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思考、辨析,让思维发光
——中学教材中鲁迅作品的思辨启示

2020-12-08

魅力中国 2020年27期
关键词:阿长思辨性藤野

(三门峡市外国语高级中学,河南 三门峡 472000)

鲁迅作为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的文学巨匠,他的作品深刻剖析了旧中国的各种弊病,同时以饱含深情的文字和博大的胸怀对底层人民寄予赞美和同情。研究鲁迅作品,既是对旧时代落后原因的反思——以文为鉴,冲破愚昧迷信的桎梏,以免重蹈覆辙;也是对新时代学生思想的二次启蒙——学习先贤“无尽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的家国情怀,主动承担时代责任,做一个大写的人。

思辨性阅读和写作是时代的要求。所谓思辨,即思考、辨析,是对思维的训练和提升。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而无论是理论创新、制度创新,还是实践创新,其前提都应该是思维创新。以思辨性阅读和写作来开发学生的思维水平,是新时期培养创新人才的必由之路。

基于上述背景,我们认为,从思辨性阅读和写作的角度重新解读鲁迅作品,既能拉近作品和青年学生的距离,又能多维度开发中学生的思维,可谓一举两得。

一、由表及里,透过现象看本质

在中学课本中,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藤野先生》三篇文章全部选自于《朝花夕拾》,而通过《朝花夕拾》的创作背景,可以让我们在阅读过程中看到更加深刻的本质内涵。

首先从《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读起,这篇文章是鲁迅先生对自己童年的回忆,看似回忆中拥有着无限的欢乐,但其实却映衬着现实生活中鲁迅先生的无力与无奈,然而就在这样的逆境之中,他并没有沉沦与悲伤,反而从儿童的视角出发,借以成人的笔调描绘了一幅童年的画卷,表面上是回忆童年的美好,而其实是反衬当下的社会的问题。由此不难看出,在思辨性阅读中看待问题,需要由表及里,透过现象而深挖其背后的本质。

二、发散思维,由个体到普遍

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文末处,鲁迅先生说到:“这东西早已没有了吧。”这句话表面上是对当年的“画”表示可惜,这是从个体认知所产生的理解,但是在思辨性阅读中,我们还需要发散思维,结合文本内容与创作背景,我们便可以得到更深层次的解读,表面上是“画”没了,但其实消失的却不仅仅是画,还有童年的快乐、读书的乐趣、社会的安稳、环境的优雅。这是鲁迅先生隐藏表达的主旨,更是通过个体向普遍推及思考的过程。因此在思辨性阅读中,还需要掌握发散思维的能力,能够从个体关注扩散到普遍认知。

三、立足当下,主观服从客观

如果单纯以散文的角度分析,阿长只是《阿长与〈山海经〉》中的一个普通角色,她普通而平凡,既拥有愚昧与迷信的思想,又拥有人性的光辉与荣辱感,作为鲁迅先生的保姆,在文章中回忆提及了她的故事而已。但是思辨性阅读就是要走出文本的局限,发现文章背后隐藏的事实,并从中获得收获与领悟。从阿长的故事中不难发现,鲁迅先生对她充满了怀念与爱戴之情,但是在描写时却并不是一味回忆其美好的一面,反而将她的缺点暴露出来,将她底层妇女的形象进行了深刻剖析,如此一来,阿长的人物角色就拥有了历史的厚重感,她从个体扩展到代表了当时社会底层的普通妇女们,鲁迅先生借她一个人,反映了当时社会底层的真实面貌,突出了其高超的写作技艺。从此我们也需要学习,思辨性阅读就是要脱离文本、立足当下,杜绝主观思维的禁锢与偏见,而保留客观评价的公允与真实。

四、独具慧眼,于主体之外明辨细节

《藤野先生》无疑是鲁迅先生对自己的老师藤野先生的怀念之作,但是他并不是单纯地描写和叙述藤野先生对自己的帮助与改变,反而从自己的一系列经历入手,一步步揭示了鲁迅先生在日本所经历的生活与看到的现实,从这些内容之中,若隐若现地表现出一些隐藏的情绪与内涵。比如对于清政府在日留学人员的描写,简单几句就表现了当时清政府的懦弱与无能,揭露了上层人士贪图享乐、无视民族与国家未来的发展;而相对应的,在鲁迅受到同学欺辱与诬陷的时候,藤野先生则站了出来,简单的情节就凸显了他没有民族偏见而正值的高尚品质,这两方面的原因共同促进了鲁迅弃医从文思想的转变。

因此在思辨性阅读中,我们也要独具慧眼,既要从文章的主体内容之中剖析作者直接表达的内容,也要从侧面细节入手,发现细节描写中无意暴露的深刻内容,进而展开合理分析,得到新的启发。

五、以文为鉴,以历史品判当下时代

《故乡》和《社戏》是鲁迅先生回忆“双喜”和“闰土”两个童年玩伴的文章,但是在写到成年后的“闰土”时,却发现他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样的转变令读者感到意外,但在思考后却又会觉得在意料之中,因为在他们年少时期,虽然鲁迅先生与他们之间“身份有别”,但其实他拥有着“无阶层”的平等意识,这使得双方互相陪伴,成为了朋友。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闰土”在不断成长,他不仅认识到了“人之间的身份差别”,也遭受到封建思想的荼毒,进而导致他与鲁迅先生之间出现了一道鸿沟。因而在思辨性阅读的进程中,我们还需要保持以文为鉴的态度,从历史变迁的过程中,分析事件与人物关系发生变化的原因,进而为时下的生活与成长留下启发。

六、以史为鉴,从缝隙中发现希望

刘和珍是鲁迅先生的一名学生,但是却英勇牺牲,为此而作《记念刘和珍君》。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可以看到鲁迅先生愤怒的爆发,也能看到他悲戚的感伤,但在最后,他还是看到了微芒的希望,这是他这篇文章的根本所在。因而在思辨性阅读中,我们也要坚持以史为鉴,历史留下了血的教训,但也在血迹斑驳中透过了希望的光芒,以辩证地态度看待历史,才能以客观的角度分析问题,最终收获对于希望的指示和引导。

除此之外,中学教材中鲁迅的其他作品也同样散发着思辨的光芒,给予青年学生大量的阅读和写作启示。比如《孔乙己》启示我们审视教育现状,培养健全人格;而《祝福》教育我们崇尚科学,破除封建迷信,同时敢于反抗强权,呼唤社会公平;《拿来主义》则告诉我们坚定信心的同时,要扬长避短,让人类一切优秀的文化文明成果为我所用……

猜你喜欢

阿长思辨性藤野
鲁迅念念不忘的藤野先生,后来怎么样了?
阿长最看重的是“福”
阿长与沙县小吃
思辨性阅读不能忽视“小心求证”——关于论据的有效性探讨
藤野先生谈鲁迅
悖离核心素养涵育的非思辨性写作
阿长买《山海经》
藤野先生眼中的鲁迅
高考作文的思辨性摭谈
阿长买《山海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