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师生共同体教学文化探微

2020-12-08金旭球黎建华

关键词:愿景共同体学习者

金旭球 黎建华

(1.台州学院 教育学院,浙江 台州 318000;2.台州学院 电子信息工程学院, 浙江 台州 318000)

伴随现代科技发展,全球进入第4 次工业革命时期,信息化技术与现代科技促进互联网、移动应用、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快速发展。更多的节点、更快的计算、更智能的生活,使人们不知不觉进入移动互联时代。移动互联的本质是信息的互联,传统行业深度融合互联网技术,依托互联网和移动网络平台,形成新的发展模式和生态。 “互联”文化尤其影响拥有自主学习能力的新时代大学生,使其在信息化学习环境中自由翱翔,同时促进高校教师成为迎潮流而上的终身学习者。以“互联”为代表的新文化,同时彻底改变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改变了教师与学生合作的方式。高校师生协同共进的学习共同体,成为移动互联时代的一种新型教学文化。

一、高校师生学习共同体的内涵与教学文化意蕴

“共同体”是一种重要的社会组织形式,指为某一“共同目的”而组织的“联合体”, 德国学者滕尼斯最早提出共同体的概念,从社会学角度强调了共同体内人与人之间的同质性、 归宿感和认同感。[1-2]“学习共同体”的概念在“共同体”的基础上,受到了学习型组织理论的影响,于1995 年在博耶的《基础学校:学习的共同体》报告中被首次提出。学习共同体指以共同愿景指引,朝着共同目标一起学习、共同分享学习兴趣、共同参与的理想图景的学习型组织。[3-4]从教育管理学视角,学习共同体是由学习者和助学者共同组成的,以促进成员全面成长为目的,以完成共同的学习项目或任务为载体,强调在学习过程中以相互作用式的学习观作指导,通过人际沟通、交流和分享各种学习资源而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基层学习组织。教师作为共同体建设的领导者,除了制定详细的计划,设计项目或任务,承担对学生的指导工作外,同时也可以作为共同体的普通成员,融入学习活动,在学习活动中不断提升自己。学生既可以是普通学习者成员,也可以是学习共同体的管理者、团队的协调者。建设高校师生学习共同体,旨在让师生在一个平等共进的团队中协同学习。“共同体”与“学习共同体”均强调了共愿景、共投入的内在精神,蕴含着协作共进的共同体文化。

文化是相对于政治、经济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活动产品。大学教学文化是关于大学教学“为何教、为何学”“教什么、怎么教”“学什么、怎么学”的思想观念及其行为方式的文化凝结,是师生教学实践赖以展开的前提、背景和氛围。[5]大学生作为自主的学习主体参与教学活动,大学教学文化是基于师生之间教学互动的文化,大学教学文化常隐性存在于大学教学活动中,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形成特殊氛围,凝结特定的气质。师生在同一个学习共同体中,协同完成一定的实践项目或学习任务,共同体成员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帮助,形成互为促进的人际联系。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参与度增加,师生的交互关系从一对一个班转变为一对多个学习共同体,师生交流更为密切。在特定的学习共同体教学文化氛围中,成员间的知识面、能力结构、思维方式、气质、性格、素养等优势互补。

二、移动互联时代高校师生共同体教学文化的凝结基础

(一)资源共享的联通主义文化氛围

联通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不仅是知识内化的过程,还是信息源和知识点连接的过程。[6]学习过程实现对信息的获取、加工和生成。知道新知识在哪里获取和怎么获取,以及区分重要信息与非重要信息是非常重要的能力,甚至比学习知识本身更为关键。互联泛在的信息,每一位学习者不断地从信息的海洋中获取信息,同时自己也是提供信息的节点,即每个人既是信息使用者也是信息创造者。从幼儿到大学生,以及其他成年人,大部分人的学习方式或多或少受这种新型信息传递和生成途径的影响。

在当前所处的移动互联信息环境下,一方面,学习者能自主地从信息的海洋获取知识,选择和辨别信息的能力非常重要。另一方面,国家、大学、社会机构均提供系统的互联网在线或移动App 课程供学习。最典型的代表是MOOC(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从2012 年左右美国的顶尖大学陆续设立网络学习平台,提供系统的免费在线课程,越来越多的大学加入慕课。近几年在线课程的形式更丰富,各高校推出自己的SPOC(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国家、省、市、校等不同层面的教育组织,设计和开发了大量在线精品课程。师生共处于这样的资源共享的环境中,总体上形成了当前资源共享的联通主义文化氛围,这为高校共同体教学文化提供了发展基础。

(二)学习是一定文化精神支持下的社会活动

余秋雨先生在《秋雨翰墨》里指出文化是一种养成习惯的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它最终成果是集体人格。这种精神价值体现在学习活动中为师生共有的学习观,一种支持学习开展并持续的力量。薛二勇等[7]认为教育活动的目的分为促进知识目的(真)、道德目的(善)、审美目的(美)的发展的精神目的,和促进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的终极目的。教学作为一种特殊的交往形式,其目的便是认识与发展,尽可能在最短的时间内以最快的效率传授最多的知识,并发展学生各方面的能力,这是在一般的交往活动中所达不到的目的。学习是一种交往,是一种特定的社会活动。学习的形式,可以是学习者作为个体开展自主研究和反思的行为,也可以是与教师协作的方式,也可以是生生协作的行为,还可以是与网络学习社区跨越时空的书籍中人物交往的学习行为。特定的学习文化支持下,学习者在“交往”中逐渐形成自己的学习观。

学习共同体是师生协同参与的活动,体现了自主参与社会活动的特性。家庭、学校、社会都可能是学习场所,而学校因为有明确的教育教学目标引领,完整可行的教学设计,能有效开展各项教学活动,大学校园是大学生学习活动最主要的场所,也是学习效率最高的场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15 年的研究报告《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转变?》指出了“学习可以理解为获得信息、认知、技能、价值观和态度”。学习不仅仅是获取信息,对事物的认知需要时间和过程,还常需要特定的活动。技能学习往往需要在特定条件下进行实验,并及时纠错、反复操练。价值观和态度需要在特定情景中体验、发现、感悟。学校是微型的社会,在学校的时空中,学习者共享学习环境,共同努力,同伴学习提升沟通能力,促进信息的快速掌握,促进合作精神的培育。学习过程不仅是知识传播,更是一种一定文化精神支持下的社会活动。

(三)师生平等协作的学习共同体精神

新时代下,虽然大部分大学生走向社会前有其未完全成熟的一面,但与教师同处移动互联的信息化环境中,已独立成人,不再是简单的学习者,从学习形式上而言,大学生比起中小学生和其他成年人,更擅长运用移动互联网络获取信息,其对信息的获取能力相对更强,学习速度也更快。此外,大学生更是知识的探索者和创造者,项目的设计者和实践者。伴随教育环境的改变,教师的教育理念在显性或隐性地改变,教师角色也在改变,大学教师也不再是高高在上的知识权威。面对当今学生线上线下泛在学习的学习方式,教师用心组织好学习活动,帮助学生从海量的信息中获得自身发展所需要的知识,通过实践和实验形成专业技能和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教师从“传道授业解惑”者逐渐转变为教学活动的设计者、学习活动的引领者及与学生协作学习的学习同伴。

教师自身也是终身学习者,佐藤学[8]认为很会教的老师已落伍,21 世纪的教师是“学”的专家。高校教师需要不断学习新知识与技能,以适应时代革新和新一代大学生的发展。年轻一代的大学生对新事物更加敏感。而教师以其丰厚的学识和人生阅历积淀,明确的学习方向与目标,引领学生们成长。高校教师在教学上保持活力,大学生专业上快速成长,师生合作方式由传统“教学”转变为共同发展是必然趋势。教学过程是师生一次合作的旅程,师生平等协作的学习共同体精神,促进高校深度教学的开展,赋能学生成才。

三、高校师生共同体教学文化培育

教学文化是教学活动的精神,特定的教学文化是在特定的教学活动中形成的气质,是促进学生发展的精神和力量。教师和学生是促进教学文化发展的主体,教学活动是教学文化的载体。移动互联时代,在新时代的信息环境中,把握时代发展契机,营建高校师生共同体式教学文化,是师生共同发展之道。高校师生共同体教学文化形成的目标为教学文化观的形成,共同体教学文化的表现形式为教学文化活动,而教学文化活动和行为巩固教学文化的发展,培育共同体教学文化需要一定的策略和方法促进其发展,此外还需要特定的教学文化制度作为保障。

(一)组建学习型组织,营建共同体学习氛围

成为更优秀的专业人和社会文化人是师生共有的愿景,实际上无论教师是否有意识去组织学习共同体,学习共同体可能一直隐性或显性地存在着。以教学文化为内在精神建设学习共同体,有意识地组织与建设师生学习共同体使其显性化存在,营造共同体式教学文化氛围,更利于激发师生内在动力,实现共同愿景,并从教学文化观念上激活其共同意识,指引其发展。

学习共同体的表现形式一般为学习小组或项目团队,通过共同的兴趣和愿景组织在一起。理想的学习共同体是由学习者及其助学者共同构成紧密关系的团队,强调人际心理相容与沟通,在学习中发挥群体动力作用。学习共同体发展的土壤为学习型组织。以学习共同体思想为内涵,以课程或兴趣方向作为纽带建设学习型组织。课程尤其是工科类应用型课程,常需要学生基于复杂的学习任务或学习项目作为专业能力培养载体,开展共同体复杂学习,并协作完成任务或项目。从课内课堂可以延伸到第二课堂,从课程可以延伸到学科竞赛、横向项目,发展学习型组织。以共同体思想为内涵,融入学习共同体教学文化,充分发挥学习者的学习主动性和能动性,按一定的密度进行学习共同体组织学习团队,则学习共同体内会产生协作共进、优势互补的能量,学习共同体间产生竞争力量,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场效应”,形成良好的学习共同体文化学习氛围。

(二)转变教师角色,组织共同体学习活动

教师是学习型组织的引领者,学习共同体的参与者,更是学生学习的伙伴和行动的榜样。共同体学习观形成的切入点首先是教师主动改变自己的教师角色。教师是教学活动的引领者和设计者,新时代的高校教师对自身社会价值的认识应有新的视角,对自身作为教师的角色应有新的理解。教师角色不能简单地用“园丁”这样的词来简单作比。学生不需要呵护植物一样被照顾,教师也不再是春蚕或蜡炬,不需要“到死丝方尽”“成灰泪始干”,每一位教师更应是一枚无数次点燃学生智慧的火石,一位助推学生成长的设计师。在享受每一节课的设计和践行的过程中,在享受与学生共同成长的每一时刻,教师工作应该是一份身心愉悦教学设计师的工作。从教师“教”的角度,要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教师仅言传身教的方式远远不够,应激活学生的内在学习动力,促进学习。从教师“学”的角度,教师应该忘记自己传统的师者身份,与她的学习共同体组员们协同学习,注目学生成长,同时也让自己不断得到成长。

教师角色的自我改变,带动学生学习共同体学习观的形成,促进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人,主动探索、研究式学习。教师有意识地构建平等互敬、共同进步的师生关系,以终身学习者坚持学习,以协同学习者身份与学生合作,则学生的学习活力将被进一步激活。学生敢于创新,敢于挑战师者和专业前人,成为真正的与教师平等的知识的探索者。师生共同协作为学习团队,也使专家与新手的合作团队即学习共同体,成为一种可行的模式。从而建立平等互尊的交际模式和文化氛围,有利于学习共同体内部交流和资源共享,开展共同体学习活动。

(三)优化学习共同体组织方法,促进共同体教学文化发展

共同体教学文化的培育需要一定的策略和方法。学习共同体文化是一种内在精神,其通过学习共同体的组建得以体现。学习共同体若没有明确的共同体目标,则无法持续发展。学习共同体的发展需要在共同愿景下,依托具体的任务或项目开展。课内的学习任务、项目,课程之上的学科竞赛项目,横向的真实项目等,都是师生学习共同体式学习的载体。教师作为学习型组织的引领者,应创造各种条件,设计创作或联系构建共同体学习项目。教学文化在教学活动中展现和积极完成共同体项目的过程,也正是学习共同体教学文化彰显的过程。学习共同体式项目教学方法,设计原则为在共同愿景引领下,朝着共同目标一起学习,在不同阶段应用不同策略与方法。以下分不同阶段简述常用学习共同体组织方法:

1.愿景目标明确阶段

在初期,教师作为引领者,首先应该引导共同体成员明确愿景和具体的学习目标。愿景也是学习共同体成员共同的希望,教师可引领学生关注业内真实成功的典型案例,如在二维动画课程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展示国内外知名二维动画短片来建立朦胧的愿景,通过同龄大学生的优秀作品尤其是自己本校学长学姐的作品建立较为明确的愿景,从而形成自己学习共同体的学习目标。

2.项目方案制定阶段

项目方案制定是共同体所有成员共同的事,由教师引导学习共同体采用合理的方法来制定。每一位成员应以主人翁姿态参与共同体活动为原则,方案的制定可以通过共同体组长或擅长项目设计的成员主导制定,全员修正通过;也可以通过头脑风暴方式产生不同方案,再以结构化分析选择最优方案;或通过每位成员制定自己的方案,再进行归总优化确定最佳方案。共同体学习方案是后续共同合作的基础,同时也是全员认同的共同行动协约。

3.共同体式完成项目阶段

制定总方案后,继而落实为行动脚本,共同体成员同心同力协同学习并完成项目方案的每一个步骤。知识技能的学习融合于项目的完成过程。教师作为引领者,应注重以学生学习力提升为总目标的落实情况,并在中间环节解决各种专业问题的能力培养,融入知识技能的学习和能力的培育与巩固。针对整个学习型组织或特定的学习共同体,应设计合适的学习任务和完成方式,并予以指导。如设计同任务同构,即统一的任务以相同的模式完成,达到技能操练的目标;所谓同任务异构,是统一的任务由不同的学习者用不同的方式来完成,促进学习者对照共进,方法与思路的拓宽;如同目标异构,即同一个目标效果,用不同方法实现,使学习者各自发挥设计能力,放飞思路;如同任务合作完成,针对大型任务,共同体成员按每人长处,优势互补、分工合作完成。在教师的引领下,学生在项目完成中充分体验共同体学习文化,按部就班完成自己的主题项目。教与学无定法,内在的共同体教学文化内涵不变,通过设计各种合适的教学活动可帮助学生达成深度学习。

(四)融入管理艺术,保障与促进共同体教学文化

学习共同体的发展可能会随共同体内部的矛盾或管理不善而停止,需要融入管理的艺术和激励机制。对于学习型组织及学习共同体的管理,一方面,可制定面上的政策,实现制度化和规范化管理。利于师生在学习共同体中,如学院层面组织导师制,组织相关竞赛指导和学生项目指导等工作方案和制度。另一方面,也可以完善团队内部制度,如团队准入准出制度,团员每周轮值等。制度化和规范化利于师生有章可循,形成一定的制度文化有利于学习共同体学习的可持续发展。对学习共同体的激励,对愿景实现程度及共同体成员作出的成效进行形成性评价,以正向评价促进学习共同体发展,以诊断评价解决过程问题,在积极向上的学习文化中达成共同目标。

在移动互联时代,高校师生需要以有效的专业成长学习型组织为依托,充分利用移动互联网络泛在的信息,开展混合式线上线下的学习。还需要以学习共同体为载体,从课程的课堂活跃到第二课堂,开展深度学习。建设基于高校师生专业成长的学习共同体教学文化,融合了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教学管理和学习活动设计策略,是培养新一代有专业实力和创新活力的大学生的可靠保障。

猜你喜欢

愿景共同体学习者
《觉醒》与《大地》中的共同体观照
爱的共同体
友谊的硕果,美好的愿景
你是哪种类型的学习者
十二星座是什么类型的学习者
论《飞越大西洋》中的共同体书写
共绘中国与东盟合作愿景
非正式学习环境下基于移动终端的学习者模型研究
驱动物联网从愿景到现实的三驾马车
高校学习者对慕课认知情况的实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