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欠发达地区民宿产业发展现状的调查研究
2020-12-08
(达州市委党校,四川 达州 635000)
随着物质生活的不断提高,经历过喧嚣城市生活的人们开始寻求最原始和最质朴的生活状态,“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样的理想生活成为许多人期许的生活愿景,正是源于中国人特有的生于斯,长于斯的乡土情怀,乡村旅游应运而生。在体验乡村旅游的过程中,游客越来越注重“乡土重归”的感受,这一点主要表现在对住宿的选择和要求,游客在旅游的过程中不再满足于标准化的住宿方式,他们的选择越来越多样化、个性化,也更重视返璞归真的旅游体验。乡村民宿产业成为了乡村旅游发展的重要载体,而民宿成为了影响游客旅游目的地选择的要素之一。
一、民宿产业发展的积极意义
(一)发展民宿产业有助于乡村经济的发展
随着乡村民宿产业的发展,民居需求变大,农民闲置的房屋得以重新再利用,成为了农村生产生活资料直接转化为经营性资产的途径,农民闲置的民居变成了实实在在、真金白银的经济收入。民宿产业的发展有利于推动以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在农村的发展,而第三产业的发展有助于合理支配农村剩余劳动力,同时有效就地解决乡村留守人群的就业问题。
(二)发展民宿产业有助于传统文化的保护
发展民宿产业的过程也是保护和继承传统文化的过程。在选择民宿的时候,旅游者不仅有住宿的需求,更希望有一个重归乡土文化的体验,从而达到精神文化世界的享受。有需求就有市场,民俗民风、传统技艺便重新出现在公众面前,传统民居和传统村落得以重新恢复、修复和再利用。民俗民风、手工技艺、传统民居和传统村落的重归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延续,从某种程度来说也是对传统文化的保护。
(三)发展民宿产业有助于乡村生态环境发展
生态环境好是乡村旅游和民宿产业发展的基础条件,而乡村旅游和民宿产业的正向发展必然又会推进生态环境的保护。通过发展民宿产业,加强对资源环境的保护和再利用,有助于增强农民的环保意识,加强农村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乡村环境质量,进而助推乡村生态环境发展。
二、当前民宿产业存在的问题
(一)片面追求“高大上”,“乡土味”流失
无论是乡村旅游还是乡村民宿,其灵魂和核心都应当是“乡村”,绿色的食材、原汁原味的农家小食、古朴的民居、泥泞的小道、充满人情味的村民,这样的乡村才是城市人所向往的,这样的乡土社会才是城市人愿意停留的,也正是这样的乡村才具有更持久的吸引力和更大的经济效益。然而,很多地方在进行住宿设施建设的时候,过分强调酒店模式,盲目、简单粗暴地对原本的民居进行改建、扩建,损坏了原有民居的本质面貌,造成传统村落原有纹理的破坏,甚至和乡村的整体环境格格不入,使得传统民居和传统村落的“乡土味”流失,也导致传统民居和传统村落的文化价值遭到破坏。商业化意味过浓,一切仅仅为了收取住宿费用,游客一晚住,这样的现象一旦出现就难以发挥民宿的本身功能,民宿本来所具有的多种价值难以体现,没有故事、没有人情味、没有乡村特色的民宿产业注定是昙花一现。
(二)同质化严重,特色缺失
笔者所在地区的乡村民宿在建筑风格、建筑外观、室内装潢方面都十分雷同。部分民宿酒店在民宿的功能定位、经营管理模式等方面都沿用了酒店管理的模式和做法,所以许多民宿酒店在装修风格、服务、管理模式等方面都十分相似。
究其原因,当地政府和经营者对市场缺乏分析,对目标客户缺乏精细化定位,最大的问题还是对自身资源的认识不足,难以发挥自身资源优势和特色,所以就出现随意发展和复制型发展的现象,缺乏个性和特色,导致产品单一化、同质化。在民宿发展的过程中,无论是政府还是经营者都喜欢学习成功地区的做法,一旦哪里的民宿做得好,各地就会组织参观学习,学完回来就盲目复制上马。往往学来的只是民宿建筑物外观建设、室内装饰装潢和经营模式这样一些比较外化的东西,由于缺乏理性的分析和总结,关于民宿的理念这样一些实质的深层次的东西根本没有学回来,再加上自身特色的丢失,总是让旅游者有“似曾相识”或者“千篇一律”之感。
(三)软件能力不足,竞争力不够
笔者所在地区的乡村民宿多是小型家庭式民宿模式,民宿业主多为当地居民。由于青壮年都在外地打工,民宿经营者为平均年龄50 岁以上人群,他们年龄较大,并没有经过相关的服务操作、服务细则和管理操作的培训,经营和管理经验缺乏,经营能力不足,经营和管理理念相对原始化,这就导致他们的服务能力不足,服务理念不够,营销意识和理念更是匮乏,因此在服务和管理方面毫无竞争力可言。
三、民宿产业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一)保护为主,重归乡土
游客选择民宿的原因是为了回归自然、体验传统民俗民风、重归乡土社会,所以在发展民宿产业的过程中要尽可能地将本地风土人情原汁原味的保留下来。对传统民居的再利用和改造一定要坚持“保护优先,开发第二”的原则。对于保留完好的闲置民居,在保持民居原本的风貌和格局的前提下为了提升其内在条件和设施,可进行适当的翻新和加固,进行合理的功能置换再利用。若要将民居直接改造成民宿外延设施,可以改造成民宿周边场所,如民俗体验活动室。对于那些有所毁损的民居尽量采用传统的施工技术和材料进行修复和重建,但是在修复和重建的过程中一定要避免为了怀旧而修旧的心态。民宿的装修装饰要和乡村的大环境匹配,就地取材就地用材,真正做到原汁原味,发挥民宿的特色优势,体现民宿追求自然生态与人文生态融合发展的价值目标,避免照搬照抄酒店模式,
(二)因地制宜,突出自身特色
民宿吸引游客的地方在于深深的的乡土情怀。有趣的乡村故事,浓浓的人情味以及当地别具一格的乡村民俗文化,将这些融入民宿中,可以使游客真正体验乡村生活、感受乡村文化,所以民宿在发展的过程中要因地制宜发展自己的特色,防止千篇一律,一味的模仿。各地都有独特的历史文化和民风民俗,应当不断挖掘自身特色,因地制宜。通过开发更多“民宿+”延伸产品,比如,让客人参与民俗节庆活动,邀请游客参与养殖、采摘、推磨等农耕活动,亲手体验编织竹篓、制作简单农具等手工技艺。
各地独特的历史文化和民风民俗造就了各自不同的文化特色,除了深度挖掘其文化内涵,开发独一无二的民俗文化活动,开展特色文化项目外,还可以从村落的服饰图案、当地方言等多方面提炼有代表性并能够反映本地文化风俗的民俗文化元素,打造具有本地特色的主题文化元素。
(三)整合资源,增强竞争力
民宿经营者的服务水平、经营管理理念和营销理念是乡村民宿产业软实力的一部分,强化并提升这些能力对乡村民宿产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至关重要。由于大多数民宿经营者年纪较大,一方面政府应当发挥其职能,加强相关的引导和指导,开展有针对性的辅导和培训,提升民宿经营者的素质。另一方面还是要积极发挥政府的平台作用,出台优惠政策吸引本村青壮年回村就业和创业,加强对青年人才的培养、引进和扶持。另外,政府还要发挥桥梁作用,为民宿经营业主和第三方机构创造合作机会、搭建合作平台。强化政府、行业协会和民宿经营者的三方联动,由政府主导将地方的民宿力量汇集,形成合力,打造有知名度、有美誉度、有辨识度的地方民宿品牌符号。在其他力量进行助力的时候,民宿经营主还要积极依靠自身力量,主动与新闻官方媒体、自媒体进行合作,拓展网络、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平台的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