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青年群体“丧文化”现象的解读与消解

2020-12-08郑玉洁

时代人物 2020年33期
关键词:心态群体年轻人

郑玉洁

(成都市武警警官学院 四川成都 610000)

“丧文化”现象的文化表征

“丧文化”是近几年在网络上兴起的热点词汇,具体表现为带有颓废、绝望、悲观等情绪和色彩的语言、文字或表情等等。其中,丧系表情包是丧文化迅速传播和风靡的重要标志,葛优躺、悲伤蛙、废柴等丧气满满的表情包在网络世界满天飞,这些符号无一例外都是在传递一种颓废自嘲式的信息。每个网络热词都有它的来源,能在一定程度上反应现实生活。“人间不值得”“佛系青年”“隐形贫困人口”“没有理想的人不伤心”等网络词汇虽有戏谑成分,但也有一定的现实依据,这些词汇经过网络的发酵和传播演变为一种现象、一种文化,与肥宅、腐文化、二次元等其他类型的非主流文化一起形成了当代青年亚文化。

青年亚文化是青年群体情绪表达的重要载体。丧文化的产生和流行如同其他青年亚文化一样,反映了特定时期和特定阶段青年的特定利益诉求,隐藏着青年群体真实的社会现状。这股在90、00后中间掀起的丧文化浪潮通过网络迅速进入到青年的日常生活中,丧文化带来的不仅仅是青年心态上的改变,这种改变也将影响青年群体的成长与发展。

丧文化现象产生的成因分析:

丧文化产生的社会因素分析

任何一种文化的出现都不是随机偶然的,而是多种因素合力作用的结果。“丧文化”的出现及兴起也必然存在孕育它的现实土壤。青年人的问题不仅是青年人本身的问题,而是某种社会问题在青年群体中的集中体现。丧文化在青年群体中的流行有其深刻的社会因素。

一方面,受全球化和市场一体化影响,我国经济发展速度进一步加快,但中国依然面临很多严峻的问题,社会阶层流通不畅、分配机制不甚合理等已成为阻碍个人发展的重大阻碍。随着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使学历教育愈发普及,高等教育走向普及化和草根化,大学毕业的年轻人在人才市场上已不具备明显的优势,加之地域差距所导致的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均、阶层固化趋势等现实问题,过去被视作改变命运的学习成绩已经不再直接决定未来的发展高度,学历、文凭也不再是高收入和社会地位的敲门砖。而受过高等教育的青年对自己定位不清、目标不明,有时会好高骛远,高不成低不就,反而愈加生活拮据、入不敷出,面对大学毕业后仍无法在社会立足而引发的物质恐慌和价值观的迷失更直接导致了部分青年在心态上被击垮,甚至出现极端思想和行为。

另一方面,互联网技术和新媒体工具的快速发展,使得信息流通和社会交往有了更智能快捷的渠道。相较之前有边界的线下沟通交流,网络为青年交流提供了广阔无边界的线上模式,距离、国籍、文化背景都不再是问题,网络将心态相同、兴趣爱好相同、能产生共情的年轻人聚在一起,同样也将具有颓丧心态的网友聚集在一起,这些网民通过网络完成了“丧文化”从产生到传播的整个生态链,于是一小撮人的“丧”狂欢演变为大规模的“丧”现象,丧文化便席卷开来。

“丧文化”产生的社会心态分析:

社会心态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某一社会群体所呈现出的群体性心态是整个社会心态的部分反映,在青年群体中传播丧文化的背后必然有深刻的心理成因。

防御性悲观:青少年群体是网络时代的原住民,也是使用网络人数最多的第一大群体,然而这一阶段的年轻人洽洽处于成年早期阶段,具有高度的自我关注和自我意识,并且容易受外界刺激而发生剧烈的情绪波动,如反叛、焦虑、自我膨胀或自我否定等一些极端的心理状态。对年轻人而言,在生活中遭遇一些压力与挫折在所难免,但少不经事的年轻人很难自我调节,当理想与现实之间存在较大差距时,心理上也会产生巨大落差,作为一种自我调节机制,他们往往采取“自嘲自贬”的态度来自我防御和保护,实质是一种精神胜利法。

集体焦虑感:在社会转型期,年轻人面临各种压力,传统思想和社会观念上对于年轻人“三十而立”的要求,逼着年轻人必须在毕业后的短短几年时间内完成立业成家的大事,稍有拖延,“剩男剩女”“待业青年”“垮掉的一代”等帽子就会压得年轻人喘不过气来。来自现实的买房买车、婚恋交友、职业升迁等各方面压力所引发的物质焦虑和精神焦虑,以及来自父母、亲人、社会的期盼引发的关注焦虑和舆论焦虑,都在无形中影响着青年群体的心态,当所有压力和焦虑汇聚在一起形成超负荷的重压时,反而会让年轻人失去改变现状的动力,从而产生一种得过且过的颓丧心态。集体性的社会问题引发了集体性的焦虑感,而集体焦虑感又引发了群体性丧文化,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

习得性无助:习得性无助是人们对现实无可奈何而反映出来的消极行为和心理状态。人才的快速流动和繁忙的生活节奏对年轻人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竞争越大、遭受失败的可能性就越大,在经历了坎坷挫折后,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从起初的茫然困惑到失望无助,再到彻底丧失信心,从而生成听任摆布的心理和行为,这便是习得性无助的表现形式。部分年轻人只能说服自己抱着不争不抢不势力,缘分到了,自然会成功的想法,不努力不强求,做个一切随缘的“佛系青年”,坦然接受社会的暴风雨。而在这表面不在乎的背后,实则是年轻人面对挫折选择逃避退让的一种方式。

消解丧文化,培育青年良好社会心态的路径

社会心态状况是衡量国家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指标,而青年群体的社会心态是对社会现实生活最敏感部分的直接反映,因此必须重视对青年社会心态的正面疏通和引导,培育积极向上的主流社会心态。《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指出,“在青年思想道德发展措施上,要在青年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强化网上思想引领。增强网络正能量,消解网络负能量”。

思想引领,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青年主流社会心态。青年思想引领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程,要始终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引导青年,始终坚持以理想信念教育和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教育引导青年。当然,思想引领不能一蹴而就,更不可能一劳永逸,关键在于方式方法,思想引领要立足青年人的发展阶段和身心特点,讲究科学的方式方法。要立足国情世情,将价值引领放在新时代的大背景下。处于这一时代的青年人不愿接受空洞无味的纯理论说教,他们更倾向于立体、动态、可感知、有温度的方式方法。因此,在思想政治引领中要充分研究借鉴网络文化的传播特性、融入时下流行时尚的元素,增加价值引领的亲和力和感染力。以网络燃文化为例,《八佰》《战狼2》《红海行动》《厉害了我的国》等以传播红色文化为主的电影都是传播主流价值观的代表,其内在蕴含的燃文化激起了广大青年的爱国热情,带动了青年群体的情感认同。实际上,相比专门的教育而言,青年人更能接受将思政元素自然而然嵌入到生产生活、线上线下以及影视作品当中,点点滴滴、细水长流的引领方式都将促使主流价值观在青年群体中潜移默化的渗透,进而推动消极的亚文化向积极的主流文化回归。

问题关怀,以满足青年群体的现实诉求提升青年获得感。要想从根本上消除社会负面心态,必须首先解决与之相对应的客观社会问题。社会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由社会利益分配机制不完善造成的,从一定程度上来看,这也是导致青年群体缺乏安全感和集体焦虑感产生的客观因素,从本质上来看,对青年现实生活的落地解决,才是应对“丧文化”现象治标治本的关键所在。颓丧背后青年所关注的现状和发展问题如果得不到提升,消极的思想和心态就难以得到消解和清除。青年生存和发展的现实诉求集中表现在就业创业、婚恋交友、落户购房、心理疏导、问题帮扶等领域,只有下大力气为青年成长成才提供支持帮扶和政策倾斜,扫除影响就业公平和教育公平的障碍,优化创新创业的环境,给青年营造一个公平、自由、宽松的成长成才环境。才能帮助青年主动实现自我认同,才能从根本上消除“丧文化”存在的社会土壤,提升青年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创新文化产品,延伸青年社会心态培育的网络空间。互联网思维与传统教育的深度融合是当下经久不衰的研究话题,强化思想引领,就要趁着“互联网”的东风,培育一批优秀的网络文化产品,唱响主旋律、弘扬正能量,以打造一系列的互联网品牌产品引领时代潮流、凝聚广大青年。如H5、VLOG等这样创新的文化产品,既充分考虑了当下青年的特点,又满足了当下青年碎片化的阅读习惯,以时尚亮眼、图文并茂的元素吸引青年眼球,好看有趣又利于消化和吸收,打破了时间、空间的限制,为青年思想引领提供了覆盖更广、效果更好的载体和平台,以满屏的正能量消解抵制负能量的侵蚀。

青年群体所呈现出的社会心态是时代发展的晴雨表,影响制约着社会的高质量发展,而社会的发展变迁又反过来作用在青年的社会心态上。在互联网时代和价值观多元化发展的今天,面对亚文化的冲击和挤压,部分青年选择用“丧文化”掩盖自身的压力与无助,并将其作为身份认同的标签。“丧文化”过度泛化的背后折射出的是青年的生存发展问题和社会心态问题。要消解“丧文化”带来的不利影响,引导青年的思想观念和社会心态呈正向态势,就要创新思想引领,推出文化产品、满足现实诉求,积极培育向上向善的青年主流社会心态与正确的价值观。

猜你喜欢

心态群体年轻人
人这一生,都在为心态买单
为什么年轻人一团建就想离职?
哪些群体容易“返贫”——受灾户、遇困户、边缘户
当代年轻人有多惜命
有轻松的心态 才能克服困难
只要心态好,我就是班里最靓的仔
做谦逊的人
“群体失语”需要警惕——“为官不言”也是腐败
年轻人如何理财
年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