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体国家安全观视域下文化安全的三重阐述路径
2020-12-08王涛
王 涛
(西安外国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陕西西安 710128)
文化安全的目标导向
2014年4月15日召开的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习近平强调:“必须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以人民安全为宗旨,以政治安全为根本,以经济安全为基础,以军事、文化、社会安全为保障,以促进国际安全为依托,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会议首次提出总体国家安全观,并首次系统提出“11种安全”。这次会议显示出文化安全在总体国家安全观中的重要地位,文化安全被视为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的保障之一。
掌握在意识形态的领导权和话语权。文化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而意识形态是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所以文化安全也可看成是国家意识形态的安全。因此要维护文化安全,其根本在于牢牢掌握在意识形态的领导权和话语权。意识形态工作是我们党极端重要的工作,必须高度重视。体现在对社会活动的批判和建设上,建设体现在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维护与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批判是指对社会活动中错误观点的批判。因此,要维护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就要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中的指导地位,这既是意识形态建设的根本任务,也是维护文化安全的目标导向。习近平曾明确主张经济建设是党的中心工作,而意识形态是党的重要工作。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就是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要切实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和话语权。“党员、干部要坚定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信仰,脚踏实地为实现党在现阶段的基本纲领而不懈努力,扎扎实实做好每一项工作。”
形成统一的文化话语认同。习近平总书记在公开讲话和其著作中曾反复强调:“意识形态工作是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意识形态关乎旗帜、关乎道路、关乎国家政治安全”。而检验意识形态工作的质量,关键在于是否有形成统一的文化话语认同,也就是说要把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建设内容能否赢得广大人民群众的认同作为意识形态工作方向是否正确的标尺。进入新时代以来,主流意识的发展环境极其复杂,面对多元化的思想和多元化的人群,迫切需要建设人民普遍信仰认同、普遍理论认同、普遍价值认同和普遍情感认同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形成统一的文化话语认同。只有实现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高度认同,才能确保中华民族的同心同德,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
文化安全的工作方针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大力度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能够反映中国特色、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要努力抢占文化发展的制高点,这个使命不变,这个任务不变,这个决心不变。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思想体系中,一是要重视道德价值观的作用。如果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能坚持在社会主义发展的过程中树立正确的道德价值,只是盲目对西方道德文化进行迎合,那么国家和民族就会失去自己的精神独立性和文化独立性,文化安全自然无从谈起。二是要通过教育引导和制度保障,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创建的引领作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
增强文化软实力。文化软实力是一个国家文化产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为进一步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发展,习近平提出“我们一定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向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宏伟目标阔步前进。”同时在增强文化软实力的过程中,一定要处理好两对关系,即要正确处理和把握意识形态的特色属性和文化产业的精神属性、社会发展和经济效益的关系。
维护网络安全是文化安全的重点。在新的时代条件下,互联网已经成为舆论斗争的主战场。在这个战场上,我们能否顶得住、打得赢,直接关系到我国文化安全和政权安全。习近平多次讲,过不了互联网这一关,就过不了长期执政这一关。面对这些威胁我国网络安全、动摇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不法网络行为频发的现状,文化安全工作更为紧迫,从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十三五”规划、十九届五中全会、十四五规划到“互联网+”“大数据战略”,我国对于文化安全越来越重视,这也是时代发展的需要。要维护网络安全,一是要坚决维护网络空间主权,对于西方侵犯我国网络主权的行为给予严厉回击;二是要努力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习近平强调,“对世界形势发展变化,对世界上出现的新事物新情况,对各国出现的新思想新观点新知识,我们要加强宣传报道,以利于积极借鉴人类文明创造的有益成果。要精心做好对外宣传工作,创新对外宣传方式,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三是要建立多边、民主、透明新型全球互联网治理体系,通过积极有效的国际合作,共同构建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力量,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可以提升文化自信,增加民族认同感、凝聚力,维护我国文化安全。习近平多次在重要场合发表的讲话引经据典,充分展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与独特魅力。对民族精神、红船精神、西迁精神的继承,对传统美德(如仁、义、信等)的传承,可以树立中国良好的国际形象,这将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我国的影响力和公信力,从而增强我国在国际文化领域的话语权,维护我国的文化安全。
文化安全的价值意义
丰富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从哲学角度来看,总体国家安全观里对文化安全的阐述,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背景下,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实践基础上形成的,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关于文化安全新的成果。文化安全不仅包括马克思倡导的无产阶级先进文化安全,更广泛涉及到了政治文化安全、经济文化安全、生态文化安全等。习近平曾在不同场合强调过,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能够从内容和形式上揭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精神内涵、文化本质和科学表现方式,要从理论和现实结合的角度阐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客观规律与哲学逻辑。因此维护文化安全,在一定程度上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
实现文化强国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安全是繁荣社会主义文化,实现文化强国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指出,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指导,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础进行全面深化改革,建立符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安全思想,通过坚定信念、增强意识形态塑造的质量、拓展文化发展方式、推进文化改革的创造性思路来维护社会主义文化安全。文化建设的核心就是满足人的精神消费需求,而满足文化消费就必须关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这就需要有优秀和丰富的精神文化加以扶持。
现阶段中国面对来自国内、国外两个维度的文化安全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迫在眉睫,我们要维护文化安全,必须要朝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不断前进。
增强党的执政能力。新形势下,我们不仅面临着极其复杂的国际局势,而且面临着十分严峻的文化安全威胁,这既包括了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外部风险,也包括社会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内部隐患。回顾党的历次重要会议,在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切实维护国家文化安全”,显示出全党对文化安全问题关注的迫切性和文化安全问题研究的重要性。十八大后又提出国家总体安全观,将文化安全列为11个安全领域中的第五位,足见文化安全对国家安全的重要意义。十九大以来,国家面临着新时代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使命,围绕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论断、要求和任务。在总体国家安全观视野下研究文化安全,可以进一步增强党的执政能力,推动我国社会意识形态的积极塑造,可以增强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广泛共识,进一步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核心理念与社会舆论的主流意识形态的互通与理解。
文化建设的核心就是满足人的精神消费需求,而满足文化消费的品质又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的目标。正如习近平所讲,满足人民过生美好生活的新希翼必须以优秀和丰富的精神食粮为前提。这充分说了文化安全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的重要地位。
对于文化安全的重视是站在统筹两个大局的战略高度,基于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指导思想和原则,对国家安全基本内容的拓展,为开创新时代国家文化安全工作新局面指明了方向。习近平指出,要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方法来观察和解决日常生产、生活所遇的问题,提高自身辩证、科学的态度和思维能力。国际竞争上升到了国家安危的层面,因此研究中心逐步地由传统安全转移到非传统安全领域,而文化领域是非传统安全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成为国家综合国力的竞争领域。文化安全因时代的发展囊括的范围越来越大。习近平围绕着社会出现的新问题、新特点作出了系统的论述和深刻的总结,并提出了要与中国梦、当代中国价值观念紧密结合起来,在国际舞台上发出中国声音,讲好中国的故事。拓展了国家文化安全的理论领域,为维护意识形态安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安全、传统文化安全和网络文化安全提供了指导思想。但是文化安全的阐述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它将在历史的进程中不断丰富和发展,关于其背景和时代价值还有待学术研究与探讨的进一步加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