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龄老年患者术中低体温预防探讨
2020-12-08刘艳,罗俊
刘 艳,罗 俊
(合肥市第一人民医院,安徽 合肥 230031)
低体温(核心温度低于36℃,但不包括治疗性或计划性的低体温[1])是外科手术中较为常见的一种并发症,特别是高龄手术患者中发生率更高。低体温会导致机体器官代谢水平降低,麻醉清醒时间延长,凝血功能降低,不利于康复,且患者术后易发生寒战、感染等不良情况,不仅阻碍了疾病转归,也不利于患者预后。本文对高龄老年患者术中低体温的发生原因进行分析,探讨预防对策,为更高效地预防手术并发症的发生,加快老年患者的术后康复进程提供帮助。
1 高龄老年患者术中低体温的发生原因
1.1 自身因素
老年患者因机能退化,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减退、皮下脂肪少、血流循缓慢、新陈代谢率低、对温觉的感知能力降低,且缺乏环境适应性,容易发生低体温。
1.2 麻醉因素
麻醉药物会降低机体代谢率,可达20~30%,这也是导致患者温度下降的重要原因之一。具体原因如下:麻醉药物可改变体温调节中枢阈值,抑制中枢活动,降低机体外界寒冷的适应,进而致使体温降低。局麻药物则扩张血管,增加散热,使骨骼肌丧失增加肌张力产热的冷反应。
1.3 环境因素
人体为恒温动物,当环境温度较高时,体温中枢调节后人体体温较高;而当环境温度较低时,体温中枢调节后人体体温较低。但当环境温度过低时,低体温大大影响人体健康。手术期间室内温度应为22~24℃,同时保持50%~60%的湿度。但偶有手术室人员慎独性不强或急诊手术升温不及时导致手术间室温不达标,从而造成患者术中低体温。加之长时间手术,散热过多,导致体温下降。
1.4 液体因素
个别手术时间长、出血多,需要经静脉通道输血、补液,大量未经温度处理的液体进入内环境,加剧了低体温的发生;此外,大型手术时未经加温的盐水冲洗体腔也加剧了低体温的发生。
1.5 心理因素
高龄老年患者因对疾病的焦虑,加之术前禁食水、皮肤消毒的影响会出现较强的情绪反应。压力提升,也导致体温发生变化。因为恐惧等不良情绪波动会加剧血液重新分配,更加剧了低体温。
2 高龄患者术中低体温预防
2.1 加强护士培训,提高其保温意识
将环境温度维持在22~24℃,高龄老年患者可在此基础上适当调高温度。手术前进行工作安排,保证工作责任制,护理人员间配合协作,尽量缩短手术时间,不施手术部位用保暖性能好的被服或手术巾遮盖,保持手术床的干燥,尽量避免弄湿被服。护送病人回病房的途中更要注意冬季保暖。
2.2 加温设备
液体加温可将静脉入或体腔冲洗的液体加温后输入机体内,可减轻低体温,还可进行一定程度升温,是复温常用方法。此外,37℃加温碘伏不仅可以增强消毒杀菌力,还能减轻寒战、恶心、呕吐等应激反应。
2.3 围术期访视
围术期访视要求一对一、面对面交流,消除病人恐惧、陌生感,缓解焦虑、紧张等不良情绪,降低病人对冷刺激的阈值。
2.4 术中体温检测
术中强化巡回护士对患者体温的监测方法,可采与Foley测温导尿管,一旦发现发现低体温先兆,立即采取保温、升温方法及时处理。
2.5 加温设备的使用
2.5.1 充气式加温毯
充气式保温毯保温可提高患者皮肤温度,减少体内热量流失,还可抑制体表热量扩散,从而保持患者的体温稳定、减少并发症的发生[2]。
2.5.2 加温二氧化碳
近年来,有研究发现,发现腹腔镜术中体温低与CO2气腹存在一定关联性,不加温的CO2气体可刺激腹膜,致使组织损伤,增加耗氧量,损害机体热平衡,充气式加温系统也是目前预防围术期低体温中使用较广的一种加温法。
2.5.3 碳纤维电阻式加温法
碳纤维电阻式加温法利用纱线发热进行加温操作,进而保暖。
2.5.4 气道复温法
气道复温法是利用呼吸机湿化器加热吸入气体的温度,可提升呼入气体问题,预防呼吸道散热。
2.5.5 手术保暖衣及棉脚套
手术保暖衣头部U型开口,以搭扣式开口,将患者肩、前胸、上肢进行包裹保温。棉脚套为一端开口另一端封闭的圆筒状含棉布套,分别套到双下肢[3]。使用手术保暖衣时,保持了麻醉后原有体位,不但可以防止局部受压,还可以隔离身体与器械的接触,降低电损伤几率,增加了患者的舒适度,提高了手术室的护理服务质量。
3 小 结
高龄老年患者在人口老龄化的今天,已是医疗护理行业需要重点关注的人群。术中高龄老年患者发生低体温,不仅会影响患者的生理、心理状态,严重时甚至引起意识丧失、室颤等神经系统和心血管系统并发症。故而预防高龄老年患者术中低体温的发生尤为重要。此外,预防术中低体温的发生,也为医务人员的工作带来了便利。
手术室护理人员应综合环境、操作、心理等因素全面有效的预防术中低体温的发生。各界学者通过大量临床试验亦发明创新了很多不同的术中保温方法,为术中患者低体温的预防工作提供了很大的帮助,临床工作人员可以根据医院条件统筹规划个性化的综合性复温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