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乡村两级脱贫攻坚工作的若干建议
——以莎车县乌达力克镇为例
2020-12-08
(新疆轻工职业技术学院,新疆 乌鲁木齐 830021)
作者深入乌达力克镇田间地头,通过入户走访、实地查看、与乡、村干部座谈交流、召开座谈会等方式对该镇脱贫攻坚工作开展调研。
一、乌达力克镇基本情况
乌达力克镇距离莎车县城12 公里,总面积126.7 平方公里,总人口8374 户35212 人,有劳动力13455 人。辖28 个村、143 个村民小组,耕地面积11.3 万亩,人均耕地3.1 亩,贫困户人均耕地1.8 亩。建档立卡贫困户2580 户10698 人,已累计脱贫2208 户9227 人,未脱贫户372 户1471 人,贫困发生率4.17%。跟踪摸排关注的监测户87 户359 人,边缘户438 户1926 人。贫困发生率远高于全国0.6%的平均水平,是2020 年脱贫攻坚的重中之重。
2020 年农业产业结构如下:种植4.2 万亩小麦,0.5 万亩正播玉米,订单蔬菜种植1.1 万亩,其中豇豆0.5 万亩、长白葱0.4 万亩、菠菜0.2万亩,种植色素万寿菊1 万亩;7.2 万亩林果,其中巴旦木4.1 万亩、核桃1.9 万、西梅0.35 万亩、樱桃0.35 万亩、杏树0.25 万亩、红枣0.25万亩;全镇有17 个养殖小区。
二、脱贫攻坚现状分析
一是,地域偏远,莎车县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南部,喀什地区南部,塔里木盆地西部,喀喇昆仑山北麓,帕米尔高原南面,在塔克拉玛干沙漠和布古里沙漠之间的叶尔羌河上中游冲积平原上。县城距乌鲁木齐1666 千米。乌达力克镇属于所辖深度贫困乡镇,自然条件比较恶劣,资源贫乏。因此与北疆及内地交流交往不畅,导致教育文卫各项事业发展滞后。社会发育滞后,社会文明程度低。二是,“等,靠,要”思想严重,通过双手劳动改变现状的愿望不强烈,容易满足现状。三是,贫困群众普遍受教育程度低,劳动力素质低,国语水平差,影响了外部先进技术、先进文化接受能力,对劳动力转移增加了难度。四是,产业单一,主要表现在产业基础较差,发展速度慢,规模上不来,农民收入偏低,其关健是农业产业化还存在着许多问题。特别是农村第二、第三产业发展严重落后。
三、关于乡镇精准扶贫建议
(一)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增强扶贫工作力量
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是夯实组织基础的重大举措,也是推动基层各项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一是完善书记任期目标和年度工作目标管理责任制,推行村“两委”主要干部分别向上级政府和群众述职制度,述职评议结果作为其实绩评定的重要依据。二是加强村支部书记和村干部队伍的素质,选派县乡拟提拔干部在村连续工作三年。建立留得住,有干劲的村支部队伍。
(二)压实责任,改进帮扶方式
主要领导带头攻坚,成立作战小组,扶贫力量全力以赴,形成镇村两级凝心聚力、团结作战的强大合力。健全镇村上下贯通、到村到户的监管机制,解决困难,推动工作落实。四是压实镇村两级落地责任。坚持“五级书记”一起抓,尤其压实村第一书记责任,走村入户、访贫问苦,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强化职责担当。压实干部包户帮扶责任,加大对包户干部的培训,明确包户干部责任,确保“两个全覆盖”。定期走访联系贫困户、解决困难诉求、改善生活条件、提高发展能力。坚持帮扶成效与绩效挂钩,确保帮在点上、扶在根上。
(三)大力调整和培育产业发展
“贫困地区发展要靠内生动力,如果凭空救济出一个新村,简单改变村容村貌,内在活力不行,劳动力”。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效益为中心,把发展农业产业化作为调整和优化农业、农村经济结构的重大举措,作为农民增收和富民兴乡的重点工程来抓。一是通过“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发展特色农业,既可以解决集约化不足的问题,也可以解决销售渠道不稳定的问题,加快土地流转步伐,实现农民向产业工人的转变。二是在蔬菜种植、畜禽养殖发展初期,开展订单农业,培育困难群众种植养殖技术,培养种养殖信心和积极性,逐步强化市场竞争力和品牌意识。三是依托企业、专业大户、致富带头人等,选树一批示范户、打造特色田、精品园、推动示范村。加快特色种养殖业形成规模,增强抵御风险能力,提高收益。
(四)在就业上下功夫
“激发贫困群众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励和引导他们靠自己的努力改变命运,使脱贫具有可持续的内生动力”。作为少数民族地区,改进帮扶方式,引导贫困群众多劳多得,显的尤其重要。从动力的运作机制可以看出,内生动力与外生动力的耦合路径也会受到外生动力的影响。因此,在激发内生动力的同时也可以通过适当的外部激励来强化行动的产生。[1]一是设置就业奖补资金,鼓励困难群众稳定就业。二是设置创业引导资金,增加创业初期抗风险能力,增加创业成功率。三是加大公益性岗位和政府购买岗位的统筹,吸纳困难群众就业。抓好有劳动力人员就业工作,鼓励自主创业,做好政策支持和引导。积极组织协调统一到北疆和内地转移就业。重点抓好未脱贫户、监测户、边缘户、已脱贫户等四类户就业工作。
(五)在补齐短板上下功夫
严格按照贫困村退出、贫困户脱贫“两不愁、三保障”“五通七有”标准,逐村逐户再核实。加快实施自来水管网、电力设施改造升级,入户路硬化、户户通维修补齐等。
(六)在发挥乡村车间社会效益上下功夫
相关调查显示,贫困人口中单纯从事农业、林业或牧业生产的占了绝大多数,从事其他工作的较少,致富门路较非贫困人口单一。[2]以乌达力克镇为例,建档立卡的贫困户原来多数从事农业、林业,因此作为转移外出就业的补充,乡村车间就地就业也是一条致富的途径。该镇现有8 个乡村车间,已实现就业793 人,乡村车间在实现农民就近就业,在兼顾农民生活和就业中具有很大的意义。作为乡镇一级应该积极对接乡村车间入驻企业,争取订单、资金、政策等支持,充分发挥乡村车间的作用,提高社会效益。
(七)加大教育扶贫力度,提升内生动力
扶贫必扶智,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接受良好教育,是扶贫开发的重要任务,也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治愚"和"扶智",根本就是发展教育。相对于经济扶贫、政策扶贫、项目扶贫等,"教育扶贫"是导致贫穷落后的根源,牵住了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牛鼻子"。高质量的教育扶贫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和提升贫困群众造血能力的重要抓手,贫困家庭只要有一个孩子考上大学,毕业后就可能带动一个家庭脱贫。治贫先治愚,贫困地区和贫困家庭只要有了文化和知识,发展就有了希望。国家层面高度重视教育扶贫,并采取了一系列推动贫困地区教育发展的切实举措,作为乡村一级应该加强教育扶贫政策的宣传和保障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一是采取奖励和宣传活动,提高贫困地区农民对教育的重视程度,树立尊师重教的社会风尚。二是落实好教育扶贫对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各个层次的学生的资助政策,保障农村贫困学生无障碍入学就读。三是设置大学生奖励政策,提高大学生比例,为贫困地区提供人才支撑。四是农村未就业劳动力全员培训。对有劳动能力未就业贫困对象开展就业技能、实用技术、民族特色手工艺、技能教育长期培训,从而提升就业能力和就业素质,增强农村贫困人口的竞争力。
四、结束语
随着脱贫攻坚进入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期,解决贫困人口内生动力不足的难题迫在眉睫。本文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通过总结基层驻村干部实践经验,提出了一些脱贫攻坚工作的若干建议。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能让一人掉队的目标,激发贫困人口的内生动力,从根本上实现脱贫和可持续的发展献计献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