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亚里士多德与黑格尔的悲剧理论分析与探究

2020-12-08杨志伟云南艺术学院郑州教育电视台

艺术家 2020年4期
关键词:亚里士多德黑格尔伦理

□杨志伟 云南艺术学院 郑州教育电视台

自20 世纪80 年代开始,国内的悲剧艺术面临的一系列关乎存亡的问题逐渐进入学界的范围,并且围绕着这些问题的讨论也大量出现。不过因为参与讨论的基本是话剧或者戏曲研究理论专家,所以在艺术和哲学理论层面上的分析相对较少,因此虽然问题解决方案有很多,但大都需要进一步完善。发展至21 世纪,学界的眼光也有了很大的进步,逐渐上升至方法论等层面。就此来说,加强亚里士多德与黑格尔的悲剧理论分析探究有着十分特殊的意义,因为亚里士多德与黑格尔的悲剧理论不仅在悲剧史上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而且在方法论上也更为先进。

一、亚里士多德悲剧理论概述

(一)悲剧情节

就悲剧情节而言,亚里士多德提出了“整一说”,其认为所有悲剧都得具备情节、形象、性格、歌曲、言词及思想这六要素[1]。其中,最为重要的便是情节。因为悲剧的主要目的并不是模拟某一种性格,而是侧重于行为,并通过行为体现性格。除此之外,悲剧依靠的主要因素是“认识”与“逆转”,这两种都属于情节领域。所以,情节占据着首要地位是毋庸置疑的,等同于悲剧的灵魂。其次重要的是性格。亚里士多德要求戏剧情节应该完整和统一、悲剧是对一件规模、圆满及完整的行为进行模拟的,所以对于情节有着显著的要求,不过这些都要遵循必然律、或然律两大原则。

(二)悲剧人物

对于悲剧人物来说,亚里士多德提出了“错误说”,主要是探讨悲剧人物品质的遭遇,也可以说是悲剧作品的情节安排与性格描写,以便揭示悲剧形成的原因,有效凸显悲剧独特艺术性,进而给予观众不一样的审美感受和道德教训[2]。除此之外,亚里士多德还提出,悲剧中的理想人物是既不大德至善,也不是穷凶极恶,而是在这两者之间。总之,亚里士多德的“错误说”中蕴含着十分丰富的辩证因素,而且打破了传统命运观念束缚,还让我们明白了悲剧产生的主要原因不应该简单地归结于人为不能驾驭的命运,而是应该从人的行为、性格等方面努力寻找。所以,其侧重悲剧教育功能的体现,并且推动了文化观念的进一步转变。

(三)悲剧的功能与作用

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最为特殊的功能便是激发恐惧和怜悯,他还对恐惧与怜悯进行了解释:怜悯主要就是因为这个人不应该有这个大难,而恐惧是害怕自己也会遭遇此难。这两种情感不仅来源于对他人遭遇的道义同情,还有对自身行为的道德反思[3]。除此之外,亚里士多德还强调文艺的审美价值,贬斥恶人由福转祸的情节,正因此,虽然可以很好地满足正义感,但是难以有效激发恐惧与怜悯等情感。

对于悲剧的作用,亚里士多德提出了“净化说”。悲剧的净化作用主要是借助人物的动作,然后作用在观众的情感上,使人们的恐惧与怜悯之情油然而生,之后再帮其疏导[4]。经过多次戏剧的熏陶,这一情况便能逐渐变成习惯,最终实现心理健康发展,而且有助于伦理德性的有效培养。

(四)思想的局限性

亚里士多德的很多观念与理论或多或少地带有一定的思想局限性,或者是历史阶级性。例如,他在界定悲剧主角条件的时候,便不自觉地渗透了贵族阶级意识,觉得只有上层贵族阶级才有资格当悲剧主角,而且这一思想在西方戏剧界统治多年。对于之前的社会而言,亚里士多德没有片面的真理,究其原因,统治阶级人物有能力,也有很多机会做出社会影响行动。不过在实际社会中,不平凡的事往往是由平凡的人做出来的。因此,亚里士多德的规律在近代戏剧电影或者小说上便不是很适用了。不过在文论上,其基本观点是现实主义与唯物主义,并且在具体论证中存在很多的辩证因素与精辟之见,所以对于西方文艺理论史而言,借鉴意义十分大,影响也非常深。

二、黑格尔悲剧理论的概述

(一)范畴与原理

黑格尔的悲剧理论范畴具体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伦理实体,这是黑格尔悲剧理论的出发点与归宿,其在没有分化之前,是没有生气的,而且被人们称为永恒的正义。作为主体与本源,伦理实体具体有自为其因和自为其果这两大特点。二是伦理力量,其主要包括荣誉、忠诚及爱情等,由于这些力量来自伦理实体,所以带有伦理实体的必然性与普遍性。与此同时,在没有分化前,伦理实体还只是思考的对象,而不是悲剧表现的对象,分化后,伦理实体逐渐具备了初步规定性。[5]

黑格尔悲剧理论的原理具体有悲剧效果论、悲剧冲突论及悲剧典型论等,这几个原理都处于同一个体系中,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这些原理被分别从不同方面应用到黑格尔的悲剧理论中,不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就其中的悲剧典型论来说,作为客观唯心主义者,黑格尔觉得世间存在绝对理念这种先于万事万物的本源。需要注意的是,绝对理念存在显著的普遍性,其能在现实中很好达成自身要求,不过由于始终具有普遍性,所以始终不在现实中存在,而要想更好地自我实现,首要的任务就是克服这种普遍性,最好的办法是将其直接外化成感性形象。这种感性形象有向理念回归的特殊要求,于是绝对理念便自主完成运动,最终实现自我。不过这种自我运动并不是一种循环,而是一种上升。究其原因,绝对理念的每一次自我实现,其实都是在扬弃上一次的自我实现运动,如对自然的扬弃、对无机物的扬弃等。每一次的扬弃都等同于一次发展进步,并且其中都蕴含着十分丰富的过去因素,所以理念自然不再是之前纯理性的存在,而是和感性相统一的存在。

(二)悲剧创作论

首先,从悲剧的观念方式来说,伦理实体不仅是悲剧表现内容,还是悲剧表现的重要观念方式。悲剧语言作为悲剧的表现形式之一,其所体现出来的大都是观念方式所规定的,就这一方面而言,其与音乐和造型艺术之间就有着很大的区别。音乐主要就是通过旋律与和声来展现的,而造型艺术是通过物质材料进行表现的,两者表现的内容度可以说是理念,不过其中并不存在观念方式这一沟通桥梁。究其原因,主要是悲剧内容是与人相结合的,而每个人都有心灵,心灵可以当作观念方式的载体[6]。

其次,悲剧的表现方式。悲剧最主要的表现方式是语言,这种语言和日常琐碎平凡语言、主张抽象的哲学语言等有着很大的区别,指出其中的不同不是很难,不过要想给这种不同划定界限就不是那么容易了。此外,在悲剧创作中,作者应该充分考虑具体需要,灵活应用句群、长短句等,以便达到不一样的效果,体现别样的情感。就悲剧语言的来源而言,具体要从古希腊悲剧语言说起。在古希腊,尤其是在悲剧刚诞生时,语言创造性十足,出现了各种新鲜的遣词造句方式,虽然句式比较简单,不过因为初创性的存在,所以时常可以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黑格尔认为这种创新其实就是类似精神性的提升,避免描述一些偶然性的事物与即兴式的激情语言,从心灵出发,努力达到一种凝神状态与良好的气氛。简单来说,悲剧观念十分适合用语言进行表达,不过悲剧语言必须与悲剧观念保持一致。

最后,音律的应用。因为悲剧语言的创造时代已经过去了,所以创新显得十分重要,音律的应用便是悲剧语言的创新手段之一。散文也能直接应用音律,不过应用音律的散文是韵文,而不是悲剧,这就好比应用散文体进行悲剧的创作,最后形成的作品却是散文。同时,散文也能不应用音律,不过在散文思维充斥的时代,不应用音律的悲剧是很难让人相信的。有的人认为音律不符合自然主义,所以应该废除,还有人认为在悲剧中应用音律会影响到思想观念的体现,束缚剧作者的思维与手脚。不过,黑格尔对这两种观点都予以了驳斥。总的来说,语言这种艺术创作手段比音乐、笔墨纸砚及房屋性质等手段要自由很多,而且其不受感性、物理规律等的限制与束缚,只听从心灵的指挥与召唤。就这一方面来说,是人给予了悲剧非常大的艺术加工空间,而且给创新留下了更多的可能。

(三)悲剧表演论

悲剧与史诗、抒情诗等有着很大的区别,其不会简单地抒发情感或者叙述某项事物。悲剧需要用人物整个的肢体动作、身心等表达出情致。要想实现这一点,不仅需要有演员,还需要提供剧中人物活动的舞台。当时的德国戏剧界有一种看法十分流行,即剧本结构不需要专门为舞台的演出而设定。在这一看法影响下,很多剧作家单纯地为了写作而进行写作,对于剧本表演相对忽视。近代欧洲很多剧作没能得以上演,基本是出于这一原因。在黑格尔看来,真正有水平和有价值的剧作,其中必须蕴含着伦理实体,更为重要的是应用相关动作情节将伦理实体有效展现出来。而这就要求剧作家在剧本创作过程中,不仅要重视思想内容,而且要注重结构上的安排,使剧本有着很强的表演性。

很多古希腊悲剧作家在这一方面做得很好,他们为舞台演出而创作的悲剧自中世纪以来很少上演的主要原因并不是结构上的缺陷,而是因为剧中很多民俗、民风对于当时的观众来说十分陌生,所以难以有效激起观众的观赏兴趣。《伊菲革涅亚》这一剧作便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不过很多剧作家对于这一观点不是很赞同,他们对悲剧表演的轻视不仅体现在口头上,还辅助了实践,认为阅读或者朗诵剧本,也能获得很好的悲剧演出效果。黑格尔对其进行了批判,他认为通过阅读与朗诵虽然可以掌握剧本的大致意思,但会导致明确性不足,使观众对动作情节发展、人物性格矛盾等不能有一个直观的把握。

相较于阅读,朗诵稍微好一点,因为朗诵能够结合剧中人物情感波动而做出相应的语调变化,但剧中的人物往往不止一个,而且男女老少都有,还有各种腔调,所以仅靠语调的变化还远远不够,还得从中体现出多样、细微的差别,这对于朗诵者而言有着很大的难度。此外,朗诵者在面对剧中不同的人物时,是否需要一一介绍他们的姓名和身份呢?如果需要,那必定会破坏悲剧的连贯性,影响到观众的观感,如果不介绍,那又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观众的理解。从这里我们能够看出,阅读与朗诵都存在明显的不足,只有表演才最符合剧本的表现。

(四)悲剧史论

一是古希腊悲剧。古希腊悲剧的繁荣时期正是古希腊奴隶主民主制度盛行的时候。以梭伦为标准,打破破产沦为奴隶的公民被解放,而这种大手笔赎买行为的重要前提便是提升生产力,推动经济进一步发展等。

二是近代悲剧。相比较于古希腊悲剧,近代悲剧发生的变化具体表现在任务目的的变化、结束方式的变化上。

三、亚里士多德与黑格尔的悲剧理论对比

(一)悲剧产生原因的对比

对比亚里士多德与黑格尔对悲剧形成原因的分析,可以发现,他们都认为悲剧的产生主要是由冲突所引起的。亚里士多德对此持“过失说”这一观点,其一方面觉得悲剧是由悲剧人物遭受不应该受到的厄运所引起的;另一方面认为悲剧人物所遭受的厄运是由人性弱点或者某种过失所造成的。“过失说”提出了悲剧本质是好人犯了错误,而亚里士多德理想的悲剧人物在正义、道德品质等方面而言,并没有好的起点,不过其遭殃也不是因为罪恶,主要原因还是人性弱点或者某一种过失。

黑格尔认为悲剧产生的原因主要是伦理冲突,并提出了“悲剧冲突论”。他认为悲剧冲突有几种常见的类型,第一种是由自然或者物理因素所引发的冲突,不过他认为这种冲突是一些偶然性的事件,其本身并没有太多的悲剧意义,所以难以构成价值性的悲剧冲突。第二种是由自然条件所引发的心灵冲突,不过这种冲突只是简单的天生情欲,依旧属于外在自然条件,所以只能构成悲剧冲突的背景与基础,难以推动本质性悲剧冲突的产生[7]。

(二)悲剧效果的对比

亚里士多德给悲剧下的定义为:悲剧是对一个完整、严肃行为的模仿,其最为主要的媒介就是语言,有着多样化的悦耳之音,被分别应用在悲剧的各个方面。模仿方式主要是借助人物的动作进行表达的,并且借助恐惧、怜悯等情绪推动感情净化。这便是亚里士多德悲剧效果理论最为简单的一种表达,也就是“净化说”。

黑格尔是通过批判与借鉴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来确立自己的悲剧效果论的,他认为,关于悲剧效果最为肤浅的看法便是能否引起人们的快感。就这一方面来说,亚里士多德明显要高明很多,他认为悲剧的效果应该是能够引起人们的恐惧与同情,并最终实现净化人们感情的目的。黑格尔提出了两种同情与恐惧的观点,其认为真正的恐惧是不能被克服的,这主要是因为伦理力量是人们需要达成的目标,人们需要一心实现和维护,而不是想尽办法去克服。

(三)悲剧人物性格观点对比

就悲剧人物性格观点上来说,亚里士多德与黑格尔有着很大的可比性。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总是倾向于表现比今天的人要好的人,这里所讲的今天的人主要指古希腊时期的普通人,他们不具备十分的公正与美德,之所以遭受不幸,并不是因为自身邪恶与罪恶,而是犯了某一种错误。

黑格尔主张悲剧人物是明确的、特殊的与坚定的。伦理力量的必然性与普遍性主要是通过情致来决定人物性格,而剧作家在人物性格塑造过程中,必须围绕着这一中心进行,简单来说,就是必须忠实于情致所代表的伦理理论,最终决定人物性格。

总的来说,亚里士多德与黑格尔都存在否定人物性格发展变化这一倾向,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人物一出场应该是又成熟又好的形象,而黑格尔认为人物性格不是由客观环境与主观因素所决定的,是由伦理理论,之后通过人物与情致相结合来决定的。

结 语

综上所述,本文主要从悲剧产生原因、悲剧效果及悲剧人物性格观点三个方面分析了亚里士多德和黑格尔的悲剧理论。亚里士多德和黑格尔是西方悲剧理论史上的两座高峰,他们的很多理论存在发展与继承关系,深入分析他们的理论,能很好地发现两者之间的可比之处。

此外,亚里士多德与黑格尔的世界观都是唯心主义,他们心目中的理想悲剧人物大都是英雄,或者是贵族,与普通人相去甚远。他们所持有的悲剧原因理论基本是从内部、个人着手的,和马克思主义悲剧理论有着本质上的差别,如亚里士多德与黑格尔的悲剧效果理论中都对悲剧道德教化作用进行了强调,就这一方面而言,进步意义十分显著。

猜你喜欢

亚里士多德黑格尔伦理
《心之死》的趣味与伦理焦虑
绝对者何以作为实存者?——从后期谢林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来看
《白噪音》中后现代声景的死亡伦理思考
论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的三大层次
伦理批评与文学伦理学
亚里士多德的发现
亚里士多德的发现
华语科幻电影中的“伦理性”想象
简述黑格尔的哲学史观与方法论
解析亚里士多德的“修辞术是辩证法的对应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