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内镜室护理质量管理中规范化流程管理的应用探讨
2020-12-08徐静华
徐静华
(广东惠阳三和医院 消化内科内镜中心医院,广东 惠州 516200)
消化内镜是消化科常见的检查项目,其主要起到协助医生观察机体消化道状况、诊断消化道疾病等作用,有助于确诊疾病、对症治疗[1]。若消化内镜未能彻底清洗、消毒等,将会导致医院感染的发生,因此,需要规范化消化内镜室的护理管理工作,确保医疗安全[2]。文本就消化内镜室护理质量管理中规范化流程管理的应用效果展开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分别从我院消化内镜室实施规范化流程管理前后收治的患者中各抽取10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2018年1月~2019年1月未实施规范化流程管理期间收治的患者纳入参照组,将2019年2月~2010年1月实施规范化流程管理期间收治的患者纳入实验组。实验组中,男54例,女46例;上消化道出血43例,萎缩性胃炎30例,胃溃疡21例,十二指肠穿孔6例。年龄43~65岁,平均(50.23±2.49)岁。参照组中,男52例,女48例;上消化道出血40例,萎缩性胃炎23例,胃溃疡33例,十二指肠穿孔4例。年龄43~65岁,平均(50.23±2.49)岁。两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院伦理委员会已审核批准此次研究方案,将已知晓本次研究内容且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的患者纳入研究范围,排除临床资料不全、严重凝血异常的患者。
1.2 方法
消化内镜室实施规范化流程管理前,参照组接受常规护理,主要为健康宣教、用药指导等,护理人员根据医生的安排开展护理干预措施。实验组患者接受规范化流程管理:①由护士长挑选数名临床护理经验丰富的护士组成规范化流程管理小组,共同商讨消化内镜室的护理管理流程。②统筹安排消化内镜室的器械申报、审批、采购以及配置等工作,明确器械的使用指南和操作规范,制定内镜室器械清洗、灭菌流程。划分内镜清洗区和内镜消毒区,使用专用的灭菌仪器进行灭菌,每台灭菌仪器需配备多套内镜器械。规范化流程管理小组组长指定1名或多名护士负责对内镜进行清洗与保养,定期检查内镜器械是否存在缺失、损伤等情况,发现问题时立即上报组长,并通知设备科及时补充或维修;由专人检查内镜清洗、消毒等工作的效果,定期进行生物监测并详细记录。③严格执行规范化流程管理。每天早晨,依据内镜室的需求发放器械,并做好记录,指定责任护士专门负责诊疗结束后的内镜器械回收,做好准备下一台手术所需内镜器械的登记、发放工作。按照灭菌标准对内镜器械进行清洗、消毒,橡胶类器材可通过高温高压灭菌,其他器材可通过灭菌柜灭菌;在治疗过程中发生器械故障时,责任护士应立即上报组长,及时更换备用器械。定期集中规范化流程管理小组所有成员,就护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展开讨论,护士长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并共同商讨相应的改进措施,在下一轮的护理工作中不断完善。
1.3 观察指标
统计消化内镜室实施规范化流程管理前后,两组的医院感染发生率。
1.4 统计学方法
通过SPSS 22.0处理,采用x2检验计数资料(%),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实验组中有1例发生医院感染,发生率为1.00%;参照组中有7例发生医院感染,发生率为7.00%。实验组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69,P<0.05)。
3 讨 论
规范化流程管理模式充分体现了循证医学的理念,我院将该管理模式应用于消化内镜室中,通过梳理内镜室护理管理工作的重点、要点以及存在的风险,持续提高护理干预的质量和工作效率,有助于形成良好、规范的内镜室操作流程,确保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3]。护理人员减少了护理干预的盲目性,不仅能够有效避免工作中出现纰漏、节省护理成本,还能够确保消化内镜室管理工作的系统性和科学性[4]。本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患者的医院感染发生率低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规范化流程管理可显著提高内镜室的管理质量。该管理护理模式将质量控制理念贯彻于内镜器械清洗、消毒、保养等一系列流程中,提高了清洗、灭菌的效率。增加灭菌仪器,尽可能减少人为因素的影响,不仅能够促进灭菌消毒工作效率的提高,还能防止内镜器械遭受人为污染。在规范化管理小组中,护理人员的责任意识得到强化,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减少护理隐患。
在消化内镜室护理质量管理中实施规范化流程管理,能够有效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