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翻译理论在风险管理术语翻译中的应用
2020-12-08刘川
刘 川
中共辽宁省委党校,辽宁 沈阳 110000
一、基于认知翻译理论的术语翻译
认知翻译理论起源于认知语言学,是根据翻译活动的本身特点以认知语言学的视角进行解释。最初这一翻译理论更多应用于文学作品的翻译之中,2010年后逐渐形成认知翻译系统理论(Cognitive Translatology)。该理论强调科学主义要与人文主义的结合,力图在传统的科学方法研究中加入人文因素考量。认知翻译理论除了在自然科学术语翻译中得以应用,还在社会科学中也发挥了良好的适应性。随着交叉学科的不断兴起,认知翻译理论开始更多地与这些交叉学科的专业术语翻译联系起来。与认知翻译理论具有良好匹配度的交叉学科术语通常是通过整合不同学科优势进行研究的社会科学学科。这类术语翻译影响较大的领域包括且不限于:综合了政治学研究方法的应急管理理论,借鉴了经济学研究方法的行政管理学理论,以及结合了心理学和社会学的风险管理理论。基于认知翻译理论的术语在信息再现方面更突出社会价值的体现。
二、认知翻译理论与风险管理的契合度分析
认知翻译学的哲学理论根源是体验哲学,体验哲学强调主体在认知外界过程中的主观性发挥。这种翻译与纯粹量化的学术理论契合度较差,不适合金融风险管理的理论术语翻译而更适合应急管理中的风险管理术语翻译。相关于应急管理的风险管理理论中,风险感知理论和社会放大理论也都受到了体验哲学的影响,强调社会多元感知的风险管理理论认为政府、社会团体、私人部门和个人对风险的认知存在差异。在这类风险管理理论体系中,风险本身并不具备本体论上的意义。这与认知翻译理论强调人文主义的主张并不矛盾,并不会对其在社会研究中的作用产生负面影响。正因如此,认知翻译理论在描述风险管理中的不同主体的主观感受方面具有更大的发挥空间。认知翻译理论在语言学基础是认知语言学,强调表达者的认知在语言表达之前,语言接收者的认知在接受语言之后。表达者的认知和接受者的认知是否相同,是衡量表达是否有效的主要依据。这一语言表达的理解结构与风险感知理论中风险沟通的结构是一致的。风险传达者对风险的认知是否与被告知者对风险的认知接近,成为衡量风险沟通效率的主要标准。由此可见,认知翻译理论与风险管理理论中的风险感知理论流派契合度最高,这源于二者共同的哲学和基础和对语言传播的相似理解。
三、认知翻译理论在风险管理术语翻译中的应用
因为认知翻译理论与风险管理理论中的风险感知理论流派拥有较高契合度,所以在风险管理术语翻译中发挥认知翻译理论的优势进行风险管理术语翻译更为贴切。例如:hazards 一词在通常的应急管理理论中,翻译为“灾害”或“危害”。而在与应急密切相关的风险管理理论中hazards 通常被翻译为“致灾因子”。风险管理理论与通常的灾害学或管理学的表达区别源于其对灾害本身的认知差别,而这种差别如果不通过不同术语加以区分,将造成认知上的误差。风险管理理论中,基于“致灾因子—孕灾环境—承灾体”的脆弱性分析框架,强调致灾因子是灾害发生的原因。通过认知翻译理论的翻译方式,致灾因子突出了对这一分析框架对风险产生原因的认知。又如tolerable risk 作为风险管理术语被翻译为可容许风险。而可容许的程度取决于社会价值取向可接受的范围。这可以让不同认知主体从客观角度理解容忍的正反两个方面,使这一词语的学术意义保持中立。由此可见,认知翻译理论在术语翻译的实践中明确了风险管理翻译的内涵。
四、认知视角下风险管理术语翻译的发展前瞻
目前,日趋复杂化的社会环境中,多元主体对风险的认知差距也会越来越明显。不同的社会价值评价体系造成了个体对同一社会事物的不同认知。即使在同一社会价值评价体系中,不同的个体也由于其生活背景、知识结构和社会价值追求等方面的差异产生认知领域的隔阂。在风险管理的学术领域,越来越多的组织认同更为广义的风险管理术语翻译,而认知翻译理论能够提供内涵更为丰富的翻译方式。目前风险管理的理论研究中,风险感知理论下的风险的文化理论流派日趋丰富,而且这一理论流派的研究主要形成了两个趋势。第一个趋势是后现代转向趋势,在这种趋势下,研究更趋向于对意象的解释和现象的解构,而与之相适应的认知翻译理论可以从社会主体差异认知的角度对理论进行翻译。第二个趋势是学科融合趋势,而多学科形成的多角度视野,正是认知翻译理论强调多元价值的优势。此外,风险管理的社会放大理论,与风险感知理论拥有同样的认知哲学基础。这一理论分支中的风险的社会表征理论同样为认知翻译理论提供了发挥的空间。由此可见,认知视角下的风险管理翻译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