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DR、CT诊断腰椎退行性变的效果
2020-12-08肖卫平
肖卫平
(贵州省福泉市第一人民医院 放射科,贵州 福泉 550500)
0 引言
老龄人口的增加使我国腰椎退行性疾病发病率逐渐上升,已经成为我国中老年人群常见病与多发病,而腰椎退行性病变的程度个体差异也较大,患者症状有着显著的区别。椎小关节增生、椎间盘突出等腰椎退行性病变随着病情的进展可以压迫相邻神经根造成疼痛,严重影响了患者日常生活。[1]医学影像技术的发展使腰椎退行性变诊断更为便捷,可以有效找出病变部位与程度,对后续治疗有着重要的意义。DR、CT是临床诊断腰椎退行性变的常见检查方式,为了比较二者诊断腰椎退行性变的效果,笔者对我院2019年3月至2020年6月收治的120例腰椎退行性变患者进行对照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随机在我院2019年3月至2020年6月收治的所有腰椎退行性变中择选120例为研究对象,盲选法随机分为两组,各60例。研究组男性38例,女性22例;年龄在47-77岁范围内,平均(61.18±2.05)岁;病程0.3-3年,平均(1.10±0.41)年;其中11例合并高血压,10例合并糖尿病。对照组中男性35例,女性25例;年龄在50-76岁范围内,平均(60.94±2.11)岁;病程0.3-3年,平均(0.98±0.46)年;其中10例合并高血压,8例合并糖尿病。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未见显著差异(P>0.05),可比较。本研究已经伦理会批准,纳入标准:①均出现不同程度腰背酸痛、蹲坐困难、腿部麻木等症状;②均无明显外伤;③依从性良好;④患者与家属对本研究内容知情。剔除标准:①合并恶性肿瘤;②认知功能障碍;③既往精神病史。
1.2 检查方法。对照组采用DR检查,检查方法如下:核对患者信息无误后准备检查,询问患者的病史,嘱患者脱去影响照射成像的衣物以及金属饰品,选择PHILIPS 74LV04DR数字X线成像系统对患者进行扫描,患者取腰椎正侧位,调准射线中心线、照射野,以提高影像质量,减少患者接受的额外辐射,获取结果后整理相关资料。研究组患者采用CT检查,核对患者信息无误后准备检查,嘱患者脱去影响成像的衣物以及金属饰品,患者取仰卧位,下肢膝关节处用腿垫抬高,尽可能保持腰椎椎体生理弧度与检查床平行。[2]使用 GE CT680螺旋CT对患者进行扫描,扫描范围为三个椎间隙,各间隙均扫描四层,扫描层厚3 mm、层距3 mm。
1.3 观察指标。以临床诊断结果为参考,比较DR、CT诊断腰椎退行性变的诊断情况与诊断符合率。
1.4 统计学分析。应用SPSS 20.0与excel表格整理患者资料,计数资料以例数、百分比表示,采用卡方值检验。以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检查结果比较。两组患者均可检出小关节内真空、椎小关节病、椎间盘突出等腰椎退行性变,但研究组椎小关节半脱位、神经根湮没或受压等检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1。
表1 两组检查结果[n(%)]
2.2 两组诊断符合率比较。研究组诊断符合率更高,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2。
表2 两组诊断符合率
3 讨论
在全球范围内,退化性骨骼疾病是常见和严重的问题,特别是在老年人口中。腰椎退行性疾病是退行性过程的常见表现,最早的病变长发生在椎间盘内。椎间盘退变通常出现在男性的第二个十年和女性的第三个十年,超过50%的中年人会出现腰痛、退麻等症状。人体的脊柱在日常生活活动中承受较大的预压载荷。[3]根据脊柱的位置,施加在腰椎间盘上的轴向负荷可以增加到体重的三倍,随着年龄的增长,腰椎间盘活性降低、组织再生能力下降,在外力作用下,椎间盘很容易向周围突出,特别是腰椎纤维环后部比较容易出现这一情况。椎间小关节是维持腰椎活动的基础,当腰椎间盘过度受力发生退变时,椎小关节的受力环境发生改变,其承载的负荷不断增加,同时腰椎活动时剪切力增加,最终发展为小关节内真空等退行性病变。[4]椎小关节除了抵抗椎体平移外,这些成对的骨柱还根据当前的身体位置,通过支撑到3%到33%的压力负荷,增加脊柱稳定性。椎小关节复杂的解剖和生物力学性能对脊柱的整体运动功能有着巨大的影响,其与椎间盘不同,它可以向各个方向运动,主要通过释放压力和抵抗旋转而起作用。一旦椎小关节出现退行性病变,最初可表现为关节面下骨骨质软化、关节边缘增生。椎小关节病等腰椎退行性变患者会有不同程度腰部常放射状疼痛、小题麻木、体位改变疼痛缓解。鉴于腰椎退行性变可引发下肢无力、行动受限等,需要尽早对患者进行诊断与治疗。
DR(数字X线摄影)是本世纪以来快速发展的一项新的数字成像技术,与常规X线检查相比准确率更高,且患者接受的辐射剂量更少。DR摄影检查图像清晰,一般可以获取900玩像素的高分辨率图像,可以显示组织器官的细小结构。[5]DR摄影的图像后处理功能是运用窗技术调节图像,再进一步调节影像的层次与对比度获取图像信息,例如边缘增强的调整可以提高图像边缘的锐度,使轮廓更为清晰,这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检查过程中中图像信息缺失的情况。在本研究中,DR摄影可以鉴别患者腰椎退行性变的类型与病变部位。然而,DR摄影也有着不足之处。有文献报道,DRE摄影诊断中晚期椎间盘退行性变的准确度有待提高,容易漏诊。在本研究中,60例腰椎退行性变患者DR诊断符合率为68.33%,这也说明了DR摄影的局限性。
CT是临床诊断腰椎退行性变的常见检查方式,属于断层扫描检查,能够多角度立体三维显示胸廓形态,其空间分辨率也更高。对疑似腰椎退行性变患者进行CT检查可以判断其是否为腰椎退行性变,而且可以较清晰地显示椎体、椎小关节等部位,可以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椎小关节增生位置、程度等诊断明确,还可以对患者进行预后判断和临床治疗的指导工作,对病变程度进行有效分级,从而协助临床诊断工作的开展。以腰椎间盘突出症为例,CT检查可见椎间盘后缘变形、椎间盘后缘有一局部突出。根据局部改变的形态与性质,可区分椎间盘膨出、突出脱出(破裂),椎间盘膨出为退行性变的早期表现,椎间盘突出则为中、后期改变;还可见硬膜外脂肪消失,两侧对比观察,硬膜外脂肪密度并不对称以及硬膜外间隙中的软组织密度增高或硬脊膜囊变形。[6]在本研究中,研究组椎小关节内真空、椎小关节病、椎间盘突出、椎小关节半脱位、腰椎骨质增生、神经根湮没或受压检出率分别为40.00%、37.50%、73.68%、40.00%、80.00%、33.33%,均明显高于对照组,这也证实了CT检查在腰椎退行性变诊断中的优势。另有文献报道,CT检查还可以较好地显示韧带钙化、退变性椎管狭窄等情况,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与DR相比较,CT检查的价格更高、辐射量更大。由于CT射线源可以对医生以及患者人体组织造成影响,在使用CT检查过程中需要严格遵守操作规程,除受检者外,陪同人员及其他无关人员不得进入,同时建议患者尽量向医生说清楚病情与检查信息,以增加检查的目的性,减少重复检查的次数。
综上所述,CT诊断腰椎退行性变的效果由于DR,可以更好地判断腰椎退行性变发病部位,为临床诊治提供有力的依据。临床需要根据患者病情以及经济能力选择诊断方式,推荐优先使用CT进行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