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山壮族传统舞蹈探析

2020-12-08白云武文山学院

艺术家 2020年4期
关键词:文山流传壮族

□白云武 文山学院

一、文山壮族代表性传统舞蹈的分类

(一)文山壮族纸马舞

纸马舞在文山流传的区域比较广,是壮族祭祀性的丧葬舞蹈,2006 年入选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舞蹈名录,舞者大多数为中老年妇女,纸马舞的主要动作是跳、转、踢、抖,通过模仿马的动态来逗趣活跃表演气氛。

(二)文山壮族手巾舞

手巾舞流传较广,但广南县的种类要相对完整。手巾舞分为两类:第一类,壮语称为“陇阿拉”,属于自娱性的集体舞蹈;第二类,壮语称为“陇阿日”,属于祭祀性男士集体舞蹈,2013年入选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舞蹈名录。“陇阿拉”表演时,表演者双手各拿一块手巾,队形排列为横排或者直排,步伐动作以向前往后的小踢步为主,手随动作的幅度不断变化,多以模仿栽秧、撒秧、拔秧、割谷等劳作场景为主,舞姿优美,大方得体。“陇阿日”具有强烈的祭祀性风格特点,是在丧葬仪式上跳的舞蹈,表演时舞者需要双手各拿一块手巾,随音乐的节奏往腿、腰、肩拍甩,并且配合吼叫等驱赶性动作,有着规定性的套路动作。

(三)文山壮族草人舞

草人舞在文山流传的区域较窄,主要流传于砚山县,2013 年入选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舞蹈名录,舞蹈的风格形态及内容表现仍然保持着原始农耕、祭祀遗留的特征。现场即兴动作较多,表现的内容较为丰富且多与农耕文化相关,表演的场景不仅富有幽默感,而且特别贴近生活,具有很强的娱神娱己性。

二、文山壮族传统舞蹈风格形成的因素

(一)与百越族群历史文化延续的遗存有关

文山壮族是百越族群后裔的延续,由于古时自然条件的恶劣、生活条件的艰难、氏族部落的战争,壮族民众在与自然和社会的抗争中,不仅用双手创造了物质财富,也以歌舞作为战胜自然、繁衍生命的精神支柱,造就了文山壮族民众隐忍顽强的生活能力和乐观知足的生活态度,因此较多的舞蹈动作具有柔和、沉稳且步伐颤绵坚韧的特点。

(二)与生存环境和劳作方式有关

文山壮族多居水边,是较早懂得栽培稻谷的少数民族之一,喜食糯米。水边挑、荡、踩、薅的劳作方式形成了下肢富有弹性悠摆屈膝的特点及上肢摆、甩、掏的自然灵巧风格。

(三)与本土宗教信仰有关

这是文山壮族传统舞蹈能流传至今的主要原因,文山壮族是一个多神崇拜的民族,信仰“万物有灵”,其传统舞蹈与当地的宗教信仰相融合,有着明显的原始舞蹈遗留,一般节奏规整,动作起伏不大且多为重复,多用于体现祭祀仪式的庄重和原始古朴的劳动场面。

三、文山壮族代表性传统舞蹈的动律基本特征

(一)纸马舞

舞蹈的基本动作是点地屈膝步和点跳步,其下肢动作以踢、跳、点、转为主,上肢动作以抖、摇、摆、抬为主,模仿马的奔跑、踢蹄、互搏。传统的纸马舞除纸马舞者以外,还穿插大小鬼、笑面佛、持兵武者角色等用于渲染气氛。

(二)手巾舞

下肢体动作以双膝有节奏地张弛、弯曲带动上身颤动,脚步轻起而重落蹲颤稳健,节奏缓慢,上肢双手持巾运用抛、甩、摆、绕的方式,变换手巾的花样。

(三)草人舞

草人舞的表现形式和内容与壮族人民的生产生活紧密联系,使用的道具也是日常生产生活中所用的农耕工具,表演无师徒传承关系,在队形、动作上无固定要求,也无过多繁杂的高难度动作,即兴成分较多,但在表演的流程和动作套路上有约定俗成的规定。

(四)牛头舞

牛头舞的动律特征主要是沉、稳、颤、顿、跪、滚,表演时一般分为拜丧、踩堂、踩四方、舔脚、前踏、摇尾,动作多以腿部变化为主,上肢抓牢牛头形道具,然后配合下肢的动作。

(五)铜鼓舞

文山壮族铜鼓舞多为围圈起舞,人数不限,脚步以提、迈、踏、跳为主,脚步动作简单整齐,一拍一动,节奏感极强,手上动作以甩手、抬肘、绕腕、扬臂、交叉为主,整体律动古朴、凝重、带有糯米般厚实的韧劲儿。

文山壮族传统舞蹈之所以能流传数千年,是因为其在发展演变历程中,能不断注入新的传统文化因子和时代审美情趣,在现代文化的冲击下,它更需要立足传统,博采众长,以传统文化精粹的内涵来绽放其绚丽。

猜你喜欢

文山流传壮族
Investigation of the confinement of high energy non-neutral proton beam in a bent magnetic mirror
The Mountains Sing—But for How Much Longer?
经典“咏”流传
Modulational instability of the coupled waves between fast magnetosonic wave and slow Alfvén wave in the laser-plasma interaction
延庆巨变册页
庄丽芬 让南音流传得更远
古村难久远,文化永流传
《Cat’s book》
央视《经典咏流传》回文诗辩正
壮族山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