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精准扶贫视域下思想贫困表现及原因分析*

2020-12-08陈春山李小燕

山西青年 2020年6期
关键词:贫困地区精准领导

赵 松 陈春山 李小燕

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陕西 咸阳 712000

精准扶贫战略实施以来,有效地推进了我国扶贫事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在精准扶贫过程中,部分贫困地区、贫困群众也暴露出思想上的贫困。要帮助这些贫困地区、贫困群众彻底摆脱贫困,就必须先解决他们思想上的贫困。

一、精准扶贫中贫困地区、贫困群众思想贫困的表现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摆脱贫困》序言中,所提到的:“贫困不要紧,最怕的是思想贫乏,没有志气,成天想到的,不是向上伸手,就是怨天尤人”。[1]在精准扶贫过程中,部分贫困地区、贫困群众存在“思想贫困”,具体表现为:

(一)“等、靠、要”思想严重

在扶贫工作中,物质扶贫始终是各级政府采取的主要手段,这种“救济式”的扶贫模式会引发部分贫困群众的懒惰心理,习惯“等”“靠”“要”,依赖意识和懒惰意识暴露的淋漓尽致,最终陷入了越懒越穷的境地。[2]具体表现为:

首先,很多贫困群众面对自身的贫困现状,缺乏脱贫信心和热情,依赖心理严重。比如:个别贫困群众把国家、政府对自己的帮扶视为理所应当,抱有一种“今朝有酒今朝醉,破罐子破摔的心态”;还有些贫困群众仅满足于一天的吃喝,压根就没有追求过好日子的愿望和想法;还有些贫困群众一旦遇到困难、挫折、问题等三天两头就找基层领导干部提要求、要东西,而从不想方设法通过自身努力来脱贫致富。

其次,部分贫困群众还争先恐后申报“贫困户”,相互争穷、竞相比贫、言道说贫、人人哭穷的现象屡见不鲜。比如有些乡镇的贫困群众住着宽阔的房屋,开着豪华的小轿车,也说自己欠了不少外债,从未得到国家、政府救助,仔细算下来也属于贫困帮扶范围,理应得到国家政府帮扶。甚至有些贫困群众家有多个子女,儿女都有大房大屋,却为了争夺贫困户将父母的户口拨开,让父母住在破旧的老屋内,年老体衰,无经济收入而顺利成为贫困户。这些年国家和政府对贫困群众的帮扶,已经使得部分贫困群众尝到了甜头,将党和政府的好政策成为一些贫困群众的敛财之道。

再次,有些贫困群众价值观颠倒,以“贫”为荣,错误地认为只有自己贫困了,才能得到领导的重视和探望,才能得到国家、政府的帮扶救济,认为自己能够成为贫困户而感到无比光荣,脸上有光。相反没有争得贫困的群众却羞言:我家比他家还穷呢。在人人争当贫困户的环境中,贫困成为不知羞耻的文化怪异,势必渐渐稀释着人穷志不穷的精神根源,无形中培育了不思进取、坐享其成的无庸之人,甚至打出了“要懒懒到底,政府来兜底”、“该懒不懒,政府不管”的口号式宣传,自然而然导致的是急速堕落的循环贫困。

(二)怨天尤人,斤斤计较

一方面,有些贫困群众针对自身贫困现状怨天尤人,将自身的贫困归咎于如自然灾害、信息不畅、领导干部不给力等客观原因,而缺少内省,对自身贫困的真正根源分析的不到位、不彻底。

另一方面,还有部分贫困群众过分看重蝇头小利,斤斤计较,平均主义盛行,要求基层领导干部在践行扶持政策方面一视同仁;有些贫困群众在私底下托关系、拉关系,要求基层领导干部多给予自身实际利益,私下要求基层领导干部在政策扶持方面多倾向于自己,稍有一点不公,就心理失衡;甚至还有些贫困群众将国家给予的救助相互攀比、锱铢必较,看到一些实质性的收益就满心欢喜,完全将自身收益视为考核国家救助政策公平与否的标准。

(三)干部有怨言,群众不满足

在扶贫过程中,尽管有些基层领导干部想尽办法、全力以赴的帮助贫困群众寻找脱贫路径,甚至抛家弃子吃住在村,牺牲所有节假日和周末忙于一线扶贫事业,最终却得不到广大贫困群众的认可,甚至遭部分贫困群众误解、诽谤,使基层扶贫干部和贫困群众之间产生感情隔阂。究其原因,还在于部分贫困群众思想不够解放,缺乏长远眼光。

有些基层的领导干部通过多种途径好不容易为贫困地区的群众要来产业项目,但是由于要侵占部分贫困群众的土地而遭受拒绝,导致争取来的产业项目泡汤;有些基层领导干部帮助有劳动能力的贫困群众安排相应的任务、工作并且给予适当的补贴和报酬,但有些贫困群众却认为丢面子或者得不到实际的收益,而找各种理由拒绝;还有些贫困群众缺乏脱贫规划,将国家政府的救助资金不是用于发展产业、增加收入,而是将这些扶贫资金用于改善家庭生活;甚至有些贫困群众对领导干部的付出不认可、不理解、不支持,对领导干部的付出不认账等,拿着国家政府的救助资金好吃好喝,参与打麻将、打牌等赌博活动等,使得基层领导干部的付出得不到贫困群众的理解而产生怨言。

此外,听到最多的就是贫困群众对扶贫的抱怨,认为扶贫不公平、国家政府给予自己的太少,心理不满足。比如:有些贫困群众在进行产业帮扶之后,国家政府为其修建了大棚,心理仍然指望着政府为其购买种子机械、提供肥料和技术;有些贫困群众政府为其修建了房子,还想着政府为他们安装门窗、购买家具;还有个别贫困群众在接受基层领导干部买米买油,送猪送鸡等一系列帮扶之下,还怀疑基层领导干部挪用、截留了自家的救助款,对基层领导干部产生严重的信任危机;还有些贫困群众对于基层领导干部的帮扶挑肥拣瘦、缺乏感恩意识,一旦基层领导干部不满足他们的需求,就蛮不讲理、责骂和诋毁基层领导干部形象,甚至恶人先告状,采用上访施压的方式逼迫基层领导干部。

二、精准扶贫中思想扶贫缺失的原因

通过调查问卷以及和诸多从事一线扶贫的村官、公务员和乡镇书记座谈,反映最多的也是在扶贫的过程中难以解决贫困群众自身存在的思想问题,基层扶贫中思想扶贫方面存在严重缺失。通过归纳总结,造成当前精准扶贫中思想扶贫缺失的原因概括如下:

(一)国家在思想扶贫理论研究和政策制定方面存在缺位

尽管在当前扶贫过程中,强调要激发贫困地区、贫困群众内生脱贫动力,提出“扶贫先扶智和志”“治贫先治愚”等口号宣传,但国家建构的扶贫体系中却缺少对思想扶贫的顶层设计。

一方面,缺少思想扶贫理论方面的研究。当前,我国对思想扶贫的理论研究多侧重于强调思想扶贫在扶贫中的重要性,而缺少对思想扶贫展开全面化、系统化的理论研究。如对思想扶贫的理论来源、思想扶贫的具体方法和手段、思想扶贫的考核体系、思想扶贫的评估办法等这些方面的研究严重缺失。同时,由于缺少专业的思想扶贫机构和相关研究人员等,使得关于思想扶贫理论方面的理论研究工作只能停留于表面。

另一方面,缺少思想扶贫政策方面的引导。自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国家就先后制定和实施了《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1994-2000年)》《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以及在当前的精准扶贫中所遵循的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中共中央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等,这些文件都侧重于强调采用产业扶贫、易地搬迁扶贫、行业扶贫等方面的帮扶方式,更多的倾向于强调物质扶贫的重要性,而缺少对思想扶贫政策方面的引导。

(二)基层领导干部对思想扶贫的重视度不高

基层领导干部在践行扶贫政策的过程中,由于自身对思想扶贫的认识不全面、不到位,受政绩观影响较重,对思想扶贫的重视度不高。

一方面,基层领导干部对思想扶贫认识不全面。在具体精准扶贫的过程中,有些基层领导干部自身就对思想扶贫的认识就不全面,对加强思想扶贫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认识不清。比如,有些基层领导干部自身思想观念落后、带有严重的“等、靠、要”思想,将本地区脱贫的希望完全寄托于国家的财政扶持,习惯于向国家、向政府索要项目,而缺乏自我脱贫意识;还有个别干部对于扶贫工作的认识依然停留在“定期给钱给物”上,却忘了“志不强者智不达”的道理,长期授人以鱼而非授人以渔,助长了部分贫困群众的惰性,人为割裂外力扶贫与自主脱贫之间的关系。

另一方面,基层领导干部受政绩观影响较重。在日常的扶贫开发工作中,领导干部已经习惯于对贫困户开展大范围的送米、送油、送物资的救济式扶贫,认为这在最短的时间内能够解决贫困群众的物质需要,也能够深受贫困群众的接受和认可,很容易彰显自己的政绩;有些贫困地区的基层领导干部以地方贫困为名义要政策要实惠,拿到资金、政策后却大搞“政绩工程”,甚至有些基层领导干部为了追求短期政绩,专挑上级领导容易看到的地方进行扶贫,把资金集中投入到少数几个点上,“垒大户”、“造盆景”等现象普遍存在。

(三)基层缺乏实质性思想扶贫举措

通过对基层乡镇干部、选调生、村官等从事一线扶贫的工作人员发放问卷调研和座谈,尽管有66.2%的基层干部已经意识到思想扶贫是造成部分地区贫困群众产生贫穷的重要原因之一,也有97.18%的基层干部认为在当前开展的精准扶贫过程中应该重视思想扶贫。但问及在日常的工作中,您会关注对贫困户开展观念、心态等方面的思想帮扶时,有36.62%的基层干部反映不会关注;45.77%的基层干部反映较为关注;而只有17.61%的基层干部反映非常关注。

同时,当问及到基层领导干部在实际的扶贫过程中有没有采取实质性的思想帮扶举措,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更为出乎意料,有87.8%的领导干部反映没有对贫困群众开展过相应的思想帮扶,基层也缺乏对贫困群众开展专业化的心理疏导和人文关怀,也尚未形成完善的奖励约束机制;仅有12.2%的基层领导干部反映有过,大多数也都只是停留在对国家扶贫政策的宣传、引导方面,而缺少对贫困群众开展较为全面、系统化的思想帮扶。

当继续追问为什么针对贫困群众思想上的贫困而没有采取措施开展思想帮扶呢?部分基层领导干部反映,基层脱贫任务重、压力大,压根就没有开展思想扶贫的时间和精力,而且国家对贫困群众思想帮扶方面也没有明确的指示和要求;也有不少基层领导干部反映基层贫困群众的思想观念较为冗杂,思想扶贫工作不好着手,也不知道从哪些方面着手;还有些基层领导干部反映思想扶贫是个慢功夫,不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出成效,搞不搞思想扶贫一个样,没有多大区别等。

通过这些数据显示和谈话内容,我们足以看出尽管部分地区已经开展或者着手对贫困群众开展思想方面的帮扶,但是在措施践行方面仍然存在很大漏洞,缺少具体的、实质性的思想帮扶举措。

(四)贫困群众自身存在的问题

在精准扶贫过程中,贫困群众作为帮扶的主体,自身存在的一些问题也是导致思想扶贫缺失的重要原因,不容忽视。具体表现为:

首先,部分贫困群众由于长期受小农意识的影响,习惯于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而缺少当前市场经济的思维和观念,不了解市场规律,不参与市场经济竞争,不会通过市场经济的发展改变自身的贫困状况。即使有个别贫困群众有脱贫致富的理念,但缺乏具体脱贫的思路、手段、技术,未将这种脱贫理念很好的付诸于实践。

其次,部分贫困群众生存地区的自然环境较为恶劣,交通不便利,导致信息闭塞,人们的思想都较为保守、落后,抵触新鲜事物或者接受新思想。对于这些贫困群众而言,看重的更是符合自身实际利益的物质帮扶,而要转变他们固有的思想观念、帮助他们树立长远眼光,开展必要的思想帮扶则本身就是一件难事。

再次,大多数贫困群众的科学文化水平素质偏低,加剧了基层开展思想扶贫的难度。相关地区数据统计显示,当前文盲半文盲的贫困人口占贫困总量的7.52%,具有小学及初中文化程度的占76.17%,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仅占2.06%。相关国家资料也显示,我国贫困地区教育事业的发展水平、贫困家庭子女接受教育的程度明显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在全国建档立卡的贫困人群中,超过50%的贫困群众只有小学文化程度;22.3%的贫困群众反映因为缺少必要的生存技能而摆脱不了贫困。

猜你喜欢

贫困地区精准领导
比亚迪集团扶贫
精准防返贫,才能稳脱贫
上学不如“混社会”? 贫困地区的“厌学症”如何治
西南贫困地区农产品产销对接活动在桂林举办
贫困地区干部要摆脱担当“贫困”——基于山阳县干部队伍担当作为状态的思考
精准的打铁
精准扶贫 齐奔小康
精准扶贫二首
2016重要领导变更
不能比领导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