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急性心肌梗死急救护理要点分析

2020-12-08于凤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0年81期
关键词:心电心肌梗死有效率

于凤

(海军第九七一医院 急诊医学科,山东 青岛 266071)

0 引言

急性心肌梗死为心内科常见疾病之一,属于一种常见的冠心病[1]。导致心肌梗死的主要原因包括冠状动脉缺氧、缺血等,患者长期处于该状态下心肌细胞发生坏死,最终产生心肌梗死[2]。由于急性心肌梗死发病较急,多由急诊科收治。目前临床多采用介入技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通过对梗死血管的疏通改善供血情况,从而调整血氧状态[3]。但手术会对患者会对预后效果产生一定影响,因此有效的护理干预在急救中的应用效果具有重要研究意义。基于此,本研究旨在探讨急救护理应用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时的要点,并观察其临床效果,现将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以我院5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为本次研究对象,纳入时间为2017年2月至2019年2月,按照不同护理方法将56例分为实施常规诊疗的28例空白组患者和实施急救护理干预的28例急救组患者。纳入标准:①满足心肌梗死临床诊断标准;②患者均自愿参与并签署知情同意。排除标准:①哺乳、妊娠期患者;②合并恶性肿瘤患者;③存在精神病史及认知障碍患者。急救组:男17例,女11例,平均年龄(47.85±3.38)岁;空白组:男18例,女10例,平均年龄(49.36±3.54)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进行。

1.2 方法。空白组患者接受常规诊疗,急救组患者实施急救护理干预,具体如下:

1.2.1 器械准备:护理人员在急救实施前就应准备好急救过程中所需要的心电检测仪、吸引器及氧气机等器械,还需准备止痛药、麻醉药、强心剂、心律失常纠正药等多种常用药物。

1.2.2 急救措施:①以最高的效率在短时间内将患者护送至急救室,转运过程中最大程度上降低对患者造成震动的可能。②在患者被送至急救室后,在保证患者绝对卧床的同时给予6-8 L/min流量的氧气,直至胸痛程度得到缓解后可适当降低氧气流量,对于病情较为严重的患者可适当延长氧气供给时间。③给予患者阵痛处理,通常以剂量为3 mg的吗啡配伍3 mL浓度为0.9%的氯化钠,每6 h将其静脉滴注于患者一次。④心电监测:急救全程严格检测患者各项生命体征及心电变化,分别于溶栓开始前及30 min时监测其心电状态,一旦患者发生异常及时与主治医师取得联系并给予相应措施处理。⑤适当为患者建立静脉通路,对其静脉滴注抗心律失常、营养药物及抗凝药物,并及时根据患者实际情况调整滴入速度。

1.2.3 心理干预:由于急性心肌梗死病情较为严重,患者在治疗过程中极易出现恐惧心理或焦虑等负面情绪,而负面情绪在此过程中相当于机体的应激源,患者在应激源的刺激下常出翔严重的情绪波动及过度疲劳,从而影响治疗依从性及治疗结局。因此,护理人员应掌握患者的心理变化,并采用正确的沟通方式积极与其交流,通过成功案例的讲解等多种方式打消患者对治疗和护理的疑虑,提高其恢复健康的信心。

1.3 判定指标。①选取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临床常见的心悸、体虚、胸痛、气短、自汗症状为判定标准,每项满分3分,总症状满分18分,分数越低提示患者症状表现越低,健康程度越好。②根据两组患者护理后临床表现,将效果分别分为有效、显效和无效3个等级进行评定,总有效率=(显效+有效)/28×100%。③以我院自制心肌梗死患者满意度问卷为依据判定两组护理满意度,80-100分为非常满意,60-79分为满意,0-59分为不满意,总满意度=(满意+非常满意)/28×100%。

1.4 统计学处理。同一组研究人员经SPSS 22.0软件包处理空白组和急救组患者全部数据,(±s)表示计量资料t检验,用频数描述计数资料χ2组间比较。

2 结果

2.1 两组症状评分比较 急救组护理前症状积分与空白组无明显差异(P>0.05),护理后明显低于空白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症状评分比较(±s)

表1 两组症状评分比较(±s)

组别 例数 护理前 护理后空白组 28 15.53±2.21 10.84±1.13急救组 28 15.46±2.17 6.62±1.02 t - 0.874 7.558 P - >0.05 <0.05

2.2 两组护理有效率比较。相比于空白组,急救组护理有效率明显较高(P<0.05),见表2。

表2 两组护理有效率比较[n(%)]

2.3 两组护理有效率比较。相比于空白组,急救组护理满意率明显较高(P<0.05),见表3。

表3 两组护理有效率比较[n(%)]

3 讨论

日常生活中诱发患者产生急性心肌梗死的主要因素包括情绪过激、过度疲劳、饮食控制不当、天气影响、饮酒吸烟等多种因素,结合患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狭窄,从而最终引发患者心肌梗死爆发[4]。急性心肌梗死病情发展较为迅速,且起病较急,若未能及时给予相应的对症治疗和护理将大大提高患者死亡风险。目前介入治疗广泛应用和药物的使用已经在改善患者心肌症状方面起到显著效果,但其预后效果却难以得到保障,患者具备较高的复发更显。相关研究指出[5-6],急救护理在改善治疗效果方面具有重要价值,急救护理在就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临床应用地位也在不断攀升。

本研究收治的56例患者均接受急救护理,此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要点:由于急救护理的特殊性,在护理过程中,护理人员应注意其时效性,并将其与健康教育、心理干预等常规护理方式进行有效融合,从而有利于纠正患者对心肌梗死的错误认知,也有效追随了目前较为流行的生理-心理-社会现代医学模式,聆听患者在治疗和护理过程中的内心需求并积极迎合,提升患者治疗、护理的依从性,提高依从率和满意度。在急救前,做好各项准备工作,从而保证患者在最短时间内接受有效的治疗。在采用药物治疗的过程中,护理人员首先应为患者建立相应的静脉通路,严格观察患者服药期间各项生命体征的变化和不良反应发生风险,及时检测心电、血压等相关指标,结合患者病情的发展给予适应的氧疗,改善患者心肌细胞缺氧情况[7-8]。

本研究中,急救组护理前症状积分与空白组无明显差异(P>0.05),护理后降至(6.62±1.02)明显低于空白组(10.84±1.13),且护理满意度及有效率分别为92.86%、85.71%,均高于空白组,差异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急救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临床应用中效果显著。

综上所述,急救护理可有效缓解急性心肌梗死症状,改善护理效果及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但本研究存在以下缺陷:①样本数量较小;②并未进行长期随访,因此本结果可能存在一定偶然性,需待未来研究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急救护理提供更有利的证明。

猜你喜欢

心电心肌梗死有效率
以剑突下疼痛为首发症状的急性心肌梗死1例
血清IL-12、SAA水平对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PCI治疗预后的影响
老年重症心力衰竭急诊内科治疗有效率及死亡率分析
心电向量图诊断高血压病左心室异常的临床应用
急性心肌梗死的院前急救和急诊急救护理
一流心电大数据平台的创建及发展前景
基于非接触式电极的心电监测系统
卡片式智能心电采集仪
很有效率
年轻心肌梗死患者急诊冠状动脉造影及临床特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