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深度贫困地区加强中职教育发展的原因、作用及措施

2020-12-08

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年5期
关键词:贫困地区深度中职

蔡 旺

(百色学院 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 广西 百色 533000)

2017年6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座谈会上强调:“强化支撑保障体系,加大政策倾斜力度,集中力量攻关,万众一心克难,确保深度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同全国人民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1]深度贫困地区主要是“三区三州”,以及中西部地区确定的169个深度贫困县。围绕深度贫困地区的脱贫攻坚,在党中央、国务院统一指挥下,在国务院扶贫办具体协调下,各级党政部门制定好时间表,认真做好各项规划、计划,扎实推进深度贫困地区的脱贫工作。经过不懈努力,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但是深度贫困地区的脱贫工作依然任重道远,脱贫模式普遍表现为短期脱贫靠打工,中期脱贫靠产业,长期脱贫靠教育。发展教育是深度贫困地区彻底脱贫的最终法宝,特别是加强中职教育发展,成为发展教育的关键。本文通过分析深度贫困地区的表象特征,解剖深度贫困地区加强中职教育发展的原因,提出深度贫困地区加强中职教育发展的相关措施,阐述深度贫困地区加强中职教育发展的深远影响。

一、 深度贫困地区的表象特征

深度贫困地区是融资源、经济、教育、文化、观念、理念等各领域贫困于一体的集中连片贫困地区。这些地区具有以下表象特征:

1. 自然环境恶劣

体现为自然资源匮乏、人多地少、生态环境差、气候恶劣、地质灾害多发、水资源短缺,石漠化、荒漠化、沙漠化严重等。如滇黔桂石漠化区中的深度贫困地区,八山一水一分田,石漠化严重,缺少土地、水资源。

2. 基础设施薄弱

体现为交通条件差、农业设施不健全、居住条件简陋、生活条件恶劣、医疗设备短缺、生产条件受制约、公共设施不完善、教育条件差等。基础设施薄弱是深度贫困地区的硬伤,制约其发展。

3. 经济发展落后

体现为资金短缺、投资欠缺、融资困难、项目少、产业发展不均衡、失业率高、无稳定收入、人均可支配收入低等。深度贫困地区第一产业极弱,无第二三产业,人民的收入来源少。

4. 教育重视不够

体现为文盲半文盲的比率高、辍学率高、家庭教育缺失、素质教育打折扣、学习意识弱、未坚持终身学习、未参加各类培训进修等。随着知识经济、技术经济、数据经济、智能经济等方面的发展,接受教育的程度越低,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越差,生存能力越弱。

5. 观念理念滞后

体现为发展观念落后、消费理念落后、创新意识弱化、生活观念落后、婚丧嫁娶讲排场、搞攀比、有病靠法事、等靠要思想严重、贫困光荣等。

二、 深度贫困地区加强中职教育发展的原因

1. 中职教育是深度贫困地区教育的短板

教育是最好的投资,是每个人获得自由全面发展的重中之重。随着国家教育政策的利好, 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普及,深度贫困地区的小学、初中教育基本达标。 但中考是一个分水岭,成绩较好的孩子上高中, 成绩差点的便处在十字路口。 有的孩子回家务农, 有的孩子去发达区域打工,有的孩子帮助父母打理生意,有的孩子在家待业, 有的孩子选择结婚生子(这种情况比较普遍),有的孩子选择读中职。 虽然,国家对读中职的孩子有很多扶持政策,如免学费、有助学金,还有些地方出台政策,如补贴生活费、免除杂费等一系列举措,目的是让这些贫困家庭的孩子能够安心在学校读书,助其成长成才。 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 高职院校大规模扩招100万人。 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司长王继平表示, 2018年我国高校招生790.99万人, 毛入学率已达到48.1%。 2019年毛入学率将超过50%,实现高等教育普及化[2]。 在义务教育、高等教育普及的新时代,高中阶段教育成为关键, 而中职教育是关键中的关键。 因此,中职教育成为深度贫困地区教育的短板。

2. 中职教育是深度贫困地区教育的跳板

因受狭隘观念的影响, 人们对中职存在偏见, 认为读中职是浪费时间, 所以选择读中职的学生不多, 尽管学生在后期流失较大, 但对于这些孩子来说, 读中职是最好的出路。 目前,中职对口高职、本科的通道已经完全打开。 在中职毕业后, 学生可以根据自身条件选择继续读高职或者本科, 本科毕业后还可以攻读硕士、博士。学生可塑性强, 成长存在阶段性, 初中成绩不理想, 不等于中职成绩不理想, 也不等于大学成绩不理想。 因此, 中职教育是深度贫困地区教育的跳板。

3. 中职教育是深度贫困地区教育的基板

中职教育点多面广,平均每个县至少有一所中职。2017年,全国中等职业教育学校共有1.07万所,比上年减少222所,下降2.04%。招生582.43万人,比上年减少10.91万人,下降1.84%,占高中阶段教育招生总数的42.13%。在校生1 592.50万人,比上年减少6.52万人,下降0.41%,占高中阶段教育在校生总数的40.10%。毕业生496.88万人,比上年减少36.75万人,下降6.89%[3]。而2017年全国高中阶段教育(含普高与中职)共有学校2.46万所,比上年减少93所,下降0.38%;招生1 382.49万人,比上年减少13.78万人,下降0.99%;在校学生3 970.99万人,比上年增加0.93万人,增长0.02%。高中阶段毛入学率88.3%,比上年提高0.8个百分点[3]。中职教育与普高教育相比,虽然学校数量、招生数量、在校生数量、毕业生数量等均存在一定差距,但是,中职教育依然是高中阶段教育的半壁江山,为提高国民素质贡献了力量。因此,中职教育是深度贫困地区教育的基板。

三、 深度贫困地区加强中职教育发展的作用

1. 有效提高国民素质

针对高中阶段入学率偏低,辍学率偏高的困境,深度贫困地区通过加强中职教育,可以有效提高该地区的国民素质。①提高深度贫困地区人民的文化素质。通过学习各类文化基础课程,掌握相应的文化知识,使深度贫困地区人民经过中职教育后,成为具有中等职业教育背景的新人;②提高深度贫困地区人民的道德素质。深度贫困地区交通闭塞,有些道德风尚有待改良,通过中职教育,树立新时代的道德风尚;③提高深度贫困地区人民的职业技能。中职教育以职业技能教育为主,同时加强文化基础教育,深度贫困地区人民通过接受中职教育掌握一技之长,能够凭一技之长立于社会;④提高深度贫困地区人民的法律意识。深度贫困地区的人民信息闭塞,法制意识淡薄,通过接受中职教育,增强法律意识,明辨是非,更好地遵守法律;⑤提高深度贫困地区人民的艺术涵养。艺术陶冶情操,怡养性情,深度贫困地区人民通过接受中职教育,能更好地提高艺术涵养;⑥优化贫困地区人民的民风民俗。深度贫困地区人民由于在本地接受九年义务教育,往往沿袭旧有的民风民俗,但是这些民风民俗有些需要继承,有些需要破除,应该辩证地吸收。通过中职教育改变观念,对本地的民风民俗进行改良和发扬。

2. 改变人口素质结构

目前,深度贫困地区大于40岁的人口普遍存在文盲率、半文盲率偏高的现象,而大部分40岁以下的人口特别是适龄学童若能顺利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就达到较好的教育状态了。如能保证继续读完高中阶段的教育,特别是继续接受中职教育,这些民众的人口素质会大为改善,实现人口素质的提升,进而改进人口素质结构,使民众的人口素质结构再上一台阶。从以往的文盲、半文盲、小学、初中的文化素质结构转变为以高中文化水平为最低的文化素质结构,彻底改变整体的人口素质结构。随着人口红利的渐行渐远,深度贫困地区的人民只有通过加强本身的素质、能力,改变三无情况,争做适应社会发展的有用之才,才能使自己不被社会淘汰。

3. 改善人才短缺现状

人才是最重要的资源,是发展的引擎, 只有拥有适合的人才, 才能助推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 人才短缺是深度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瓶颈, 通过加强该地区人民的中职教育, 有效地改变人才短缺的现状。 深度贫困地区主要缺少以下人才: 种植能手、养殖能手、社会治理能手、经商能手、科技能手、文艺能手、致富带头人、法律调解员等各类实用人才。 深度贫困地区的人民通过接受中职教育, 甚至高等教育, 能有效地解决人才短缺状况, 进而更好地带动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 带动乡村振兴,实现小康生活。 深度贫困地区的小康是最重要的小康, 是一定要实现的小康。

四、 深度贫困地区加强中职教育发展的措施

1. 列入长远发展大计

教育是百年大计,教育对经济社会的发展贡献最大、最持久。深度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滞后,对教育重视不够是最直接最根本的原因。国家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后,深度贫困地区高中阶段学生辍学率呈现高峰期,接受高中阶段教育的学生数量呈断崖式下降,高中阶段教育出现两极化,一部分中考成绩较好的学生入读高中,朝着象牙塔努力奋斗;另一部分中考成绩较差的学生进入中职学校,频频退学辍学。因此,中职教育成为深度贫困地区最需要重视的教育。

(1) 国家应将深度贫困地区的中职教育列入长远发展大计, 中职教育才有保障, 才能更好地生存发展。 2006年,教育部、财政部联合启动“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计划”, 新增100所国家骨干高职院校, 有力地推动了高校的跨越式发展。 国家、省(市区)虽然对中职学校实施了国家示范、省(市区)示范等计划, 但是力度远不如高校。 国家应对中职教育有长远规划, 颁布中职教育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各省(市区)做好本区域的具体规划, 各地市做好中职教育的统筹, 各县(区市)做好中职教育的具体落实。 每一层级分工不同, 职责各异, 目标导向一致, 积极主动地办好每一所中职学校。

(2) 各深度贫困地区将中职教育作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引擎来抓,列入地方长远发展大计。义务教育是基础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无论是理论知识还是操作技能,均无法满足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需求。高等院校的学生毕业后去经济更发达的区域发展,而不愿回到深度贫困地区,因此,深度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的人才有很大一部分是接受过中职教育的学生。中职教育是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的学生具有一定的理论水平和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能够较好地满足深度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在引进人才困难的情况下,只有充分利用好当地的中职毕业生,使其成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力军。通过逐步发展,改善当地的经济社会状况,形成良性循环,以吸引更优秀的人才支援深度贫困地区发展。同时,对现有的中职学历人员进行培训、深造,提升人才层次,螺旋式提高地方智力支持。

(3) 深度贫困地区中职学校应做好长远发展规划。随着《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05〕35号)和《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 ),以及《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国发〔2019〕4号)等文件的实施,中职教育发展前景越来越好。中职学校在政策利好的大环境下,应做好自身师资队伍建设、学科专业发展、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教学改革、教学诊断与改进等方面的长远规划,认真按照规划抓好落实,踏踏实实地发展好本校的事业。

2. 纳入党政职责范畴

为人民服务是我国各级党政的终极职责,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是各级党政职责的一部分。①将中职教育纳入党中央、国务院的重要议事事项。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各级各类教育发展,特别要更加深入协调中职教育的发展,将其作为国家的重要发展战略,进一步做好统筹规划。将中职教育的短板补起来,实现教育均衡,实现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齐头并进,实现中职教育与普通高中教育的均化;②教育部应将中职教育发展提上重要议事日程,重点从宏观上指导、支持中职教育发展。中职教育是职业教育的重点、起点,源头必须抓好。随着专科、本科、硕士、博士等高等教育的开拓和发展,中职教育作为职业教育的基石,教育部应做好规划,具体指导中职教育发展。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是职业教育的主管部门,应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的中职教育方针政策,推进教育部中职教育规划,制定更细的标准、准则,指导中职教育的良性发展;③将中职教育纳入深度贫困地区各级党政的日常职责范畴,中职教育才能更正常地发展。深度贫困地区的各级党政需要解决很多现实的困境,而对于中职教育发展多无暇顾及。这造成各级党政对中职教育的漠视或不重视,更加恶化了中职教育的发展环境。深度贫困地区各级党政应将中职教育列为党政一把手的考核指标,作为与经济发展、生态保护、乡村振兴、精准扶贫、反腐倡廉、扫黑除恶等同等重要的指标,使各级党政的日常工作职责范围里有中职教育,只有党政一把手带头抓、亲自抓、认真抓、经常抓,中职教育发展空间、速度、效率、效果才会更强劲;④各级党政应重视民办中职教育发展。目前民办中职的发展完全靠自己,生存艰难,办学不易,各级党政应将民办中职放在与公办中职同等重要的地位[4]。近年来,减少的中职大部分为民办中职。如广西百色市,21世纪初办学最高峰时民办中职多达30余所,而现在仅存2所学校正常办学,值得深思、研究。

3. 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中职教育是提高深度贫困地区国民素质的最重要板块,是人民获得教育提升的主要通道, 因此,必须加大各种政策的支持力度。①加大资金投入力度。以国家财政投资为主, 利用金融杠杆,撬动民间资本投入,实现中职教育“不差钱”。 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实力较为雄厚, 能够很好地利用财政资金,加大对中职教育的投入力度。 东部中职学校无论硬件软件均达到较高标准。而中西部地区由于财政紧张,对中职教育投入较少, 中职学校软件硬件均处于较低水平。 趋利性是资本的本质属性, 中职教育营业性收入少, 纯利润几乎为零,这导致民间资本不愿意进入。 中职教育由于缺乏经费, 无法很好地改善软硬件,形成恶性循环, 所以每年都有中职学校破产、关门。根据2018年全国教育事业统计数据,全国中等职业教育(含技工学校,技工学校数据由2017年数据替代)共有学校1.03万所,比上年减少331所;招生559.41万人,比上年下降3.95%;在校生1 551.84万人,比上年下降2.55%。中等职业教育招生占高中阶段教育招生的比例为41.37%。中等职业教育专任教师83.43万人,比上年下降0.59%。 专任教师本科及以上学历的比例为92.10%,比上年提高0.52个百分点;“双师型”教师比例占30.65%,比上年提高0.66个百分点。 而民办中等职业学校1 993所(不含技工学校数据),比上年减少76所,占全国比例25.39%;在校生209.70万人,比上年增长6.27%,占全国比例17.28%[5];②加快营利性与非营利性中职的划分。办学性质不同,办学模式存在差异,建议中职教育以非营利性为主。中职教育因为办学成本高,扣除各类办学费用,几乎没有利润,甚至处于亏损状态,这就造成有些中职学校利用各种渠道筹措资金,必然会出现极个别中职学校侵害学生正常利益的情况[6]。最近几年网上披露的四川、贵州某些中职学校强迫未满16周岁的学生去经济发达区域务工的非法侵害未成年人事件,影响极坏;③加大对中职教育扶持的各种政策倾斜。深度贫困地区由于经济欠发达,经济总量小,可供支配的财政收入少,要兼顾好各个方面,容易顾此失彼。但是中职教育是利国利民的大事情,应将中职教育放在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地位,对其重点扶持。

4. 不断加强宣传力度

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志。深度贫困地区的人民长期处于贫困状态,与不重视教育有很大关系。中职教育以练习技能为主,兼顾文化课学习,还可以直升大专、本科,优秀学生可以继续攻读硕士、博士。但是,社会对中职教育存在很多偏见,如中职教育没用,不能继续上大学;中职教育和稀泥,学生学不到东西;中职学校是没出息的学生去读的;学生读完中职,仍然去打工、务农;中职学生混日子,不爱学习等等。虽然中职教育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但是这只是少部分中职学生的状况,大部分中职学生积极向上,通过中职学习改变人生。因此,学校、社会、行政部门应通过互联网、报纸、杂志、电视、广播、广告等各种渠道,加强中职教育的正能量宣传力度,让家长应知尽知,持续营造良好氛围。①加强政策宣传力度。如享受免学费、享有助学金等经济政策,以及工学结合、学徒制等有效教学手段;②加强舆论引导。针对目前社会上对中职教育的偏见,各级党委政府应采取多种宣传渠道,大面积大范围地开展宣传,引导民众正视中职教育;③加强升学通道宣传。社会民众对国家的中职升学通道并不了解,普遍认为中职学生“混”完三年,又重新回到农村务农,还不如读完初中直接在家务农。其实,读中职和读高中一样,都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同时还能拥有相应的职业技能。

五、 结 语

因受很多因素的制约,深度贫困地区的孩子在接受各级各类教育时,自然落后于发达地区,无法科学客观地实现教育均衡。但是,孩子的前途就是祖国的未来,只有不断提高他们的素质、品德、学历、学识、技能、才能,方能让他们立于不败之地,才能使国家的发展有良好的智力、人力保证。人才是第一资源,如何培养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这不是一蹴而就的,必须经过一代又一代人的不懈努力。经过长期地坚持才能使国民素质提升,才能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猜你喜欢

贫困地区深度中职
“课程思政”下中职《基础会计》的教学改革
四增四减 深度推进
深度思考之不等式
新形势下中职生“工匠精神”的培养
比亚迪集团扶贫
课程思政视域下中职体育教学改革初探
新疆中小学和中职学校全面开学
上学不如“混社会”? 贫困地区的“厌学症”如何治
西南贫困地区农产品产销对接活动在桂林举办
简约教学 深度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