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论南疆地区的石磨盘制作技艺

2020-12-08穆海麦提艾力艾尼外尔

文化产业 2020年30期
关键词:水磨磨盘石匠

◎穆海麦提艾力·艾尼外尔

(新疆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新疆文化发展研究中心 新疆 乌鲁木齐 830046)

石磨盘不仅是一种凝聚着人类高度智慧的生产工具,而且是在传统手工艺品中流传时间最长的生活工具之一。从新疆大量的田野考古资料来看,在新疆新石器时代人们就开始从事传统的农业活动,并且出现小型的磨制石器。后来为满足人们对粮食的需求,逐渐发明了各种类型的石磨盘,对改善人们生活质量,推动农业发展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石磨盘的历史溯源

在新疆新石器时代,人们就开始从事传统的农业活动,出现了小型的磨制石器。后来为满足人们对粮食的需求,逐渐发明了手摇磨石盘、手推石磨盘、水磨石盘等几类石磨盘。以手摇磨石盘和水磨石盘为例,新疆疏附县阿克塔拉遗迹[1]、于田县的玛坚勒克遗迹、柯坪县阿恰勒乡的亚依德依梯木遗迹、拜城县克孜尔乡的城堡遗迹等所出土的石磨盘都属于汉-唐朝时期的残磨盘[2]。从上述考古资料来看,小型石磨盘在新疆地区的出现不晚于汉朝时期。石磨盘的出现,一方面与一定历史阶段粮食的种植栽培情况、农业生产技术水平等因素密切相关,另一方面这种新的加工技术对粮食作物的推广种植以及人们的饮食结构和习惯产生很大影响[3]。后来可能随着各地对磨制粮食的需求的增长,对石磨盘的需求也日益增大。人们亦根据所处的地理环境等对石磨盘技术进行不断改进,如依据水资源的情况而发展了水磨行业。

唐朝时期,生活在古代西域的石匠和雕刻匠主要制作磨盘、魔石和刻制各种碑铭(其中包括用花岗石雕刻而成的人物雕塑)。宋朝时期的历史学家伽尔迪齐在《记述的装饰》一书中,专门记载和田地区的水磨业,并在其著作中说道:“和田地区到处可见水磨坊。水磨坊的下扇石磨盘是固定的,上扇的磨盘不停地转动。磨坊里还安装了秦丝绸制作的箩子,流水转动磨盘时,麦粉过滤掉下面后,麦麸滞留在箩内。”从这一记载来看,宋朝时期南疆地区的水磨业遇到良好的发展机遇[4]。在西辽时期,新疆各民族使用的生产工具主要有铁铧犁、坎土曼、镰刀以及用于加工粮食的手磨、畜力磨,水磨也可开始普遍使用[5]。从上述记载来看,从唐朝到辽朝时期,石磨盘一直在生产生活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水磨坊一般有石磨盘(磨扇)、水车、铁轴(磨脐)、凹槽、漏斗、平衡器、木桶、木槽、磨架(磨台)等部分组成,石磨盘是其中最主要的组成部分,石磨盘分为上、下两扇。上磨扇上有轴孔、磨齿和磨口。下磨扇上有大磨齿、磨口,被固定在磨架上。上磨扇带齿的一面中心有圆轴孔,与下磨扇的磨脐相配合。上下磨扇的齿形和尺寸相同,下磨扇一般较薄[5]。新疆最有名的石磨盘出自于英吉沙县依格孜牙乡西南部的塔西吉勒尕(山谷),石匠们从这凿出来的石磨盘在疆内被称为“喀什石磨盘”。

图1 喀什石磨盘

由于石磨盘的选材必须是选用坚硬的石块,所以,石匠们需要用锤子和銴子一点点地凿出石头中最坚硬的部分。如果手劲一松,或者注意力不集中,銴子抓不稳,那锤子就有可能砸在自己的手上。石匠分为粗匠和细匠,粗匠把山上的石头采切成大小和长短不一样的原料石;细匠一般是在山下细磨或雕刻石盘。石磨盘分为手摇磨石盘、水磨石盘、手推石磨盘等三种,前两者形状相同,大小不一。手推石磨盘上下两片组成,呈圆形,厚度大致在4-5厘米之间。由于南疆地区的考古发掘中未出土手推石磨盘,以及民间石匠也只制作前两类石磨盘,因此本论文主要论述前两类石磨盘。

二、石磨盘制作技艺

制作水磨石磨盘的步骤如下:首先,石匠在山上选好石材较平、较硬的区域,在岩石表面画直径为1.5米左右圆形后,同样再画直径为1.3米的同心圆,再沿圆环用尖銴凿开深15厘米竖直环状小口。在外小口向内倾斜插上扁銴,然后用锤子使劲把扁銴往石缝里塞,一刀一凿地雕琢,使用扁銴在岩石表面凿出锥形圆环,凿出锥形圆环后,在新形成锥形圆环空洞内放入木柴并点燃,锥形圆环内狭窄部分的石头在吸收热量后变脆,随后由三个人分别从三处把木头撬棍插进石头下面的空洞内,并同时用力将向下压,这样很容易将石头从山石层中凿取出来。其次,石匠用“克特凯”①来铲除多余的部分,再用扁銴铲平精细后,用尖銴打直径10-15厘米用来安装主轴的中心圆孔。最后,用克特凯在石磨盘表面开凿斜齿。手摇石磨盘的制作步骤一样,但是直径只有35-40厘米,下扇磨盘中间凿开一圆形凹坑,嵌入磨轴,上扇磨盘中间凿开圆孔,穿在磨轴上,使两块磨盘嵌合,在上扇磨盘边缘上凿出不透底的柄眼,嵌进摇柄。水磨坊主人选购石磨盘时,根据水利、加工的粮食和粗细度,综合考虑石磨盘的大小、齿形等等。

图2 制作石磨盘的工具

大约编纂于清代时期(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现藏于故宫博物院的《五体清文鉴》中“农器类部”收录了“大水磨”“水磨”“磨”“拐磨子”“曹碾臺”“碾臺”等一些有关石磨盘种类及水磨坊的词条[6]。这些词条也在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石磨盘的种类及普及情况。1906年10月11日-14日之间,马达汉住在英吉沙克孜勒的时候,拍了两名老汉在搬运两块石磨盘的珍贵照[7]。他在名为克孜勒日记中插过这一张照片,这里值得注意的是,依格孜牙当时是克孜勒乡的一个大村,所以这很可能是在依格孜牙村附近拍的一张照片。笔者于2016年5月中旬,在英吉沙县依格孜牙乡进行田野调查中了解到,目前,当地只有两位师傅会制作石磨盘。他们小时候,除石磨盘之外,还制作手摇磨盘、各种石磙和小型墓碑。

另有,据朱大珪先生的回忆,他20世纪六十年代就认识喀什地区巴楚县三岔口镇的一位石匠,叫徐师傅。徐师傅从18岁跟着父母在老家边学工艺边干活,他的父亲、爷爷都是石匠,他的手艺得自长辈所传,加上他细心、好学、有觉悟性,很快便能自己揽活单干。徐师傅认为从找料、选石、到采石、运输、加工等每一个环节都不敢马虎[8]。上述记载显示出当时喀什地区的石匠技艺除服务于劳动生产外,石匠对技艺的精益求精,亦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中工匠精神的折射。

从地名的释义看,在南疆地区与“石磨盘”或“水磨坊”相关的地名占有一定的比例。比如,“土格曼贝西”“土格曼艾热克”“库西土格曼”“崖土格曼”“塔西巴扎”“磨坊巷”“八盘水磨”等,一些以手工艺为特征而命名的地名也能反映出石磨盘及水磨坊在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作用。

作为历史的见证,英吉沙县内塔西巴扎一条街里,一家门口仍然能看到三十多块石磨盘。另外,英吉沙县芒辛镇崖土格曼村、疏附县塔什米里克乡、墨玉县普恰克其乡二十八盘古水磨、于田县拉依喀乡等地也可以看到保持运转的水磨坊。古老水磨坊在机器工业的时代的作用越来越小,但仍保留着它顽强的生命力,并没有完全褪出历史的舞台。

其实,水磨坊更多留在人们的民间记忆中,在新疆民间有“磨盘转一圈,主人转百圈”“榨油靠牛转,磨坊靠水转”“说不去的水磨坊去了七回”等等关于石磨盘吉水磨坊的民间谚语。还有关于水磨坊的这样一首民间歌谣:

男人一生总充满,酸甜苦辣的磨难。

男人流泪会转动,戈壁滩的水磨盘。

这首歌谣通过石磨盘,生动地表达了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处的思想情感。把男人的眼泪比喻连荒野戈壁滩的水磨盘也会转动的力量之水。

除此之外,新疆民间还存在以水磨盘和水磨坊为主题的一些口头民间故事、传说。这些根植于人们生活的民间文学作品,从人们生活生产经验和民间智慧的出发,用一个个与水磨坊有关的民间人物形象,突显出水磨坊或石磨盘对民众民俗生活的影响和作用。

三、结语

总之,石磨盘制作技艺是生活在塔里木盆地绿洲圈的人类利用自然界中材料为生活带来便利的实践结果之一。它不仅是古代石匠智慧的结晶,而且是新疆南疆地区与居民生活密不可分的重要生产工具之一。虽然,目前这种技艺的传承难以为继,并成为人们的一种文化记忆,在研究新疆早期的农业文化时,石磨盘仍是一个十分值得研究的个案。

【注释】

①形状与“砍砍子”相似,但是尖细长,刃较厚,石匠用它制作石磨盘,专门铲平磨盘表面,也可以用于开凿磨盘表面的一条一条的浅沟槽。

猜你喜欢

水磨磨盘石匠
洮渭水磨概述
让磨盘碰着磨扇——理论学习要往实里走
磨盘草,养鸡的良药
石匠的智慧
水磨地区蕨类植物多样性调查分析
家门口的磨盘
石匠
胖石匠
麻石匠(外一篇)
清代洮河流域水利利用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