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泉县肘阁抬阁音乐的同宗性研究
2020-12-08李仁往
◎李仁往
(浙江音乐学院音乐学系 浙江 杭州 310024)
肘阁、抬阁是一种集民间舞蹈、民间音乐、民间文学和民间美术等为一体的综合艺术形式。作为一种流传广泛的民间歌舞,其伴奏音乐也在各地民间音乐的影响下呈现出不同的风格特征。就其伴奏音乐的来源来看,主要分为专门用于肘阁、抬阁表演的伴奏音乐和当地民间音乐两大类。针对前者,笔者重点研究安徽省临泉县杨桥镇和长官镇的肘阁伴奏音乐,只有在肘阁表演活动中才演奏的特定音乐;后者如安徽省寿县正阳镇肘阁表演时的伴奏曲牌《长流水》,就是当地“非遗”——寿州锣鼓的常用曲牌;通过了解,安徽省阜南县朱寨镇的肘阁表演所用的就是当地民间舞蹈的伴奏音乐。
一、临泉县肘阁抬阁的历史
临泉县位于安徽西北部,因濒临泉河(淮河一级支流颍河右岸支流)南岸建县顾取名临泉县。临泉县西与河南新蔡等市县交界,是安徽西北部重要的人口大县和农业大县,也是皖西北重要的经济重镇,现在临泉县的肘阁、抬阁活动主要分布在杨桥镇和长官镇。
关于肘阁何时传入临泉,经过笔者查阅资料发现有不同的说法。据《临泉县志》(1994年)记载:“肘歌,源于驮歌,起今已有500多年历史……临泉的肘歌队分布在长官、杨桥、老集三个乡镇……”[1]这是关于临泉县肘阁、抬阁活动历史最为久远的记载,这一观点在笔者田野访谈过程中也得到大部分演出人员的印证;阜阳地区志也有类似的记载:“肘哥舞:约在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起,流传于阜南、亳县、临泉、界首等县。”[2]这种记载在其他文献中也有,如《阜阳历史文化集锦》中“肘哥舞:约在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起,流传于阜南、临泉、界首等县。”[3]《阜阳地区文化志》(1997年)也有同样的记载,可见这一观点被诸多文献所认可。此外,《阜阳市志1986-2010》(2014年)认为:“肘阁、抬阁起源可追溯至明代。是流行于临泉的民间舞蹈,是集音乐、舞蹈、戏剧等因素于一体的综合性艺术。”[4]从这段记载可以看出,还有一种说法认为肘阁、抬阁这种艺术形式最早可以追溯到明朝时期。
笔者在2019年7-8月份的田野调查中,还听到另外三种关于临泉县肘阁、抬阁来源的不同的说法:其一,据临泉县杨桥镇马华庄肘阁、抬阁老艺人牛海军介绍,大约在300年前,山西商人来到杨桥镇做生意,发现当地的节日气氛不够浓重,便把家乡山西的肘阁介绍给当地人,以增加节日的欢乐气氛;其二,杨桥镇肘阁艺人刘以全母亲张凤彩(时年80岁)说:“是之前山西一个姓李的男的到杨桥倒插门儿带来的,他孙子都80多岁了,在我们街上住[5]”,她认为杨桥镇的肘阁是之前一个山西男子入赘到杨桥镇带来的;其三,长官镇山陕会馆管理员李全福认为,长官镇的肘阁是随着长官镇上的晋商于元明时期一同迁入到长官镇的,一直流传至今。
综上可以发现,肘阁、抬阁这种艺术形式到底具体与何时起流传在临泉县有不同的说法。然而,这并不影响这一艺术形式在临泉这片土地上的传播和发展,经过历史的洗礼,迄今为止临泉县还现存四支肘阁、抬阁队,分别是杨桥镇肘阁抬阁艺术团、马华庄肘阁抬阁表演队、长官古镇肘阁队以及杨桥街上肘阁、抬阁队。这四支表演队分别分布在杨桥镇、杨桥镇的马华庄村和长官镇,但是他们每支队伍表演时,伴奏肘阁表演的音乐都占有很重要的作用。
二、肘阁、抬阁音乐的作用
音乐作为肘阁、抬阁这一民间歌舞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种民间歌舞艺术的表演活动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三点作用。
(一)控制舞蹈步伐
在肘阁、抬阁的表演过程中,音乐的快慢往往会影响到演员们表演是的步幅大小,以及脚步的快慢。这一特点集中体现在音乐风格的快慢上,杨桥镇肘阁、抬阁表演队在演出的过程中,音乐会随着演出的节奏不同而有所变化,通常情况下,演出刚开始的时候司鼓的刘文昌老师会敲起速度稍慢的鼓点,以便演员们调整演出队形,适应演出节奏;随后队员调整好演出节奏和队形的时候,刘老师便通过鼓点引导伴奏音乐开始,演出正式开始;伴奏音乐吹奏完毕,演出临近结尾的时候,刘老师会逐渐增加鼓点的密度和力度,使音乐的速度越来越快,最后在高潮中结束一场演出。长官古镇肘阁队的伴奏音乐有两段,一段是用来在队伍行进的过程中和演出气氛一般的时候伴奏,另一段是在演出气氛达到很热烈的时候伴奏,前者速度稍慢,后者速度较快,表演者们也会随着音乐的速度加快表演的步伐,使表演渐渐进入艺术氛围的最高点。
(二)控制舞蹈队形
这一作用与控制舞蹈步伐的作用相辅相成。这一点在杨桥镇肘阁抬阁艺术团的表演过程中尤为突出,该队在表演过程中,随着伴奏音乐的不同而呈现出“剪子股”和“插花”两种队形;前者在表演中呈两条逆向交叉行进的“S”型的流动表演,后者在前者的基础上分裂成平行的两纵排。表演者们除了随着音乐进行表演队形变换之外,在行进的过程中也起到一定的作用,如表演即将开始的时候,司鼓的演员一般会擂响大鼓以提示演员们演出开始,在行进的过程中表演队伍多呈现出“龙摆尾(“S”型队形)”队形行进。此特点在相关文献中也有记载,如《临泉县志》(1994年):“在打击乐和八音班的配合下边行边舞,踏着欢快的鼓点走秧歌步,剪子股等花样。”[6]《临泉县文化志(初稿)》(1986年):“在打击乐和八音班的配合下,且行且舞。”[7]等。
(三)营造浓厚的节日气氛
肘阁、抬阁这一姊妹艺术在21世纪之前主要在杨桥镇和长官镇一年一度的庙会上表演;进入21世纪之后,在国家相关文艺政策的影响下和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也逐渐融入经济社会的发展,这使肘阁、抬阁这种艺术活跃在两镇重大的民俗节日和社区成员的人生仪式上。这种民间艺术不仅以其独特的艺术造型而吸引群众追随观看,其在表演中所使用的以鼓、锣、镲等民间打击乐器(如图1[8])为主的伴奏音乐,也为这些节日增添隆重、祥和的氛围。
伴奏音乐在杨桥镇和长官镇的肘阁、抬阁艺术活动中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伴奏音乐与民间舞蹈融为一体,共同组成这一独具特色的艺术活动。然而,这些表演队伍所用的音乐也各具特色。
三、肘阁、抬阁的伴奏音乐及其异同
肘阁、抬阁在杨桥镇和长官镇的表演活动中所使用的音乐在相关的文献中并没有详细具体的记载。如《阜阳地区志》(1996年)中记载:“在音乐和锣鼓的配合下,且行且舞。”[9]只大致记载了表演过程中所使用的乐器,而未明确记载具体伴奏的曲牌;《阜阳市志》(2014年)也有类似的记载:“在民乐伴奏下舞蹈,潇洒自如,或走剪子股、龙摆尾等各种阵式,不断变换舞蹈队形。”[10]
笔者在田野调查过程中发现,他们表演时所用的音乐并不是当地普遍流行的民间曲牌,而是一至二段只有肘阁、抬阁表演时才演奏的音乐,并且所使用的演奏乐器也不同,杨桥镇和马华庄村的表演队所使用的的是竹笛,长官古镇表演队所使用的的则是唢呐,据长官古镇肘阁表演队的李传海介绍:“俺这边过去用的也是笛子,现在吹笛子的不好找,就请的人家吹大笛的[11]”,据笔者了解,当地人称唢呐为大笛。至于演出时所用的曲牌名称及流传下来的具体时间已经没有艺人能说清,他们一致认为伴奏曲牌是历史上一直流传下来的,只有在肘阁、抬阁表演过程中才使用。现在笔者将按照田野调查的资料将他们表演所用音乐逐一呈现。
(一)肘阁、抬阁表演的伴奏曲牌
分布在杨桥镇、杨桥镇马华庄村和长官镇的三支肘阁、抬阁表演队所用的伴奏音乐,除了伴奏乐器有细微的差别外,其伴奏所用音乐也各有差异。
1.杨桥镇肘阁抬阁艺术团伴奏音乐(笔者根据演出视频记谱)
从上图笔者根据演出视频记谱可以看出,杨桥镇肘阁、抬阁艺术团的伴奏音乐氛围由两段音乐构成。
第一段为2/4 4/4 3/4交替而成的混合节拍,节拍相对自由,体现了我国民间音乐的节拍特点。从调式上来看,前两句为五声民族羽调式加上变工的六声民族羽调式;后两句转到五声民族徵调式,并以附点节奏结束乐段。
第二段为3/4 4/4交替构成的混合拍子,由结构较为方整的六个乐句组成,较第一段而言结构更为规整。音乐的前五句均以徵音为主构成五声民族徵调式,从微观层面分析来看,前两句以宫、角、徵、羽为主的四音列组成,第三句到第五句是以角、徵、羽构成的三音列,最后一句转到五声民族宫调式,且以宫、商、角构成的三音列进行。
两段音乐在整体上有机地衔接在一起,共同推进情绪的发展。音乐的第一段以竹笛吹奏的音乐旋律为主,具有陈述性和抒情性,音乐朴实优美,而后,在打击乐简单地衬托下引入第二段,该段以竹笛吹奏的旋律和打击乐器丰富的音色交织在一起,使音乐的情绪和节日的氛围逐渐增加;乐曲最后,转到新的调式和高音区,把音乐的情绪和节日的氛围逐渐增加到最高点。
2.马华庄肘阁、抬阁队伴奏音乐
马华庄村肘阁、抬阁表演队的伴奏音乐同样是由两段音乐组成。第一段音乐以采用的是五声宫调式加上两个变宫音的六声民族宫调式,第二段音乐采用的是五声民族羽调式。两段音乐皆采用2/4拍,节拍较为规律。从音乐特点上来看,两段均采用的是两个抒情的长乐句加上两句有打击乐帮衬的短乐句,再加上一个长乐句结尾的乐曲结构。虽然两段音乐采用相同的结构,但是还是在音乐的速度上体现出了情绪的渐进高涨,具体体现在第二段的音相较于第一段而言增加了音符的密度,音符时值由第一段的八分音符为主变成了以十六分音符为主,使乐曲的风格更为活泼明快,从而使音乐在第一段的基础上增加节日的欢乐氛围。
3.长官镇肘阁队伴奏音乐
长官古镇肘阁队的两段伴奏音乐皆为六声民族徵调式。第一段音乐以两句唢呐吹奏的简短旋律加上一小节的打击乐器的应答,具有开门见山的营造欢乐氛围的作用,随后便进入一句抒情的旋律,接着以一句有力的打击乐结束第一段。第二段在第一段的基础上加快音乐进行的速度,在打击乐的衬托下,流畅、欢快的旋律把演出推向高潮。
(二)三支队伍伴奏音乐的异同之处
1.相异之处
从前面对于每支队伍伴奏乐谱的呈现可以看出,这三支队伍所用的伴奏音乐不同的调式、节拍呈现各自的音乐形态。如杨桥镇肘阁、抬阁艺术团的伴奏音乐采用了五声民族宫调式,且以宫、商、角构成的三音列进行。马华庄肘阁、抬阁表演队采用的音乐是六声民族宫调式和五声民族羽调式。长官古镇肘阁队的两段伴奏音乐皆为六声民族徵调式。
在节奏节拍方面,杨桥镇肘阁、抬阁艺术团的音乐以2/4 4/4 3/4交替而成的混合节拍为主,呈现出较为自由的艺术风格;而另外两支队伍的音乐多以2/4拍为主,有的还加入个别的单拍子;除了节拍特征不同之外,这些伴奏音乐在节奏上也有一定的差异,如杨桥镇肘阁、抬阁艺术团的音乐以八分音符和附点十六分节奏为主,音乐风格较为活泼;马华庄肘阁、抬阁表演队的伴奏音乐以八分音符和十六分音符为主,音乐风格较为明快;而长官古镇的伴奏音乐兼有前二者的风格。
2.相同之处
这三支表演队伍的伴奏音乐虽然在调式、节拍节奏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但是它们在音乐的组合方式和音乐材料上却存在着较大的共同点,这种共同性也被一些学者称为同宗性。
从音乐材料上来看,这三支队伍的伴奏音乐的某些材料存在借用的现象。如杨桥镇肘阁、抬阁艺术团的伴奏音乐中有丨 63 3 56 6 丨,马华庄表演队的伴奏音乐也有跟这一样的音乐材料;丨353563 5 丨这一小节在三支队伍的伴奏音乐里军出现过。除了这些完全一样的音乐材料之外,这三支表演队伍的伴奏音乐有的地方虽然材料不完全一致,但是皆围绕着mi、sol、la三个音来发展音乐。从音乐的组合方式上来看,他们皆采用了旋律乐器和打击乐器相互衬托的方式,从而形成了一问一答的演奏方式,极富艺术感染力。
这种音乐上的异同点很容易让人们感受到民俗节日的喜庆祥和,也为我们呈现出肘阁、抬阁这一艺术形式在临泉县两个乡镇的三个地方所呈现出的不同的风格特点。
综上所述,肘阁、抬阁这一艺术形式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传入临泉这片土地上的文字记载或者口头记忆,在历史的长河中经过一代代的洗礼,留下了我们现在还能看到的三支队伍;他们的伴奏音乐所呈现出的同宗性,向人们诉说着这三支队伍的渊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