辅导员在校园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中的实践研究
2020-12-08郭亚林
郭亚林
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南京 210031
习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将“文化自信”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联起来,可见,文化繁荣对于中国民族的深远意义。高校校园文化在社会主义文化中发挥着传播、创新等作用,不断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将校园文化予以思想政治教育意义,对于推进社会主义文化的进步、提升大学生的思想素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随着全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大会的召开,各高校纷纷开始探索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度融合,“课程思政”、“青马工程”等无不彰显着各高校在文化育人、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等方面的尝试,校园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势在必行。校园文化承载着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指引着校园文化建设的方向。从辅导员的工作职责看,辅导员承担着提高学生思想水平和文化素养的双重使命,因此在工作过程中,辅导员有责任、有义务、有平台做好高校校园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
一、辅导员在校园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中的作用
(一)定向作用
习总书记提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向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辅导员是与学生接触最为密切的群体,指导学生干部开展形式各样、有内容、有深度的校园文化活动,针对身边发生的问题做好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与有着思想困惑的学生进行谈心谈话等等,这些日常的教育活动,一方面,充分实现着校园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另一方面,也影响着大学生对校园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因此,辅导员在实现两者融合的过程中,发挥着“打地基”的作用,必须拥有正确的立场和方向,即应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方向,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大学生头脑。
(二)引领作用
习总书记提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工作要求,即要求高校多支队伍形成合力,在学生学习的全过程中发挥育人作用,这种工作导向,给辅导员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启示。辅导员作为开展校园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的规划者、组织者、实施者、参与者,应充分发挥引领作用。一方面,辅导员应加强自身的理论武装和德行示范,做学生成长成才的引路人,另一方面,辅导员在设计校园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活动、宣传等展现内容时,应充分考虑先进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让先进人物、先进事迹从学生中来,又回归到学生中去,用身边人讲身边事、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通过学生中发生的先进典型、先进案例,培养大学生的爱国精神、职业精神等,营造出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良好氛围。
(三)整合作用
在高校校园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方面,辅导员应充分发挥整合作用,具体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从辅导员的工作功能来看,辅导员的工作发挥着教育功能、管理功能和服务功能,三者有机统一,形成了辅导员的日常工作,辅导员承担着思想引领、学生党建、班团组织建设、学风建设、就业指导、心理健康教育、资助育人等多项工作,而辅导员工作的核心却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因此在开展教育教学工作时,辅导员应围绕思想政治教育这个工作中心,依托校园文化资源,将诸多工作进行整合,使之相互关联、相互促进,最终形成合力,共同促进学生的成长成才。另一方面,高校校园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需要高校多个部门发挥合力,党委领导、校宣传部、团委、学工处、各级团总支均有责任推动二者的融合,而辅导员在其中起着连接各职能部门、学校与二级学院、学院与学生的桥梁作用,应利用自身角色,充分发挥整合作用,促进高校校园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的内容、活动、精神等入脑入心,真正在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提升方面发挥作用。
(四)创新作用
共青团中央早在2004年《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见》中便明确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而随着习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全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大会上对中国高等学校办学理念、人才培养的进一步要求,“青马工程”、“青年学习社”、“青年大学习”、“课程思政”等思想引领工作进一步推进和深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对校园文化建设产生着影响,青年学生学马、知马、姓马更信马的氛围日益浓厚,这些无不得益于校园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与此同时,教育对象学生群体的个性特征发生变化,问题意识更加突出,网络成为大学生的思想主阵地,学生更喜欢直面入党动机、信仰等问题,这样的转变,给辅导员工作赋予了新的内涵和新的挑战。问题是创新的源泉,这些都要求辅导员在开展工作时必须改进工作方法,以创新的手段开展工作,校园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度融合,需要辅导员去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直面融合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二、辅导员在校园文化与思政教育融合中实践
校园文化是学校特有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以文化活动为载体,塑造人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大学生长期置于大学校园,深受大学校园文化的熏陶和感染,影响着大学生的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辅导员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一支队伍,虽不能从顶层设计上、政策导向上去促进二者的融合,但却可以以主题教育活动、志愿服务活动等为工作载体,抓住入学教育、毕业季教育,在校园文化节、科技文化节等活动中,充分挖掘校园的显性文化和隐性文化,做好与思想政治教育的互融互通。
(一)利用校园文化,营造思政“第二课堂”
习总书记指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是新形势下提高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的关键。辅导员要想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针对性,则需积极了解受教育学生群体的特点,改变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说教的灌输方式,积极探索“第二课堂”,运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如立足所服务的行业,将企业精神融入校园文化精神,通过开展“优秀校友进校园”、“优秀校友事迹”励志教育讲座等,利用校园文化精神,营造思政“第二课堂”;如抓住重要的时间节点,结合校园文化环境,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教育活动,引领学生的思想风尚,以南京铁道职业技术为例,在五四期间,辅导员结合校园文化、行业文化积淀,开展“詹天佑团支部”建设和评估工作,弘扬自强不息、投身铁路事业的爱国主义精神。
(二)依托校园活动,实现二者的融合
在辅导员的日常工作过程中,学生活动是各项工作有效开展的工作载体,新生入学教育系列活动、学生诚信教育活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就业指导服务活动等等,辅导员各项工作的开展均离不开学生活动这个工作载体,通过学生活动,拓宽了学生的知识结构,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新能力,也向学生传递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辅导员在促进校园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方面,离不开依靠校园活动来实现。如通过开展系列教育活动,在校园文化中推行诚实守信的道德素养;通过邀请校友进校园开展“梦想公开课”、“校友报告会”等活动,通过组织开展“学生技能竞赛月活动”、指导学生社团活动,在校园文化中推行“工匠精神”。辅导员通过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学生活动,将校园文化精神和思政教育的内容渗透到学生活动中,使思政教育更贴近学生,更融入学生。
(三)注重校园网络文化与思政教育的融合
随着00后学生群体成为高校校园的主力军,校园网络文化正日益突出,校园网络文化通过公众号、APP等载体,以图文、视频等形式与思政教育实现着深度融合,辅导员通过撰写博文,引用学生身边发生的案例、优秀校友事迹、行业重大事件等,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辅导员通过将学生日常生活中发生的点滴事件制作成相关视频,让思想政治教育通过视频的方式传递给学生,充分实现着二者的融合,实践证明,新媒体技术应用到二者的融合上,效果显著,易于被学生接受,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碎片化”的目的。
(四)突出实践在融合中的作用
校园文化与思政教育互融互通,其最终目的还是希望通过显性、隐性教育的熏陶,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道德素质、理想信念等,然而任何思想上的引领,一定要落实到学生的实践行动中,最终才能内化为学生的价值观念,因此,辅导员在促进二者的融合时,应突出实践在融合中的作用,加强对学生的实践活动的指导、引领,构建“实践育人体系”,努力创建“实践育人基地”。辅导员应注重学生志愿活动的高质量开展,积极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服务周边社区、企业、中小学等,促进高校、企业、社区等领域实践育人资源共建共享,鼓励学生以项目化、职业化的形式,推进志愿服务工作,通过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明白时代精神、行业精神、学校精神等。
(五)引导学生在融合中发挥主人翁作用
在进行融合的过程中,学生群体在融合的过程中担任着组织者、参与者等多种角色,辅导员应积极引导学生发挥主人翁作用。一方面,辅导员在促进二者的融合时,应“以生为本”,围绕开展活动、开展教育是为学生而开展,学生是活动评价、活动参与的主人这一工作出发点来展开,使得学生成为校园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主体和受益者;另一方面,辅导员应充分发挥学生群体先进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如做好“大学生年度人物推选展示活动”、“青春故事报告会”、“青年马克思主义小讲堂”等活动,让学生自主、主动开展喜闻乐见的活动,从而让学生自发地创造一些二者的融合活动,真正实现教育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