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民族声乐演唱的声与情
2020-12-08张亮亮
张亮亮
(宾县文化馆,黑龙江 宾县 150400)
民歌在原生状态的传承中,不仅是词曲的传承,而且,特殊的唱法也作为它的重要组成部分得到忠实的继承。民歌以民族语言为基础,以行腔韵味为特长,并与形体表演浑然一体的情、声、字、腔相映生辉的综合歌唱艺术。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从字入手,以情为主,以字领音(腔),以情带声,达到字正腔圆、声情并茂,唱演均重、真切动人的歌唱规律和特征。
一、用声
又如,内蒙古包头民歌《打连城》是内蒙古西部汉族民间小调,表现当地老百姓春节期间互相拜年、相互祝福的风俗活动。这首小调音域较宽,歌唱时采取真假声相结合的唱法,它的突出特点是音调,在19 小节的短歌中竞有十度大跳,四个乐句的结尾处还有个六度音型等七处大跳音型。内蒙古的小调、爬山调、二人台以及“蒙汉调”等民歌,经常采用一系五度以上的跳进,尤其是八度以上的音型,以直抒其豪放、刚烈之情。这种真假结合的唱法,声音明亮、均匀、甘美、通畅,吐字相当清楚。能将头腔共鸣、口腔共鸣、胸腔共鸣混合运用。唱高音时以假声为主,掺入真假,与纯假声相比,色彩更明亮,声音更结实,不虚不空;唱低音时以真假为主,掺入假声,与纯真声相比,声音深厚且富有弹性,还有假声色彩。歌手在长期演唱实践中,摸索到真假声结合,交替的办法,歌唱别具风味。
歌唱主要是唱意、唱情、唱心。从“即意生情”、“以情带声”、求得“情声并茂”来打动人心。例如,浙江嘉善民歌《踏车山歌》(嘉善田歌·急急歌),它是一种结构非常有特点的“长歌”。所谓长歌,即“把四句头中的某一句(一般是第三名或第五句)用叠句的形式加以扩充”(《中国民歌集成·浙江卷》P17),使曲体在整体上发生变化。两头都用[滴落声],它的歌腔舒展,旋律起伏透迤,具有浓厚的抒情性。演唱者必须在歌唱中,把握吴地山歌含蓄婉转的基本个性,运用音色上的刚、柔、浓、淡和力度、速度上的强、弱、快、慢、抑、扬、顿、挫来描情。尤其是咬字和行腔方面,使吴地山歌风格韵味更强、更浓、更具吴地山歌的神韵和情致。从第三句转入[急急歌]段落。这是由快速(八分之一拍)——突慢(四分之一拍)——快速(八分之一拍)——突慢(四分之一拍)——快速(八分之一拍)组成的交替式的“赶句”结构。这种快和突慢的交替句式,是为特定情节和特定情绪设定的,如果演唱者没有情感的整体贯串体验,是很难进入到本首民歌规定的情景,并给予准确地声情处理与细致地表现的。要求演唱中不管是级进或跳进,不论是单音腔或者是多音腔,都和吴语的字音的高低关系及语词的句逗节奏相合。演唱者必须纯熟地运用吴语方言声韵规律,做到出字清、归韵准,收音正的要求。在声圆腔满、行腔顺畅中,表达这首民歌所要求的那种清晰、灵活、急促、柔中带刚、鲜明的规定情景和思想感情。演唱者只有将词情、曲情的内涵体会得正确、深刻,才能通过声音将它们完美地传达给观众。
二、唱情
民歌来自人民,又哺育人民。它是普及最广的音乐形式,凡有族群的地方就有民歌。民歌积淀成历代人们生活旅途的路,集中体现了人们唱真情、描真景,情景交融,熔铸极富表现的情韵。古往今来,唱情是民歌演唱中重要一环,民歌的每一句唱,都是人们内心思想感情的流露和倾诉,演唱者只有置于民歌所表现的情感之中,将技巧与感情融为一体,才能赋予民歌以较强的生命力和感染力。
民歌演唱中的情,必须以声情表现词情和曲情。这三者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著名的民间艺术家,无不以真情作为艺术理想与追求;例如,河北民歌《小白菜》,堪称河北乃至华北平原民间歌曲的优秀代表。它所反映的是旧社会一个十分普遍的社会现象;幼年丧母,继母虐待,儿童身心倍受摧残的家庭悲剧。这首民歌采用上下句式,共七段,几乎是一字一音。演唱这首歌曲,需充分把握词情悲凉、曲情哀伤的情感基调,调动力度、节奏以及气息等各种技巧的变化,去施展曲情的魅力,以感人、动人的声情令听者动容。
民歌情绪情感的产生具有一定的规律,必须是“感于物而动”(《乐记》),它总是反映着客观事物与主观需要之间的体验程度和认知关系。每首民歌都是在情生于景,景寄于情;情景相生,自成声律的主客观积极参与下完成的。“景随情至,情系景生,吐人所不能吐之情,描人所不能描之景”,这里的“景”字不是单指自然景物,而是指民歌中所描绘的人、物、事、场景、情感的综合概念。
民歌在演唱时,气息的运用与气口的安排上,具有重要的表情作用。俗话说:“动情既动气,情动而气生,说明气随情生,情随气转”。也就是传统声乐艺术要求的“望文知义,因义生情,以情引气,因气出声,用字行腔,声情并茂。”例如,《孟姜女》,是一首运用一年四季不同的花名来衬托人物悲苦的心情,能够形象地,具体地起到渲染作用的精典之作。第一句“正月里来是新春”,旋律由低到高,再由高到低,形成一个波浪型。在演唱时悲戚哀怨,气息则时强时弱,表现主人公的沉痛叹息。第二句旋律形成两个波浪音区向下扩展,移至低音区,演唱者在表现主人公的情绪悲哀、沉痛时,以情引气,因情成态。用叹气意态表现人物凄清的伤感。第三句“人家丈夫团圆聚”转第一句下方四度音,形成一个更加低沉的叹息声。演唱者用气与情、气与腔的完美结合,把她深切思夫盼归的心情描摹得楚楚动人。第四句“奴家的丈夫造长城”,后半句与第二句相同,都在低音区运行,悲愤的情绪更加一层。演唱者运用就气的技巧,将字与字,腔与腔之间顺气势自然衔接,使凄婉怨恨悲凉之情得到进一步抒发,催人泪下。
综上所述,一首民歌,如果没有情,等于一棵树没有根,所以说,“情者歌之根”。每首民歌都有一个情感基调,是深情赞颂,是欢快热情,是明朗开阔,或哀婉伤感等。这是因为情感基调是每首民歌情感表现的总的趋势,它体现出一种情感的整体综合,而这正是高度概括民歌的主题表现所需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