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规律”视阈下习近平文明观论析
2020-12-08卢敏
卢 敏
(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江苏南京 210023)
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国内外多个场合中阐述关于文明的重要理念,丰富了“文明”的内容,拓展了“文明”的视野,“使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为发展马克思主义作出了原创性贡献。”
习近平文明观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
规律能够反映某事物发展过程中具有相对稳定的本质及内在联系,习近平文明观有其必然性、稳定性的内在规律,该思想从党对我国文明建设的科学领导、科学立场中探索和深化共产党执政规律。
以党的领导筑牢根本原则。习近平文明观从建国以来社会主义文明建设经验中得来,在新时代对社会主义文明的发展进行顶层设计,重视“五大文明”建设在我国的系统性和协调性推进。就物质文明层面,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变,生产力有了显著提高,摘掉了“落后的生产”的标签,不再一味追求经济高速增长的需求,而是要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多层次多样化的需求,提出新发展理念,为推动中华文明发展提供所需的硬实力基础;就政治文明层面,政治文明在制度之治中发展,我国不仅建成中国政治文明的基本制度框架,即一个根本政治制度和三个基本政治制度,而且始终强调要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党的建设总布局中的统领地位,以营造文明的党内政治生活;就精神文明层面,为防止主流意识形态被侵蚀,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两个巩固”的根本任务,从而抵御异质文化的侵袭,捍卫和维护党的执政地位,从而聚全国人民之力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以彰显其生命力和创造力;就社会文明层面,重视体制创新,由单一管理模式转向党委领导、多方良性互动的新模式,以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文明治理格局;就生态文明层面,自然生态恶化会影响人类文明走向衰亡趋势,自然生态良善有利于人类文明走向兴盛新高潮。党的十九大报告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作出新的规划,新增“美丽”二字,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1]169是题中应有之义。“五大文明”是相互贯通、相互协调的有机整体,必须统一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只有这样,才能顺利推进伟大事业向前发展,实现伟大梦想。
以人民为中心坚守基本立场。人既为文明主体,创造了全部的文明因素;又是文明发展的条件,参与了文明建设的全过程。人民群众既是文明成果的创造者,亦是文明成果的享受者。习近平文明观要求人民群众共建共享文明成果,创造幸福生活。文明建设作为理性的社会活动,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工程。当前,我国在努力跑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后一公里”的同时,在教育、科技、就业等方方面面取得比当初预期还要好的成效。譬如我国“九年义务教育全面普及,高等教育正在由大众化阶段进入普及化阶段,毛入学率2018年已达48.1%。”加强教育工作,有利于提高全民族文明素养,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塑造良好的教育是满足人民越来越向往的美好生活需求的重要内容,也是提高人民的文明获得感的必经之路。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之路,已成为时代之趋,“老有所养,幼有所教,贫有所依,难有所助,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人人出彩,人人幸福的神州画卷正徐徐展开。
习近平文明观深化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
科学的理论永从事物运动中来,也永是事物运动向前发展的旗帜。社会主义文明建设作为社会主义建设必不可少的环节,同样离不开社会主义文明理论的科学指导。习近平总书记从新高度加强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科学回答新时代中国应该建设“什么样的文明”的问题。
以文化强国铸就目标旨归。文化是文明的内核,文化生产力是文明发展的动力。2013年12月,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事关文化强国建设目标的实现,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我国各项文化事业不断繁荣,公共文化服务不断完善,全国各级各类文化、文物系统博物馆、美术馆、教育基地等开始向公众公益性开放,有利于丰富群众文化活动、提升文明素养、营造文明的社会环境。广播影视作品利用“互联网+”的优势充分推广,深受民众喜爱,节目形态、样式日益丰富,新媒体平台和创新性节目较好地满足了受众对文化事业多样化的需求。此外,文化产业经济总量明显增加,截止“2018年,我国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41171亿元,比2004年增长11倍;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由2004年的2.13%提高到2018年的4.48%,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性产业。”
以文化自信汇聚深层力量。我国自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在社会主义文明建设或大或小的方面发生的历史性巨变,既没有简单延续我国古代文明的母版,也未一味应用马克思主义文明理论体系的模板,更没有直接套用苏俄建成的社会主义经验,而是在对自身文化价值充分认同的基础上积极践行传承之力,以保持中华文明旺盛的生命力和独特魅力。就如习近平指出,“当今世界,要说哪个政党、哪个国家、哪个民族能够自信的话,那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1]34这种自信在历史长河中已经得以证明,“精忠报国”“先忧后乐”的爱国情怀,“自强不息”“百尺杆头”的进取精神等民族精神的文化根脉经久不息,是中华民族一直珍重的文化力量。相较之下,资本主义文明“是在‘恶性循环’中运动,是在它不断地重新制造出来而又无法克服的矛盾中运动”。文明在资本主义社会每一阶段的发展中,都浸透着血与火的洗涤,都吹嘘着自由、人道等各种实质上与工人阶级对立的文明口号。保持文化自信,“是自觉维护中华文明价值、推动中华文明发展的迫切需要,是实现中华文明伟大复兴的迫切需要。”我们应以正确态度对待内涵丰富的中华文明,既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又要摒弃保守主义或复古主义,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下大力气找准传承和发展中华文明的脉搏,迸发奋勇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在百花争艳的世界文明之林中绽放光彩,“让中华文明同各国人民创造的多彩文明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精神指引。”
习近平文明观深化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
马克思恩格斯以科学的思维逻辑深刻揭示文明发展的普遍规律,把文明思想建立在实践观基础上,以唯物史观为理论基石,辩证历史地审视文明问题,为新时代如何继续推进人类文明发展进程提供科学指引。习近平文明观传承马克思恩格斯“世界历史”的价值理念,立足中国新经验,着眼于世界发展趋势,从人类文明交往方式、发展愿景阐明树立社会主义文明自信的意义。
倡导交流互鉴的文明交往方式以贡献中国智慧。交流互鉴是人类文明多样性的表现形式。文明交流互鉴是连接不同文明的桥梁和纽带,有利于推动多样文明共同发展,和谐共处,有利于增进各国人民的团结合作与友谊往来,有利于推进人类社会向前发展和进步、维护世界和平。我们应该从不同文明中寻求智慧、汲取营养,为人民提供精神支撑和心灵慰藉,携手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各种挑战。”“一带一路”倡议就是交流互鉴这一文明交往方式的最好证明,中国目前已同30多个包括发达国家在内的沿线国家签署共建合作协议,同20多个国家开展国际产能合作,同88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签署103份相关倡议合作指导性合作文件,并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2014年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2018年上合青岛峰会等重要国际性会议上系统阐释“一带一路”中国主张,致力于以切实的行动消除新崛起大国必将挑战现有强国的国际关系霸权兴衰的定性思维,尊重各国独特的发展模式,本着求同存异的基础上谋取共同发展的利益,以“文明型国家”的崛起为国际社会贡献中国智慧,实现互惠互利,避免陷入修昔底德陷阱。交流互鉴的文明交往方式有利于打破文化壁垒,汲取他国文明的积极养分,取长补短,既可以让本国文明呈现生机勃勃的景象,又能为他国文明的有力发展贡献力量。
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新理念以提供中国方案。“让和平的薪火代代相传,让发展的动力源源不断,让文明的光芒熠熠生辉,是各国人民的期待,也是我们这一代政治家应有的担当。中国方案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共赢共享。”[11]539这一新理念破除了西方“文明冲突论”的禁锢,勾画了人类文明发展的美好中国愿景。其一,新理念的提出有利于解决当前的阶段性难题。此次疫情面前,没有哪个人,更没有哪个国家是一座孤岛,人类社会正以前所未有的紧密方式联系在一起,不断固化制度形式,总结抗疫中的实践经验和模式,以推动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这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病毒传播速度之快、影响范围之广、防控难度之大,使国际社会普遍认识到,这是一次任何国家都无法置身事外的全球“大考”,人类命运共同体新理念不仅是一个价值指向,更是一种现实选择、迫切呼唤。其二,新理念的践行有利于达成处理人类发展纷扰的共存性意识。21世纪是充满竞争与机遇的世纪,各个国家都处于机遇意识与危机意识并存在的状态,深刻明白紧紧抓住将会大有所为,既要积极融入参与全球治理,又要把握话语主动权,推进协调合作,实现共同发展。其三,新理念有利于培养出人类发展困境的共赢性方案。共赢发展是顺应世界发展的趋势的必然要求,也是世界各国的共同之需,关乎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应对全球变暖是全世界共同的责任,人类命运共同体新理念对于全球治理善治提供中国指引。
习近平文明观以人民为中心坚守基本立场,针对我国文明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难题而提出全新文明发展理念,反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对时代潮流的准确判断和对我国国情的深刻把握。该理念不仅表明中华文明内在的包容性特征,也饱含着高度的文化自信,倡导在多彩的文明世界里不断相互交流,共同学习进步,使世界文明迎来共存、平等、和谐的未来。总而言之,习近平文明观既坚持马克思主义文明观的思想精髓,又带来许多新鲜血液,是对文明发展规律的认识的新高度,为世界文明图景的勾画作出中国原创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