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常见问题及解决途径研究
2020-12-08
(天津商业大学招生与就业处,天津 300134)
一、大学生就业形式分类
大学生就业历来受到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它关系到国计民生,承载着千万家庭的期盼,也关系到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人才供给。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化发展到大众化,大学生就业不再是统一分配,而是根据学生个人就业意愿和社会用人需求进行双向选择。当前大学生就业途径较为多元化,基本可以分为企业就业、考研深造、自主创业、基层就业、入伍征兵等形式。大部分学生在大学期间对自身发展进行了规划,毕业时按照个人实际获得了下一步发展。但同时,也有部分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出现各种问题,甚至出现了不积极就业的情况。学生在本应就业的阶段因为就业观不正确、就业能力不足等问题延后就业、暂缓就业,使个人的职业发展受到影响,且这种影响可能是深远的。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高等教育也得到了长足的进步,很多大学生毕业后选择继续考研深造,这是当前大学生毕业发展的一个新的选择形式。随着我国创新型国家建设发展,高校越老越重视创新型人才培养,部分大学生毕业后选择自主创业,这也成为进入二十一世纪后大学生就业的一个新的形式,并且很多创业大学生还创造了就业岗位。还有很多大学生选择了基层就业等项目,这些都成为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式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当前大学生就业呈现的问题
(一)慢就业、不就业群体扩大
当前部分大学生在毕业时,因未能找到如意工作而选择暂缓就业,这个群体成为高校就业工作部门的重点工作对象。大学生毕业选择暂缓就业,受多方因素影响。一方面,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很多大学生家庭经济条件比较优越,不存在毕业必须就业供养自己的生存压力,且这部分家庭也存在支持学生寻找适合自己工作再就业的情况,这对学生积极就业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另一方面,学生个人就业能力和职业规划能力不高,直接影响学生的就业成功率,进而使学生出现不就业的现象。当前大学生在校期间接受系统的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普遍不足,很多学生专业知识尚可,但就业能力不足,且缺乏系统的职业发展规划,致使在就业时竞争力不足,不能如愿进入自己理想的单位,这部分学生收到求职挫折后,有一部分选择暂不就业。这些学生普遍因缺乏就业意识、就业能力而出现就业延迟的现象,从毕业到就业之间的空白期,对学生的职业发展会产生一定的消极影响。
(二)考研成功率低
目前,考研学生群体不断增大,考研升学成为学生广义就业形式之一,部分学生选择在国内继续深造,部分学生选择到海外升学学习。考研是一个系统的学习规划过程,需要学生尽早确立考研目标,科学制定考研复习计划,认真进行积累和复习,最终才能实现进一步深造的意愿。目前选择考研的学生中,有部分学生确实是以学业层次提升为目标选择考研,但也有部分学生存在跟风考研,甚至是逃避就业而考研。跟风考研和逃避就业考研的学生往往没有经过系统的规划和知识的累积,在大三结束时匆忙选择院校匆忙准备,并且因为主观意愿并不强烈,复习过程中遇到困难后会出现对自己的选择产生疑惑等情况,进一步降低复习效果。还有一部分学生在考研目标院校设定时,存在目标设定不合理的现象,很多学生将双一流等重点高校作为研究生院校目标,没有结合个人实际学业水平进行考虑,出现个人学习能力与目标院校相差较远的现象,降低了考研成功率。
(三)就业期待与个人综合能力不相符
学生大学毕业希望能够拥有一份薪资高、发展好的工作,这是学生对个人成长发展的正常意愿。许多学生在求职时会将发展空间、薪资待遇、企业所在城市发展情况、岗位工作压力等因素作为重要考量指标,而这些发展空间大、薪资待遇高的企业和岗位一般也对求职者的要求比较高,特别是求职者的专业知识储备、综合能力、实践能力等有全面的考量。这就会出现求职学生主观意愿与现实情况的落差。很多学生在求职期待值超过了个人的实际能力水平,难以得到理想岗位的回应。部分学生在几次求职受挫后还不能合理调整自己的就业预期,不能从自身找寻问题,而是更多的放大用人单位的问题,难以及时调整求职策略,使个人的求职之路漫长无望,这其中不乏部分学生因不能调整求职目标,多次求职失败后丧失求职信心,选择暂不就业,为自己的职业发展道路增加负向指标。
(四)就业信息获取途径不畅通
当前高校毕业生在毕业季求职时,主要依托学校就业部门发布的就业信息和举办的就业招聘会。同时,高校各院系也会组织面向本专业学生的小型招聘会或者专场宣讲会。高校一般会通过各种形式将招聘活动信息提前发布给毕业生,组织学生参加。毕业生在获知招聘信息后,特别是专场宣讲招聘信息后,会根据个人求职意愿去选择是否参加。一些社会知名度较高的企业往往会让毕业生趋之若鹜,学生参与意愿强烈。而学生对企业的认知往往存在不足,很多学生只是对中字头、国字头的企业或者广告中出现频率高的企业有认识,而对其他行业内优质企业并不了解和认识,特别是文科类学生,因为专业企业对口度不高,往往需要在各行业企业中的文职管理类岗位进行求职,对不同行业企业了解程度不够,容易主观错失很多优质企业求职机会。目前,国家开设许多基层就业项目和岗位,很多学生在学校就业部门宣讲时没有关注,后期出现错失报名机会的现象。
三、提升大学生就业成功率的解决途径
(一)加强学生思想教育和引导
大学生就业既是个人成长发展的实际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的人才需求。大学生就业既关系到个人和家庭的幸福,也关系到国家的发展。高校作为人才培养主体,不仅要培养学生具备专业知识能力,更要教育学生将个人成长与国家进步发展相结合,主动投身到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贡献个人的力量。要通过开展思想教育,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从国家需要角度看待个人成长利益,特别是要能够主动投身到国家重大工程建设、基层建设、边疆建设中,让青春在祖国需要的地方发光发热。
(二)开展有效的学业职业规划
大学生就业是学生个人成长的一个必然结果,为使这个结果能够更加理想,过程中要加强对学生的指导,其中学业职业规划是最重要的指导之一。学业职业规划要根据高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结合学生个人的兴趣、特长、性格、学业水平等进行整体的设计和推进。在大学低年级阶段要对学生进行学业引导,可以通过专业认知教育、学业生涯规划课程等帮助学生对专业学习有清晰的认识,能够在入学伊始对大学学业有系统的规划,更好的完成专业学习。在大学高年级阶段要在学业引导基础上开展职业规划引导,可以通过系统的职业规划课程、职业发展一对一咨询等形式帮助学生做好职业发展规划,提升学生就业意识和意愿,使学生能够主动就业、积极就业。
(三)帮助学生提升就业能力
就业能力是指个体获得和保持工作的能力,是学生实现成功就业的必备条件。就业能力既包括从事岗位工作的专业业务能力,也包括完成岗位工作过程中需要的各项综合能力,包括文字能力、电脑操作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等,这些能力都需要学生在就业前进行累积。高校在学生培养过程中,应该有以就业为导向的,对专业人才培养工作进行合理的设计,加入对学生这些能力的培养课程或课程中加入相应模块。同时,在二课程的就业指导活动中,也要加入相关的就业指导内容,通过设计一些活动,邀请企业人员与学生交流,让学生能够认识到自身就业能力的不足之处,有意识的对自己的就业能力进行培养和提升。
(四)开拓就业市场
高校作为人才培养单位,有责任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就业资源。高校就业指导部门应该统筹安排推进学生就业活动,特别是整合校内各方资源为学生搭建更好的就业平台。在这一过程中,要特别发挥专业教师的行业影响力,吸引行业企业到校招聘。同时,要充分发挥校友的力量,吸引校友企业到校开展招聘活动。同时,就业部门还应主动走出去,根据学校专业特点,指导各学院主动去到行业企业,向企业介绍专业人才培养特色,吸引优质企业投放招聘岗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