限制,强化文本的互文关系和情境的层次性,诗歌和小说也可放在一个单元。以课文学习为主的单元,包括单元导语、课文、学习提示和单元学习任务。每个单元收录课文4~6篇,分为2~4课。“课”的划分主要根据学习任务群的要求,依据课文的内容和写法特点进行组合,一课含1~3篇课文不等,实行群文教学。学习任务群是单元组织的另一条线索,每个单元都有设计若干指向语文核心素养的学习任务,强调对教学资源的整合与学习情境任务的设计,突破单篇阅读精讲细析的固定模式,让学生在自主的语文实践中学会学习,建构语文核心素养。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际和新课程理念,针对统编版高中语文新教材的结构与体例、学习任务的设计、实施进行分析,并探讨切实、高效的教学方法。

一、突出主体性和实践性

统编高中语文教材与教学的特点之一是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实践性。以鲁迅小说《药》为例,传统教法大体会从背景、环境、人物、情节、主旨等方面寻找突破口。如某教师设计问题:小说如何运用侧面描写叙写夏瑜?进而由此为突破口分析人物形象,推导出主题等。张克中先生曾在公开讲座中提及统编背景下某教师设计的“学习任务”:小说《药》中,夏瑜就义之前和狱卒有过对话,请帮助夏瑜拟写一篇对狱卒说的演讲辞。

如果传统教法设计新颖,也能牵一发而动全身,倘若学生能紧随老师节奏,也能较好地把握文章。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仍处于主体地位,学生的思维、行动被基本圈定在教师的眼界范围内,教学设计的服务对象是教师。学习任务群下学生的学习兴趣被充分激发,在教师的引导下还可将任务进一步分解细化,了解演讲辞的基本特征及写作要求,梳理文本提取和夏瑜演讲相关的信息,搜集夏瑜的资料,编写演讲稿,组织演讲或课本剧等形式多样的活动。在新的教学方式下,教师成为学生的“伙伴”“同党”,学习真正发生。

但仍需警惕“伪情境”“伪任务”等“伪设计”。如在学习史铁生《我与地坛》时,教师让学生扮演史铁生,教师扮演记者,模拟采访。教师创设采访、访谈的情境,能给学生极强的代入感。值得警惕的是,这样的教学设计只有“情境”,没有“任务”。“任务”是教师采访的内容,即问题。话语权牢牢掌控在教师手中,学生难以建构起知识体系,也较难真正融入到教学互动中去。教学设计像牵住牛鼻子的长绳,牛不愿动,便很难拉起来。但若教师能再大胆些,让学生编写采访提纲,他们便会围绕任务展开学习活动。提问什么问题?问题与课文有何关联?如何预设史铁生先生的回答并针对性提问?如何编写采访报告等。

在这样一系列的活动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的任务设计像一颗投入湖中的石子,激起层层涟漪,甚至惊天巨浪。

二、起点有方,落点有度

学习任务群教学,以学习任务来整合单元教学,目的是为了减少灌输式讲解,多匀出时间让学生自主学习,带着任务学习,拓展阅读面。在这样的背景下,学习任务的设计便显得尤为重要,设计什么样的任务,为何设计这样的任务,谁来设计任务,学习任务如何完成,学习任务如何达成课程目标,学习结果如何评价,归结起来实则是学习任务设计的起点与落点的问题。

如在学习《梦游天姥吟留别》前,教师组织学生写了关于《梦游天姥吟留别》的文学短评,课上就学生作业做了简短点评之后给出了学习任务:“研读《梦游天姥吟留别》,修改完善你的文学短评。”之后的课上内容是梳理诗歌内容、思路、主题等。这则课例中,学习任务是来源于单元学习任务,结合学生实际对单元学习任务做班本化处理,将学习任务分解,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文学短评的特征与方法,在评析学生作品时,多让学生参与自主活动,让学生更有收获。

再如学习《拿来主义》,在分析了作者的论述思路之后,引述了NBA火箭队总经理莫雷关于香港问题言论的材料,希望学生借助教材内容思考现实问题。以传统教法为起点,落到学习任务的新落点上,嫁接了传统教法与新教法。但倘若教师大胆些,设计学习任务:“八十多年前,鲁迅写下《拿来主义》,这篇文章在当下有何意义?”学生要想解决这个任务,势必要搜集鲁迅写作《拿来主义》的背景,思考鲁迅文章针对的问题当下是否存在、鲁迅是如何解决问题的、对当下有何启示等。

这样可打破传统课堂的束缚,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教师期望的落點更可能遍地开花,不仅是莫雷的言论,如何对待NBA等外来文化、如何对待传统文化等问题,学生都会有较为深入的思考。起点有方,方是方法、原则,落点有度,度是法度、深度。

三、捕捉契机,组织活动

在统编教材背景下,教师是学习任务的设计者,很容易将自己的角色定义为导演,主导着整个教学的进程,但教师应俯下身来,和学生同行,成为“启蒙家”“领路人”。当然,教师也绝不是袖手旁观,而是主动参与其中,成为学生学习路上的同伴,适时地捕捉教育教学契机,让教育教学更美好。

张克中先生在《向失意者致敬》中描述了自己教授《最后一片常春藤叶》的情形。当学生得出“老贝尔曼是舍己为人的伟大者”之后,张老师提问:“老贝尔曼是不是可以不死?”“如果老贝尔曼知道自己在风雨之夜去画这片树叶就会得肺炎死掉,他还会去吗?”当意识到学生不自觉地运用道德价值的标尺去横量竖量老贝尔曼高度的时候,张老师抓住教育契机,将学生思维引导到更高的层次,“老贝尔曼的死与不死只是一个表达的技巧而不是作家要告诉你的真相。”“老贝尔曼是个失意的追梦人,人们总是忽略这种人的存在。”

教育教学契机是吉光片羽,发现、捕捉,并将之组织进教育教学过程中,必然需要善于发现的老师、有见识的老师。以此来看,统编教材背景下,教师绝非边缘人,而是思想站在极高的高处,又能俯下身来、蹲下身来的人。

伴随新课改衍生的统编版高中语文新教材带来的诸多改变,教师从舞台中央退居到幕后,成了“编剧”、“场务”、“导演”,学生成了“角儿”、“主演”。这样的变化并非否定、弱化教师的作用,而是启示着教师教育教学观念的转变,从学习任务的谋划设计到组织实施,注意突出学生的主体性与活动的实践性,注意教育教学的起点与落点,注意捕捉教育契机,恰如其分地融入学习活动中去,融入新课改的大舞台中去。

作者单位:江苏省如东县栟茶高级中学(226406)

猜你喜欢

夏瑜贝尔曼高中语文
最后一片藤叶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五味俱全”的思考
谈高中语文如何在“新”中求效
眺望以爱为生的境界
贝尔曼舍己救人“行为”及“方式”的合理性
政治、经济及大众娱乐三重视角下的夏瑜之死及其思想意义
眺望以爱为生的境界
场面虽小,亦有乾坤
——作为教学资源的《药》中的场面描写管窥
关于高中语文修辞教学的一些看法
对高中语文教学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