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3例儿童毳毛面癣病原菌分析
2020-12-08符美华刘维达
闫 玮 符美华 梅 嬛 陈 伟 刘维达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皮肤病研究所,南京,210042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饲养宠物的家庭越来越多,由亲动物性皮肤癣菌引起的儿童毳毛面癣病例也逐渐增多,由于其临床特征不典型经常被误诊为皮炎、湿疹、痤疮等,因而延误治疗。为了解毳毛面癣的致病菌、临床特点、易感因素及治疗方法等,我们对 2014 年4月至2019年3月来我院就诊的73例儿童毳毛面癣患者资料进行分析,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病例来自2014年4月至2019年3月本院门诊儿童面癣患者,真菌涂片直接镜检发现毳毛内菌丝或孢子。登记一般资料(包括姓名、性别、年龄),询问病程及用药史、有无动物接触史、有无并发其它部位浅表真菌感染。
1.2 主要试剂和仪器 真菌荧光染色液由江苏莱芙时代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皮肤镜为南京倍宁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生产;真菌DNA提取试剂盒(OMEGA Fungal DNA kit),PCR酶(NEB),引物合成及DNA marker由上海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提供;PCR扩增仪为BIORAD公司生产;PCR对照阳性菌种白念珠菌(ATCC MYA-24433)由中国医学科学院病原微生物菌(毒)种保藏中心医学真菌分中心提供。
1.3 实验方法 真菌直接镜检:刮取感染部位皮屑及毳毛直接制片荧光染色镜检,镜下观察皮屑及毳毛内有无菌丝或/和孢子。
真菌培养及鉴定:取皮损处皮屑及毳毛接种于含放线菌酮和氯霉素的沙氏培养基上,27℃恒温培养箱培养2周,根据菌落形态及小培养镜下结构特征进行表型鉴定。
分子生物学鉴定:刮取培养物菌丝体约0.1~0.3 g于Eppendorf管中,采用OMEGA 试剂盒(Fungal DNA kit),对样本的总DNA进行提取。ITS区段PCR反应总体积为50 μL, 10×PCR MIX(NEB Onetaq hot start 2×Master Mix)25 μL,ITS引物(ITS1:5’-TTCCGTAGGTGAACCTGCGG -3’;ITS4:5’-TCCTCCGCTTATTGATATGC-3’) 各1 μL(10 μmol/L),模板DNA(以经上述步骤制备的上清液作为模板)2 μL,蒸馏水补至50 μL。PCR反应条件为:95℃预变性5 min,95℃变性30 s,55℃退火30 s,72℃延伸5 min,30个循环后,72℃延伸10 min,4℃保存,送南京锐真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测序。在NCBI(http://www.ncbi.nlm.nih.gov/)网站上进行BLAST比对鉴定。
2 结果
2.1 基本情况 共收集73例毳毛内菌丝或/和孢子阳性的儿童面癣患者,男28例,女45例,男∶女 =1∶1.61;年龄最小58天,最大 15岁,平均(7.0±3.4)岁,病程4~365 d,平均48 d。
2.2 临床表现 ①典型的毳毛面癣皮疹呈环形,皮损边缘稍红略高起,中央有自愈倾向而呈正常皮肤(图1a);②不典型的毳毛面癣则呈多种多样的皮损表现:边界不清、水肿性红斑、色素减退斑、毛囊炎、丘疱疹、脓疱疹等(图1b,1c)。临床上需要和脂溢性皮炎、脓皮病、白色糠疹、白癜风、毛囊炎、特应性皮炎、玫瑰痤疮、盘状红斑狼疮、银屑病等鉴别诊断。
2.3 发病相关因素 73例患儿有62例直接或间接接触动物(85%),主要是犬、猫、兔等。8例合并其它部位感染,主要是头部、前臂。其中1例患儿全身有48处皮损,包括头部、股部、臀部、胸背部等,此患儿免疫功能正常,家中喂养一只2个月大的加菲猫,猫身上有明显的脱屑、结痂、脱毛等症状,患儿喜欢搂抱、亲吻,甚至带猫睡觉,另有1例合并面部毛囊虫感染。家庭成员同时患病4例,包括一对母子,一对姐弟,一对祖孙,一例父母奶奶均被感染。73例患儿中,有14例首诊,45例有明确使用激素类药物治疗史,13例有外用抗真菌药物史,1例有外用大蒜素史。
2.4 真菌学检查 直接镜检仅毳毛阳性者54例(74%),皮损及毳毛均阳性者19例(26%),见图2。皮肤镜检查可见鳞屑性斑块、小的脓疱、半透明的毛发、断发等(图3)。共分离出62株菌,培养阳性率85%。经表型鉴定及分子生物学鉴定为须癣毛癣菌38/62株(61%),犬小孢子菌12/62株(19%),石膏样小孢子菌10/62株(16%),紫色毛癣菌2/62株(3%),菌落形态及扩增后电泳图分别见图4、图5。致病菌与接触动物的关系见表1。
2.5 治疗 患儿真菌镜检确诊为毳毛面癣后,2岁以上的患儿给予盐酸特比奈芬片(兰美抒)口服(体重<20 kg,62.5 mg/d;20 kg<体重<40 kg,125 mg/d;体重>40 kg,250 mg/d),外用1%联苯苄唑乳膏每日1次或特比奈芬乳膏每日2次;2岁以下的患儿仅外用1%联苯苄唑乳膏和特比奈芬乳膏每日各1次(早上特比奈芬乳膏,晚上1%联苯苄唑乳膏),每2周复诊一次,进行真菌检查,治疗到皮损消退、真菌镜检阴性后2周。治疗4周48例患儿痊愈,治疗6周19例患儿痊愈,治疗8周后所有患儿痊愈。治疗期间禁止接触患病宠物,所用毛巾枕巾等勤清洗、多晾晒。患儿治疗2周后皮损改变见图6。
1a:皮疹呈环状,周围有红色丘疹、鳞屑与脓疱,中央皮疹消退;1b、1c:皮疹界限不清楚,有红斑、斑疹、脓疱、鳞屑、结痂等
表1 致病菌与接触动物的关系 例
图2 免疫荧光检查可见毳毛内菌丝阳性 图3 3a:皮肤镜检查见鳞屑性斑块、小的脓疱、断发(×60);3b:受损毛囊煎蛋样改变(×60) 图4 真菌培养从左至右依次为紫色毛癣菌、须癣毛癣菌、石膏样小孢子菌和犬小孢子菌 图5 M:Marker(50~1031 bp);Ladder1: 阳性对照白念珠菌(ATCC MYA-24433);Ladder 2:犬小孢子菌;Ladder 3:石膏样小孢子菌;Ladder 4:须癣毛癣菌;Ladder 5:紫色毛癣菌 图6 治疗2周前后对比,皮疹消退仅留淡红斑
3 讨论
毳毛短小、细微、半透明,是身体和面部几乎看不见的毛发。毳毛面癣常见于妇女和儿童,被皮肤癣菌侵犯后可引起[1]。通常由亲动物性皮肤癣菌和亲土性皮肤癣菌引起,主要有须癣毛癣菌、犬小孢子菌和石膏样小孢子菌等[2]。我们的资料显示,须癣毛癣菌是主要致病菌占61%,其次是犬小孢子菌占19%,石膏样小孢子菌占16%,紫色毛癣菌占3%。接触犬和兔的患者其致病菌以须癣毛癣菌为主,接触猫的患者以犬小孢子菌为主,10例石膏样小孢子菌感染的患者中5例有外伤,11例培养未生长的患者中有6例使用了抗真菌药物,其余5例应与取材时未刮取到毳毛有关。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饲养宠物的家庭越来越多,特别是犬和猫,其中 80%以上的健康犬和猫都带有病原菌,是人畜共患病的重要传染源或病原体的宿主[3],对人具有传染性[4]。卡塔尔一项研究发现宠物涉及传播超过60种人畜共患病原体,其中相关的高风险因素有:儿童、免疫缺陷者、靠近屠宰场和污染的水源等[5]。曹艳云等[6]报道犬小孢子菌病的患者中有80%接触过宠物。葡萄牙中部地区的一项面癣的流行病调查中发现12岁以下的儿童患者占59.72%[7]。本组资料中有85%的患儿亲密接触宠物,主要是犬、猫、兔等,有23%的患儿家里饲养两种以上宠物,儿童喜欢搂抱、亲吻小动物甚至允许小动物上床,这极大地增加了儿童罹患人畜共患疾病的风险。
毳毛面癣的临床症状极不典型,通常具有严重的炎症反应,表现为水肿性红斑、毛囊炎、丘疱疹、脓疱疹等,极易被误诊为湿疹、皮炎、银屑病等。本组资料59例患者有治疗史,其中有45例使用过糖皮质激素类药物,误诊率76%,14例诊断正确,使用特比萘芬软膏、联苯苄唑乳膏、舍他康唑乳膏、酮康唑软膏等外用抗真菌药物,但效果不佳。首诊患者病程较短,最短的仅有4天,而有治疗史的患者由于使用了各种药物(主要是糖皮质激素类)导致临床症状不典型,病情反复,久治不愈,最长的病程长达1年。提示对儿童面部的皮疹久治不愈,我们需要高度警惕不典型的毳毛面癣。
我们收集了73例样本,其中26%的样本毳毛及皮屑镜检均为阳性,另外74%的患者仅毳毛镜检阳性而皮屑内菌丝或孢子阴性。毳毛面癣皮屑内缺失菌丝或孢子,加上其不典型的临床表现,极易发生漏检和误诊。Moyano等[8]曾报道皮肤镜能显示真菌侵入毛囊,我们在皮肤镜下可见受损毛囊煎蛋样改变,并有鳞屑性斑块、小的脓疱、半透明的毛发、断发等,作为辅助检查皮肤镜可以提高毳毛面癣的检出阳性率。毳毛面癣炎症反应较重,真菌感染深入毳毛,仅局部抗真菌治疗效果不佳,应与头癣、胡须癣一样,需要系统使用抗真菌药物治疗。本文73例患者在没有禁忌症的情况下,除小于2岁的患儿,均采用了口服特比萘芬和外用联苯苄唑乳膏/特比萘芬乳膏治疗,治疗4~8周后,均获得了良好的临床和真菌学疗效。由于患病动物的真菌孢子在其生活环境中能存在12~18个月[9],因此建议病患(人和动物)在抗真菌治疗的同时对生活环境(床、地毯、窗帘等)用吸尘器清除毛发后喷洒药物杀菌以降低再感染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