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儿童德育工作视角下传统“八德”文化传承传播研究*

2020-12-08魏雨琦沈妍波陈梦佳许诗燕石根发

山西青年 2020年6期
关键词:德育工作道德德育

魏雨琦 陈 薇 沈妍波 陈梦佳 许诗燕 石根发

嘉兴学院,浙江 嘉兴 314200

我国著名的教育学家蔡元培先生曾经讲过:“德育实为完全人格之本,若无德,则虽体魄智力发达,适足助其为恶,无益也”[1]。儿童是国家的未来,儿童期是道德教育和道德观念形成的关键期,从小培养儿童的品格及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保证其身心健康成长的基础,是提高整个社会道德水平的重要途径。传统“八德”一般指“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这八个方面是中华传统道德伦理体系中的优秀成分,在德育方面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如何将传统“八德”文化融入儿童德育工作,让儿童能学习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智慧与经验,引导儿童了解我国传统的德行,并赋予传统美德新的时代内涵,进一步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一、儿童德育工作

道德是在一定社会群体中约定俗成的行为规范与品质规范之总和,受社会舆论和内在信念的直接维系推动,以善恶为基本评价词,负责为人提供善的为人处事方式,以满足人处理人际关系与实现自我的需求[2]。儿童德育工作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历史时期社会的道德要求和个体的品德心理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儿童培养所期望的道德素质,使他们具有正确的道德观念、丰富的道德情感、坚强的道德意志和较高的道德实践能力。

儿童德育有丰厚的意义和内涵,在儿童教育中占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它有以下几个基本特征:

(一)针对性

儿童德育是针对儿童的道德教育,它面对的对象是儿童,要符合儿童的年龄特点,遵循儿童的生理以及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针对不同年龄阶段儿童的知识水平和理解能力,运用适合儿童的方式和活动形式由浅入深、从具体到抽象对儿童进行教育,避免空洞说教。

(二)引导性

儿童处在道德素养和价值观形成的初期阶段,他们极易受到不同观念的影响,许多儿童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是在学习和模仿与他接触最多的周边人的过程中形成的,学校和家庭作为儿童主要的活动场所,教师和家长作为与儿童相处时间较长的教育者,要发挥德育的引导性,正确引导儿童形成良好的道德习惯和道德品质。

(三)连续性

儿童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是经过长时间、多方面思想教育的结果,是一个连续性、持续性的过程。在世界所有古老的文化中,只有中华文化是从未间断过的文化类型,比任何一种文化都具有更强的连续性。因此,社会教育要从传统文化中挖掘优秀道德文化素材营造氛围,对儿童积极引导。学校的道德教育要注意承上启下,由浅入深,有计划、有步骤地对学生进行道德素养的引领。家庭教育要注意家庭成员的和睦友好,重视伦理亲情、家风教化。各种教育途径互相联系,协调一致,学校德育、家庭德育和社会德育要有机的联合在一起,形成可持续性的德育过程。

(四)实践性

道德教育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仅仅对儿童进行道德认知教育是远远不够的[3]。儿童一时无法理解的道德理论知识只有通过丰富有趣的实践活动,让儿童在积极地参与、体验、感悟的过程中,获取对生活和世界的慢慢理解和领悟,甚至反思,进而逐步形成属于自己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二、儿童德育工作和传统“八德”文化传承的相通点

中华传统文化具有顽强的生命力与深远的凝聚功能,具有鲜明的主体性和强大的整合功能,具有持久的精神激励性和时代创新性。“八德”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有机部分,同样具有这些功能和特性。

(一)儿童德育工作和传统“八德”文化传承目标的一致性

“八德”文化中的孝、悌、忠、信为第一个层面,即正心诚意的内在修为;礼、义、廉、耻为第二个层面,是个人修为的外化,是修身的体现,把社会教化和国家治理有机地结合起来了。显然,儿童德育工作和“八德”文化有着共同的目标,即通过一系列的教育资源、教育活动等对儿童的思想、道德及价值观加以影响,逐步完善儿童的道德品质,使其个人理想和世界观、价值观更加符合当今社会的道德要求。

(二)儿童德育工作和传统“八德”文化传承阵地的共同性

德育过程是一个各个方面系统性融合的教育过程,它一般涵盖了家庭的道德教育、学校的思想品德课程和活动、校外德育课程等,德育过程的各个方面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们相互依存、共同作用。家庭、学校、社会既是德育工作的阵地,同样也是“八德”文化传承传播的必要场所。因此,我们需要充分挖掘“八德”文化中的素材,创设丰富的德育环境,根据道德教育阵地的不同,把“八德”中抽象的道德内涵在形式上、内容上、实践方式上与儿童德育工作相结合,最大限度地让儿童接受直观形象的德育教育。

三、传统“八德”文化传承传播的现状

(一)方式比较单一,缺乏多样性

在家庭教育中,通过亲子阅读、实践体验等方式让孩子了解传统“八德”文化内涵的机会还是比较少的。因为在家庭中一般以口头教育为主,没有特定的时间和场所。例如与一位家长访谈我们得知,家庭的德育一般只建立在就事论事的基础上,孩子在完成家庭作业的过程中有时会蒙混过关,家长便谈到要让孩子懂得做人的底线是不能说谎;在学校教育中,德育多体现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没有发挥其主动性且活动类型单一、形式化,不能激起学生的兴趣。教师往往只根据课本中的内容来进行特定的德育工作,传播方式不够丰富,以教室为固定场所,以理论讲授为主要方式。例如在“孝”文化的德育工作中,对于儿童来说只能通过模拟与父母相处的场景,在教室内说一说,比较抽象,少有实践体验课,难以将“孝”真正内化于心。

(二)部分家长偏重智育,忽视德育

家庭教育也是儿童德育的阵地之一,是孩子最先受到的教育,它与学校教育相辅相成,家长在配合学校德育的同时,在家也应加强对孩子的道德教育。然而部分家长由于思想文化的影响,过于重视孩子的智育,认为孩子只要成绩好就会拥有一个美好光明的未来。强迫孩子用大量的时间在学习和做题上,甚至用金钱诱惑等方法调动孩子的学习积极性,只要分数考的好,孩子想要什么给什么,极少关注孩子的心理变化[4],对于“八德”这一中华传统道德伦理体系中的优秀成分置之不理,这就使许多孩子只会学习,不会做人。这样的家庭教育与当代越来越注重综合性人才的培养趋向是不符的,培养出来的孩子也不符合当代对人才的需求。

(三)传统“八德”文化部分内容脱离时代发展趋势

随着时代的发展,一些老旧的观念会慢慢被遗弃,或者提炼出符合时代发展趋势的含义继续传承传播下去。传统“八德”文化内涵深刻,而内容较为晦涩,将“八德”与新时代特色相融合是儿童德育工作的根本出发点,但部分内容是封建思想的糟粕,同时儿童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尚未发展成熟,易受到错误思想的引导并且养成不好的道德行为习惯。例如传统“八德”文化中的“孝”文化中包含了“愚孝”的做法;“忠”的传统含义指忠君爱国,而现代的教育更倾向于爱国主义教育,封建君主也已不存在;“礼”中也包含了古时的女子三从四德,这已被判定为封建思想,但仍有新闻爆出有“女德班”的存在。若儿童受到未与时俱进的观念的影响,则其道德发展将会偏离正轨。

四、将传统“八德”文化融入儿童德育工作的有效路径

在当今时代,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对儿童德育工作的重视,人们对如何更加有效地将传统“八德”文化融入儿童德育工作中的路径也进行过相关的实践和研究。将传统“八德”文化融入儿童德育工作的实践不仅需要依据传统“八德”文化本身,还需要与儿童的认知规律、家庭教育、儿童德育规律等相联系。

(一)切合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开展多样的“八德”活动

由于儿童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还不够成熟,仍然需要依靠具体事物的支持。因此,教师要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以学生为主体来开展活动,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例如在班级进行“八德”文化故事交流大会,评选出“八德”文化故事大王;每周举行一次“八德”文化主题黑板报展览;开展“八德”文化作文大赛,让孩子们写一写生活中的“八德”[5]。学校可以提供某一主题下以班级为单位的表演大舞台。例如以“义”为主题,学生们可以选择爱国经典合唱、小品表演、诗朗诵、舞蹈表演等,来展现自己对“义”的理解。另外,也可以组织学生们去名人文化馆参观、带孩子拜访敬老院、看望孤寡老人等,让孩子们通过实践,直观的感受到“八德”文化。

同时学校也可利用当地的特色资源开展“八德”文化活动。以嘉兴平湖为例,可以带学生了解平湖市的灶画文化并去实地参观,并且尝试练习灶画,在活动中进一步感知灶画所体现的内涵,还可以通过祭灶来了解传统“八德”文化中的“礼”。教师还可以带学生了解鱼圻塘庙会,感受刘锜大将军的英勇事迹,并以此来了解传统“八德”文化中的“忠”和“义”。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也可以利用网络来传播传统“八德”文化。例如看孝德文化故事的动画片、每天晚上让孩子听一个“八德”文化的儿童故事、观看专门为小学生设计的“八德”文化视频课程,让孩子在多样的活动中潜移默化地感知传统“八德”文化。

(二)注重言传身教,重视家庭教育

孩子模仿能力很强,但是分辨好坏的能力差,家长的行为习惯、言语举止都会潜移默化的影响孩子。而有些家长却将进行德育工作这一任务完全寄希望于教师,从不关注自己孩子的道德培养和德育需求。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应从自身做起,培养孩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如果父母有答应孩子完成一件事后给予奖励,则应说到做到,做诚信的父母,以免在孩子心中留下不好的印象。“八德”涵盖的范围非常广,它涉及到了家庭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任何一件小事都能体现“德”。因此,家长尤其要在孩子面前要树立好榜样,让孩子体会到每时每刻“八德”都与自己的生活紧密相连,向孩子传递正确的价值观。

(三)注重德育由浅入深,制定完整连续的课程体系

儿童的认知发展具有从简单到复杂、从具体到抽象的特点,儿童德育是一个连续性、持续性的过程,因此,传统“八德”文化应该是一个系统连续的工程。制定课程体系应从儿童德育需求出发,以“八德”为主题进行德育课程设计,构建“四主题”(即“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完整体系。四个主题层层递进,有内在紧密的关联。同时要将传统文化与现代先进理念进行有机结合,符合当代社会发展趋势,充分考虑儿童的认知规律与学习兴趣,对每一年段都有针对性的选取小故事,整体设计形成一个儿童德育的大循环系统,两个中循环系统(幼儿园、小学)以及五个小循环系统(幼儿园中班、幼儿园大班、小学第一学段、小学第二学段、小学第三学段),由此构成一个完整的教学系统,实现传统“八德”文化的系统化、连续性的传承与传播。

综上所述,在儿童德育工作中融入传统“八德”文化对一个人的健康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无论家长、学校还是社会都应该携起手来共同担负起儿童的德育,传播“八德”文化知识,教孩子传承“八德”文化,使“八德”文化深入人心!

猜你喜欢

德育工作道德德育
公益性家庭教育服务中小学德育工作实践研究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小学德育工作实效性的提高
小学大德育工作模式的实践研究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班主任如何做好德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