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肉瘤患者动脉插管灌注化疗导管的护理
2020-12-08罗凤姣
张 可,罗凤姣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广东 广州 510060)
对于骨肉瘤患者来说,在行保肢手术前,通过接受动脉灌注辅助化疗,能够更好的控制骨肉瘤的扩散,从而更加显著的提升保肢手术的成功率,这对于维持患者预后的生活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在对骨肉瘤患者行动脉插管灌注化疗时,导管往往会因为脱出、渗液、堵塞、感染等造成不良的后果,这不仅增加了手术难度,同时也对患者的生命产生了一定的威胁。我院骨科于2019年2月选择首次确诊为骨肉瘤的患者共计2例,这2例患者因常规静脉化疗效果差,肢体肿块大,患者和家属强烈要求行保肢手术,在保肢手术之前性动脉插管灌注化疗来进行术前准备,先将术前留置动脉灌注化疗导管的护理过程总结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选择2019年2月收治的首次确诊骨肉瘤患者2例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患者均为男性,平均年龄17岁,在确诊后已行多次静脉化疗,化疗效果不佳,患者及家属均强烈要求行保肢手术。
1.2 方法
在进行动脉插管手术时,先予腰硬联合麻醉,待患者麻醉满意后,于腹股沟区中外1/3出切开,经由旋髂浅动脉切开后将双腔动脉导管置入股动脉内,随后缝合并将动脉导管固定在皮肤上。插管结束后当天,予输液泵向动脉导管内注入顺铂,注入量约为150mg/m2,并联合静脉用药进行全身化疗。
2 结 果
本次研究的2例患者动脉导管的维持时间均超过了20天,分别为22天和24天,在留置导管期间均进行了2次动脉关注化疗。在留置动脉导管期间,1例患者出现了单侧的动脉导管堵塞,2例患者在住院期间均未出现导管感染、脱出、血栓以及渗液的情况。
3 讨 论
3.1 动脉导管灌注化疗的导管护理
3.1.1 预防血栓形成
在患者行动脉导管置入术后早期,由于动脉切开导致血管的内膜被损伤,化疗药物对血管内壁的刺激很容易造成血栓在血管内壁形成。为了有效预防血栓的形成,在术后早期,护理部人员需要对患者置管侧的下肢皮肤颜色、温度、足背部动脉搏动情况以及患者的术侧下肢感觉进行记录,一旦以上检测存在异常,需要及时的测量D-二聚体数值,必要时需要行下肢动静脉彩超评估患者术侧下肢情况。在本次研究中,2例患者均为出现下肢动脉血栓形成的情况。
3.1.2 预防手术切口感染
在患者术后,对患者伤口进行定期换药,换药时需要注意不要碰到留置导管,观察局部敷料情况,观察切口皮肤是否出现了渗血、渗液、化脓以及血肿等情况。伤口一旦出现渗血,需要及时进行压迫,并及时通知管床医师进行处理。在进行换药时需要选择无菌纱布来覆盖伤口,并用粘胶进行固定,每3~4天对伤口敷料进行更换。手术切口缝线在术后2周拆除。在本次研究中,2例患者均未出现切口化脓、感染、渗血以及血肿等情况。
3.1.3 固定导管避免脱出
对术中导管的插入深度进行记录,并在导管外侧做好标记,导管外侧端连接低分子肝素帽或者正压接头,避免导管出现折叠使得导管流通不畅,观察导管及连接均无异常,避免导管连接不紧导致导管脱落,造成动脉血管撕裂及内出血。在本次研究中,2例患者均未出现导管脱出的情况。
3.1.4 预防导管堵塞
在每次动脉灌注之后,需要向导管内推注20ml生理盐水,并向导管内推注约5ml含有肝素的生理盐水来进行封闭,在封闭时需要减缓速度使得动脉血回流至导管内液体量最少,同时,注射器上的栓塞需要保持正压,否则会出现血液回流,最终导致管腔堵塞。在本次研究中,有1例患者发生了单侧管腔堵塞,造成该现象发生的原因是肝素生理盐水的推注速度过快,导致较多的血液回流至导管内,最终造成堵塞。在对该患者进行处理时,首先将堵塞的旧管弃用,并改用另一侧进行灌药,每日使用低分子肝素稀释液进行封管直至动脉导管拔除。
3.1.5 灌注药物护理
在进行动脉导管灌注时,首先需要进行回抽,确保动脉导管通畅,在进行回抽以及灌药时均需要避免将气泡注入,以免出现空气栓塞,在进行动脉灌注化疗时,最好是两人同时操作。在进行化疗药物灌注时,需要定期询问患者是否有疼痛等不适感。
3.1.6 拔管处理
在完成动脉灌注化疗后进行拔管时,需要在拆线、拔管后将伤口用棉垫压迫15分钟左右,观察无活动性出血后用无菌纱布进行覆盖,在拔管后24小时观察是否存在出血情况。
3.2 结论
近年来,我国越来越多的医疗卫生机构开始选择动脉灌注化疗来对骨肉瘤进行控制,为之后的保肢手术打好基础。在进行动脉灌注化疗时,通过手术切开动脉插管的方法能够更加简便,且对于设备的要求较低,同时能够有效提升肿瘤区域的化疗药物浓度,降低全身毒副反应。但是手术动脉切开插管后的导管护理是十分关键的,倘若动脉导管护理不到位,容易出现感染、脱落、渗液、堵塞等一系列问题,因此在进行动脉导管护理时,需要密切观察,保障导管处于通畅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