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图为舟泛海名著

2020-12-08

魅力中国 2020年22期
关键词:群文名著导图

(桐乡六中教育集团实验中学康泾校区,浙江 桐乡 314500)

初中三年是一个人成长的关键阶段,更是一个人三观定型的重要时期。《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初中生要“学会制订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 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中外名著是经过历史沉淀的人类文学精华,在初中阶段推广行之有效名著阅读教学,对于提高初中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初中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发展独立健全的人格有着重要意义。

而作为教学指挥棒的中考在命题上也发生着重大的变化,正在从“伪阅读”向“真阅读”和注重学生的“个性化阅读”转变。

如何提高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如何让名著阅读回归到学生这个主体?如何帮助学生进行阅读感悟的统整,进行系统的思考,做到既见树木又见森林,从单一的点、线思考到平面思考,从线性思维到平面思维,再到立体思维?笔者在将思维导图引入到名著阅读教学的活动过程中,结合中考、期末考试名著阅读题的命题趋势,进行了一次实践探索。

思维导图(Mind Map)又称作脑图、心智图,是享有“世界大脑先生”美誉的英国著名心理学家、教育专家东尼·博赞(TonyBusan)于20 世纪70 年代初期所创,是放射性思维的一种表象,“这是一种新的思维模式,它结合了全脑的概念,包括左脑的逻辑、顺序、条例、文字、数字,以及右脑的图像、想象、颜色、空间、整体等。”

通俗地说,思维导图是一个简单、有效、美丽的思维工具。它依据全脑的概念,按照大脑自身的规律进行思考,全面调动左脑的逻辑、顺序、条例、文字、数字以及右脑的图像、想象、颜色、空间、整体思维,使大脑潜能得到最充分的开发,从而极大地发掘人的记忆、创造、身体、语言、精神、社交等各方面的潜能。它借助颜色、图像、符号将思维过程画出来,将一长串枯燥的信息变成彩色的、容易记忆的、具有高度组织性的图,完整地将抽象的思维过程形象化,从而帮助人们增强思维能力,提高学习效率。

一、巧用思维导图,倡导整书阅读

在如今发达的移动互联网时代,学生的阅读更多地发生在微信、微博、今日头条等移动终端APP 上。“碎片化”的阅读方式使他们的阅读停留在“浅阅读”层次,缺少思考,没有甄别和整合,零散的知识带来了虚假的获得感和满足感,常常让人把“知道”当成“懂得”,把“了解”看作“掌握”,不利于学生阅读毅力的培养,容易造成学生一提“四大名著”就头疼的局面。

早在1942 年,我国著名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就在《论中学国文课程修订》中提出了“整本书阅读”这个概念:“国学教材似乎该用整本的书,而不该用单篇短章……退一步说,也该把整本书做主体,把单篇短章作辅佐。”思维导图在整本书阅读教学中的应用必将优化名著阅读的过程,帮助学生对所读内容进行梳理、概括、提炼,并形成容易记忆和理解的“图式”。

写人叙事类名著让人欲罢不能的往往是精彩曲折的故事情节,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也正是作者塑造典型人物,表现作品主题的过程。我们可以在阅读名著过程中把故事情节作为线索,以它为思维节点,从中间的关键词向四周发散,绘制思维导图,依次梳理整部作品的故事情节。

梳理情节的思维导图完成以后,可以在下一节名著阅读课上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探究成果。先进行小组内的交流汇总,然后每组推举一位代表向全班分享他们小组的合作图,教师给予及时的评价和肯定,以此完成对整本书的主要情节的梳理整合。这样一来,绝大多数同学都能准确无误地把作品主要内容绘制在思维导图上,把课堂变成学堂,这极大地激发了学生阅读名著的热情,也完成了对全书情节的梳理,为接下来的研读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二、妙用思维导图,进行比较阅读

人物是写人叙事类名著的三大要素之一,作家通过对人物的成功塑造,不仅给世人留下了具体可感的典型形象,而且通过这个人物形象反映社会生活,表现作品主题,因此对人物形象进行分析与探究,对于分析作品的主题至关重要,笔者在运用思维导图探究小说类名著时,便将人物分析作为主要线索。

一般来说,名著中主人公的经历贯穿整部小说的始终,对于初中生来说,要想使他们对人物进行细致、全面的分析有很大的难度。所以笔者最初只要求他们对人物做局部的分析,在已经绘制的情节梳理图上展开分析,继而以此为思维节点绘制思维导图。

笔者还是以《西游记》为例来说明绘制思维导图的过程。分析孙悟空这个经典形象,对于七年级上的学生来说无疑是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他们很难找准分析的角度,而对人物形象的解读也很难做到全面。因此笔者把这一庞大的工程分解成多个角度,提供了以下几个问题供学生思考:孙悟空的主要经历了些什么重大的事情?从人物的肖像、语言、动作、心理活动中,你能读出人物怎么样的性格特点?你认为造成他性格特点转变的主要事件是什么?把这些任务分给不同的小组,分析人物成长的不同时期的特点并以此为思维路径作图,最后进行归纳总结,这样就可以实现对人物形象比较全面的分析,理解作品的主题。

这样不仅能够训练学生发散迁移的思维,更加深对作品主题的理解;同时还学习了文学大师塑造人物的方法,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了自身的写作水平。

三、智用思维导图,开展个性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这句话针对填鸭式“讲读”的流弊,提醒我们一线教师:名著阅读教学虽然是在教师引导下的学生群体阅读,但是群体阅读必须以个体阅读为基础,以发展学生个性为目的,把阅读还给学生这个阅读主体,要尊重和珍视学生的阅读体验。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学生阅读名著时,会根据自己的人生经验、文化水准、思想深度、审美标准对文本进行个性化的解读,对作品进行重新解构。同时,文学作品有不定性和模糊性,作品中有很多的“留白”,学生会在阅读中以自己的感悟,创造性地进行个性化的填补,是对作品的二度创作,但个性化阅读必须是建立在共性阅读的基础之上。

例如笔者和学生们在完成了《西游记》中对孙悟空的人物形象整体分析之后,在学生对孙悟空这个人物形象形成了一个共性认识的基础上,出示了三个片段:“八卦炉中逃大圣 五行山下定猿心”、“尸魔三戏唐长老 圣僧恨逐美猴王”、“猿熟马驯方脱壳 功成行满见真如”,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体验并结合以上三回中对孙悟空言行的研读,以人物性格的转变为路径绘制思维导图。

学生制作的每一张思维导图,都有一个自己心目中的孙悟空形象,有同学认为:“孙悟空由冲动任性、年少轻狂、肆意妄为的齐天大圣,经历重重磨难,变成了有责任心、有担当、有纪律的、成熟稳重的大师兄。这是一种成长,是心灵的淬炼和成熟。”也有同学展示了不同的看法:“孙悟空从一个无视天庭规矩,桀骜不驯,敢作敢当,敢于反抗压迫的大闹天宫的齐天大圣到取经路上斩妖除魔,即使遭受误解也要保护唐僧到达西天,最后自觉维护佛门规矩,成为佛门的虔诚弟子。西天取经磨灭了孙悟空的个性,让一个勇于抗争的美猴王变成了虔诚的佛门弟子。这虽是一种成长,但更是一种悲哀。”

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学生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个性化地解读作品,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了独特的感受与体验,这是个人探究和创造的结果,是不可替代且弥足珍贵的。在交流和争论中,师生双方都可以发现自身的偏颇和不足。经历了这样的体验、思考、领悟过程,学生的阅读体验就会迅速丰富起来,阅读能力也会水涨船高,对作品主题的理解也会变得深刻和独到。

四、活用思维导图,助力群文阅读

群文阅读是群文阅读教学的简称,是最近两年在我国悄然兴起的一种具有突破性的阅读教学实践。群文阅读就是师生围绕着一个或多个议题选择一组文章,而后师生围绕议题进行阅读和集体建构,最终达成共识的过程。

群文阅读将师生从单篇阅读的低级模式中解放出来,给师生提供了从不同角度阅读同一个问题的方法,不仅能拓宽学生知识面、提升学生思维高度,更能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单篇阅读是“例”,是精读和教读;群文阅读是“群”,是略读和浏览。精读以单文为例,是得意得言得法,是举一;而群文阅读是“以广见深”,是“以博见专”,是反三。与单篇阅读相比,群文阅读挣脱了单篇阅读的束缚,向多文本阅读转变,注重学生在阅读过程形成的思维体系,在多篇文章的对比性或关联性的阅读体验中,培养学生的网状思维和探索创新精神,对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有着重要的作用。

思维导图和群文阅读教学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和可操作性,它们都是以关键词为中心的各种知识的放射性树状延伸,这一特点给群文阅读教学采用与思维导图相结合的模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再次思维导图适合学生的思维方式,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由面到立体,从而结成一张牢固的思维网。思维导图正是将这种抽象化的思维转化为具体可见的产物,可显著提高学生的记忆效果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例如笔者在教学《朝花夕拾》时,便让学生以“鲁迅笔下的阿长”为线索,阅读《狗猫鼠》、《阿长与〈山海经〉》、《二十四孝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等4 篇文章,通过关联性文章的比较阅读丰富学生对人物的多元认识,让阿长的人物形象更加立体,同时引导学生学会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文本解读和建构人物。教学过程中,我们以“初识阿长”为一级子标题,以事件为二级子标题,根据学生的分析和解读,及时记录主题所发散出来的关键信息,并用不同的颜色、图像、符号表达不同的阅读体验,并在每个分支预留一定的空间,方便学生在小组及全班的交流讨论中及时补充阿长的性格特征及其描写方法。

思维导图帮助学生建立起了群文阅读的体系,一幅副思维导图就是一篇篇阅读文本的缩影。教学活动也从由教师集中讲解的“填鸭式”向个体化自由建构转变,允许学生多元化的解读人物,鼓励学生运用多种形式的思维导图呈现自己的阅读体验。最终在师生的交流与讨论中,共同分享阅读体验,形成并完善自己的阅读体系。

将思维导图引入到名著阅读教学,一方面可以促使学生真实地阅读名著;另一方面,学生通过对所读内容进行梳理、概括、提取、分析、评价,生成自己对人物的独特感受和对作品主题的深层次解读;并以形象化、可视化、条理化、清晰化的“图式”进行呈现,相比单纯的文字更容易解释、记忆和理解。与此同时,学生梳理、分析、归纳、整合的过程,也是能动的思维过程。它帮助学生进行系统的思考,做到既见树木又见森林,能更好地把握大局,从线性思维到平面思维,再到立体思维。这是一种全新的个性化情感体验,会激励学生爱上名著阅读,全面提升语文素养,获得审美的享受,促进他们汲取人类智慧,丰盈自己的精神,为他们未来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猜你喜欢

群文名著导图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借助思维导图,助力学生“逆行”
应用思维导图 提升学生化学学习力
以“一”融“多”:多维度拓展群文阅读时空
以“一”融“多”:多维度拓展群文阅读时空
群文活动
国外名刊名著
国内外名刊名著
国内外名刊名著
党的十九大报告思维导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