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必要性及原则
2020-12-08王丰崔丹
王 丰 崔 丹
(沈阳广播电视大学 辽宁沈阳 110000)
心理健康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必要性我国教育方针政策的落实
我国政府和相关机构在指导高等教育发展的政策中,对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教授内容与规范等多方面均有关于提高心理健康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功能的规定。
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纲要(试行)》中指出“要在思想道德修养课程中,科学合理的安排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各高等学校应创造条件,为大学生开设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或专题讲座、报告等。”“班主任、政治辅导员不仅要在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起到作用,也要在平时的生活学习中,增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使心理健康发挥积极作用。”这些指示明确将心理健康素质修养与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知识涵养和身体健康素质并列为大学生素质发展的四大方面。2017年《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中强调“要构建思想政治教育‘十大’育人体系,促进师生的心理健康素质和思想道德修养、科学文化素养和身体素质协调发展,明确要建立心理育人质量提升体系,坚持‘育心-育德’二者紧密结合。”新时代环境下,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有着积极且重要的意义。
实现新时代大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需求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中阐述了人的全面发展必将是全体社会成员的自由、全面发展。所以,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大学生全面自由的发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坚持和奉行人的全面发展思想,要以促进大学生自由、全面的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尤其是在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设置中,要坚决避免教育初衷和本质的偏离,在教育过程中,要有助于大学生健康思想政治意识的树立,有助于高校大学生道德修养的强化,有助于科学文化知识素养的稳步提升,有助于新时代大学生的自由全面发展。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门伴随着人类发展始终的着力于构建良好心理品质和健康人格的心理学学科,二者知识内容多有交叉且具有一致性,在发展过程中呈现着相互支撑、互相促进的良好态势。改善之前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单调、枯燥问题,将其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才可以取得更为深入的良好效果,大学生才能得到全面的发展。
心理健康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实现的原则
以人为本
坚持以人为本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坚持的首要原则。其中需要坚持教育工作者和受教育者为本,坚持教育工作者为本就是重视从事心理健康相关工作人员的主体作用,发挥其对受教育者的引导作用,引导受教育者的思想朝着健康方向发展,帮助提高受教育者的心理素质,并为其塑造健康人格提供保障。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大学生作为受教育者既是主体又是客体,在教育工作者的引导下,大学生对自我定位进行探索,对自我认知重新定位,且不断发现和挖掘提升和完善自我的途径,充分的调动了受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发挥了受教育者的主体性作用。在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中要重视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二者的主体作用结合和转换,将教育要求的内容内化于行,将主动教育和自我教育良性转换,做到真正的以人为本。
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借鉴心理健康教育的“以人为本”原则,增强思想政治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主体作用,提升大学生的主体性作用,要改变思想中存在的“大学生是被改造的对象”的错误观念,要主动认清大学生是教育的本质,实现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平等对待和发展,充分调动受教育者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全面发展和重点关注相结合
充分发挥心理健康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要遵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和重点关注原则,不仅要重视学生在思想政治、科学知识、道德修养方面的培育,同时也要关注个别学生出现的或者可能出现的信仰缺失、道德失范的思想政治教育问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设置不单是为了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也是为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引导其健康成长,维护其心理健康、预防其心理疾病的重要教育内容。随着我国社会的高速发展以及互联网的广泛普及,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层出不穷,其心理健康问题不仅关系着人生的发展方向也关乎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人才力量储备,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中不但要注重全体大学生的心理发展趋势,更要注重部分存在心理疾病和障碍的学生,坚持全面发展和重点关注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