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荀子的“性恶论”思想及其现代意义

2020-12-08

时代人物 2020年33期
关键词:礼义教化荀子

李 悦

(武汉轻工大学 湖北武汉 430023)

古往今来,对于荀子的“性恶论”,人们往往以消极的角度去看待它,但就“性恶论”的本义来说,荀子并非是强调人的本性就是恶,而是说人要经过一定的教育才能使其行为符合礼的规范。由此看来,荀子的“性恶论”对于我们现代的生活和教育仍然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荀子“性恶论”的主要内容

关于“性”和“伪”。在荀子看来,天然生成的、无法经过后天改变的称之为“性”,可以通过教化学习而获得的就是“伪”。荀子《性恶》中说道:“凡性者,天之就也,不可学不可事。礼义者,圣人之所生者,所事而成者。不可学、不可事而在人者谓之性;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者谓之伪,是性伪之分也。”[1]也就是说,所谓“性”即本性,是人与生俱来的,不可以通过后天的学习获得的,而人身上可以通过学习或努力来改变的就叫做“伪”。

关于“性恶”。为什么人性本恶呢?荀子认为,“恶”就是自然状态下,未经教育改造而造成的混乱状态。由此可知,“性恶”就是人性未经过礼义的教化而对社会产生的不良影响。荀子在《性恶》中对“性恶”有直接论证,他认为,直木天生就是直的,所以它不需要后天的人为加工就可以生长的很直,但枸木天生不是直的,所以它需要人为的干涉。同样,由于人的天性不符合礼仪的要求,所以需要通过教化使人向善。由此而知,荀子认为社会的稳定和个人的发展都需要礼义的规范,若不用礼义来进行规范,任由个人的天性发展,就会造成社会的混乱。

化性为伪。荀子认为,人性本恶,人要向善就要经过礼义道德的教化,荀子认为,教化作用的体现需要“师法圣人”,那么人性恶的前提下圣人是如何产生的?在荀子看来,圣人有向善的意愿且在“伪”上超过众人,并且普通人通过学习来趋善避恶也可以达到“圣”的状态。除了圣人外,荀子还非常重视老师的言传身教,认为人之所以能改恶迁善是因为圣人、师长教化的结果。

“性恶论”思想辨析

“性恶论”的积极方面

肯定环境的熏陶。荀子强调,“可以为尧舜,可以为工匠,可以为农贾,在势注错习俗之所积耳。”[2]这也就表示荀子认为后天环境的熏陶十分重要。古往今来的圣人,如尧舜等,他们与普通人生来是一样的,但由于后天所受的环境熏陶不同,使人分化成了圣人与普通人。

强调教育的重要性。荀子也十分重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荀子认为:“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3]这就是说,教育是人成为圣人的途径,通过教育,普通人能发展自身,完善自我。与此同时,荀子也强调教育和环境只是改变人的外部原因,人要改变自生,成为圣人,还需要自身主动地接受教育,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提升自己。

“性恶论”的消极方面

禁锢思想。荀子认为要通过礼仪教化来使人趋善避恶,也就是说不符合礼仪规范的行为举止都需要改变。由此看来,荀子虽然强调了教育的重要性,但其目的是为统治阶级服务,其所强调不符合礼义即为悖乱,实际上是一种对人的思想的禁锢,通过礼义的学习来禁锢人的思想,从而维护统治阶级的统治,这在当代看来,无疑是落后的。

思想自我矛盾。荀子在认为普通人通过学习可以成为圣人的同时又否认小人的学习。他认为,“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箸而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端而言,蠕而动,一可以为准则……,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何足以美七尺之躯哉?……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 犊”[4]。在这里,荀子认为君子的学习才具有使自己不断进步的意义,小人的学习只是为了讨好别人,满足自己的蝇头小利,这也就是说,小人永远是小人,小人无法通过学习来获得进步,他们不可能成为圣人,这与其强调的通过礼义教化使人向善无疑是自相矛盾的。

“性恶论”对当代的启示意义

教育者要通过教育来使人向善。荀子认为如果不对人的本性加以教化,任由其自行发展,就会造成社会的混乱,这一思想强调了教育的重要性,对当代社会而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当今社会,教育水平已经大幅提升,但道德教育显然与当今经济发展水平不相适应,各种不文明现象频发,例如高铁占座,景区刻字等,甚至国外出现仅用中文书写的规章制度。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自古就十分强调美德的重要性,然而在当今社会,我们不仅没有继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反而在经济发展的洪流中遗失了美德。因此,在今后的教育中,我们不仅要注重知识的教育,更重要的,我们要重视良好品德的培养,要在教育中融入美德的培养机制,不仅要重视学生的智力发展,还要重视学生的品德发展。

国家要健全法制来对人们进行外部约束。荀子强调人要通过礼义的教化才能向善,也就是重视外部条件的约束作用,对于当今社会而言,就是要健全法制法规,用道德法律来约束人们。例如,当今社会未成年犯罪频发,但对于未成年犯罪的法律条款却并不完备,导致很多未成年并未意识到事件的严重性。未成年虽然需要社会的保护,但仍然需要承担相应的责任,我们在对未成年进行保护的同时,也需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在对未成年进行思想教育的同时,也要采取相应措施进行惩罚,对其进行制度上的约束,使其从思想上进行深刻反省,避免其一错再错或则其他不法分子利用法律的漏洞来引诱未成年人进行不法犯罪活动,危害社会的稳定。

被教育者要自觉主动学习来完善自身。荀子虽然强调礼义对人的教化作用,但同时他也认为人要通过后天的自觉学习,要自觉主动的去运用这些要素来获取相应的知识。对于现代的教师而言,要改变过去“灌输”式的教育方法,通过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来促使学生融入课堂,主动的学习相关知识;对于现代的学生而言,我们要孜孜不倦的追求知识,不能停止对知识的学习,要自觉地不断学习新的知识,这样才能使自身不断进步。

明确学习的目的。正如荀子所强调的,圣人学习是为了提升自己、完善自己,而小人学习,是为了讨好别人,获得蝇头小利。在2018年的统计中,中国人的年阅读量是人均5.67本,而美国的人均阅读量是9本,日本的则是40本,看到这一数据,我们不禁要思考一个问题,中国人为什么不喜欢读书?我认为,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学习的目的。在现代的教育中,学习的目的已越来越世俗化,大多数人学习是为了考上好大学,找到好工作,因此,在脱离学校的学习后,大多数人并不会选择坚持学习。作为现代的大学生,我们在追求好大学好工作的同时,也应该转变我们的学习观念,活到老,学到老,在有限的时间中拓宽生命的宽度。

通过对前文的分析,荀子所言的“性恶”之“恶”并不是指善恶中的恶,而是指不符合社会秩序的人的行为。在此基础上,荀子认为礼义是后天人为努力的结果,生来并不具备。

综合荀子的这种“性恶”的主张,可知在荀子的思想体系里,从消极意义上来说,“性恶”就是强调礼义的教化作用,维护封建阶级的统治;从积极意义上来说,其强调的通过教育和制度来约束人们的行为,以及人要自觉主动的进行学习才能不断完善自身,这些对于现代社会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无论从消极意义上看,还是从积极意义上看,“性恶”这一概念在荀子思想体系中都有独特的意义,因此对于荀子的“性恶”论,我们要全面客观的看待,积极地利用其可借鉴的部分来改进我们的教育和学习。

猜你喜欢

礼义教化荀子
乘教化之风,行自主之路
儒家“礼乐教化”与新时代设计人才培养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
秋夜
论荀子教学过程的四个阶段
麟溪水长流
《论语》中的诚敬之道
和谐
关于伦理道德的再思考
知识小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