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世不辍修志业
——民国时期的修志新特点及辽宁官修方志事业的发展
2020-12-08丁玉恒
丁玉恒 赵 琰
1.辽宁省档案馆,辽宁 沈阳 110000;2.沈阳广播电视大学,辽宁 沈阳 110000
修志是我国绵延千载的优秀传统,习近平总书记对史志工作高度重视,提出要“高度重视修史修志”①李克强总理也曾指出:“地方志是传承中华文明、发掘历史智慧的重要载体,存史、育人、资政,做好编修工作十分重要。”②地方志编修工作经历了由简单到深入,逐渐走向定型的发展过程。辽宁地区“也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自古以来这一区域的文明就是中华文明不可分割的一部分。”③辽宁地区的官修方志编纂事业到了民国,迎来了一个重要发展时期,甚至出现了乱世修志的高潮。
一、民国时期的修志政令
民国时期,内忧外患,局势动荡不安,混乱的局势也一定程度影响到了文化事业的发展,但难能可贵的是,国家对官修方志事业还是比较重视的,民国初年,北洋政府层数次饬令全国修志,民国3 年(1914)北洋政府教育部就咨令全国各地编修乡土志,一作为学校教材,二供新成立的清史馆征用。民国6 年(1917)北洋政府内务部和教育部一起通令全国各地作好续修志书的工作。1928 年,国民党政府继续提倡修志。民国18 年(1929)12 月,国民党政府内政部呈奉行政院转奉国民政府令颁发《修志事例概要》,④该《概要》的内容共分为22 条,其中对修志机构的设置、志书的内容、纲目、编修方法、审核办法及文字表述、印刷等作了详细规定。如要求各省建立通志馆负责修志,要求舆图由专人采用最新科学方法绘制,要编入有重要价值的照片和统计表;要据实编入天时人事和发现异状,以供科学研究,但不得稍涉迷信,以期落实修志机构,提高志书的科学性和实用性。《修志事例概要》的颁布,反映了当时的国民政府对方志编修工作的重视程度,也体现了近代方志编纂思想的进步。《概要》对旧方志中宸翰、烈女、祥异等体现封建糟粕的内容持摒弃态度,强调不得迷信,还提出不强求一律,也未制定统一类目,以今天来看,其修志精神是有进步意义的。《修志事例概要》的颁行,对推动全国各地修志工作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全国各地普遍出现了修志热潮。
抗战时期,国家极为困难,但依然没有放松对修志工作的指导,民国33 年(1944),国民党政府内政部公布《地方志纂修办法》,⑤该《办法》共有9 条,规定地方志书分为省志、市志、县志三种,省志规定30 年一修,市县志15 年一修,两年后,国民党政府又重新颁布了《地方志书纂修办法》,⑥规定凡未设立修志馆的省、市、县应设立文献委员会,负责修志工作。《纂修办法》还对方志中的地图、照片、表格、大事记的内容和形式作出明确要求,大体上是在1929年颁行的《修志事例概要》基础上充实而成的。同时,还颁布了《各省市县文献委员会组织规程》,对负责地方志纂修的机构——文献委员会的组织、任务作了比较明确的规定。该《组织规程》确定了方志编纂机构的组织建设,对于在全国范围内普遍开展修志工作具有一定积极作用。
二、民国时期的修志新特点及其不足
民国前后38 年,是我国传统社会向近代化转型的重要时期,是中国社会面临转折的时期,旧有的思想观念逐渐被打破,新的思想观念逐渐建立,这些深刻的变化也反映到修志之中,使得修志工作出现了一系列创新,对后世影响深远,民国时方志的纂修在科学性、系统性上要强于前代,如国民党政府数次颁布的关于方志编修的法规制度,明确将志书种类定位为省、市、县三级;在纂修时间,规定省志为每隔30 年,市、县志为每隔15 年续修一次;在组织领导方面,规定在各级的政府领导下,业务上归统计文献委员会指导,具体的修志工作在三级修志馆的组织下进行运作;在志书的体例、内容和出版、印刷等方面作出了14 项要求,还规定志稿必须经审定后方可付印;新的方志志书出版后需分送行政院、行政部、国防部、教育部、中央图书馆和有关部门备查、备案。
三、民国时期辽宁官修方志事业的发展
民国前期,辽宁地区社会比较稳定,经济文化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辽宁地方政府对修志工作也一直比较重视,从1916 年到1931 年十余年间,辽宁地区的省、县两级地方政府及辽宁省的修志主管部门先后发出了各类修志函件多达40件。其中仅1926 年到1928 年,奉天省长公署就曾连续三次下发《训令各县迅即编辑县志》《训令申斥未送志书各县》《训令催各县具报修志情形》,要求各县迅即设馆修志。明确要求全省各县迅即设馆修志,不得延误。正是在国家和辽宁省两级政府的严格督办之下,民国时期出现了辽宁修志事业的高潮期,自1912年至1945年底,辽宁编修省、市、县三级志书及各类专志250 余种。⑦
民国时期,辽宁方志代表作以《奉天通志》为最,还修有《大连要览》《辽阳县志》《义县志》《营口县志》等市级志书10 部、县级志书51 部。1928 年7 月,时任奉天省长翟文选报经东三省保安总司令张学良批准,决定于1928 年11 月1 日着手筹建奉天通志馆。同年11 月22 日,负责编纂全省地方志的奉天通志馆正式成立,通志馆总裁为张学良,副总裁为翟文选、臧式毅。由省议会议长白永贞担任馆长,副馆长为袁金铠。通志馆下设编纂、事务两个处室,另聘分纂、征访、校勘、收掌、文牍、绘图、承印等人员,分管各项具体工作,实际在馆人员编制共25 名。奉天通志馆于1930年1 月改名为辽宁通志馆。1931 年“九一八”事变后,馆务工作中断数月,到1932 年1 月恢复工作,馆名又改为奉天通志馆,直至1935 年被日伪当局撤销。通志馆编纂的志稿经日本侵略,底稿散失不少,后来由金毓黻先生补充纂辑,民国23年(1934)成书,民国26年(1937)正式刊行,定名为《奉天通志》。《奉天通志》是民国时期辽宁最重要的官修方志成果,这是一部资料详实、完备系统的通志,全志卷帙浩繁,共有260 卷10 函100 册,约700 万字,全面客观地记载了辽宁地区的历史沿革、山川地貌、天文气象、风土人情、物产资源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情况,保存了大量宝贵的资料,从各个不同侧面反映了历史上辽宁人民的生产活动和生活状况。从民国初年到九一八事变前,辽宁省先后纂修了60 余种县志,其中很多县志都属于创修,填补了很多历史上的空白。这一大批县志中,出现了很多的精品佳作,如民国13 年《海城县志》和民国20 年(1931)《义县志》。这些县志和清代的志书比起来,除了内容更加丰富之外,一是篇目更加完备,体现了近代的时代特征;二是分类更加细致,不仅有传统的记、志、传、录,而且增加了图、表、述。辽宁这一良好的修志风气甚至到东北沦陷时期亦未衰,东北沦陷时期,编修市、县志110 部,其中日文县志48 部。这一时期,辽宁所修志书大致有3 种情况是沿袭旧志体例,由地方士绅和文化机构编写的志书,1933—1942 年共修16 部县志;当时日伪政权要求各县按照统目录,编印出的一批“县政一鉴”“县政一般状况”等不以地方志命名的地方志,这类县志的门类设置基本模式相同,除历史沿革、地理风俗外,大部分记述地方财政经济、工农业、警政、教育等详细情况;此外还有一些日本统治机构为达到统治、掠夺目的和掌握各地自然、政治、经济、民风、文化、教育等情况而编写的志书。后两类虽不算标准的地方志,但对研究东北沦陷时期日本对辽宁的统治有一定的参考利用价值,这一时期编纂的志书带有明显的殖民主义色彩。
注释:
①新华社.习近平强调高度重视修史修志.巴蜀史志,2014(2).
②李克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对地方志工作作出重要批示.巴蜀史志,2014(2).
③朱诚如.《辽宁通史》第一卷.辽宁民族出版社,2009.1.
④杨军昌.中国方志学概论.贵州人民出版社,1999:407.
⑤曹子西,朱明德.中国现代方志学.方志出版社,2005:195.
⑥黄苇.中国地方志词典.黄山书社,1986:686.
⑦苏长春.20 世纪辽宁方志编研考略.中国地方志,20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