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高校学生干部“贪腐”现状与解决措施

2020-12-08刘睿恒

山西青年 2020年5期
关键词:助学金贪腐奖学金

刘睿恒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湖南 长沙 410004

贪腐,在《辞海》中意为利用职权,非法取得财物,过着奢侈糜烂的生活。而高校中的学生干部其“贪腐”含义与《辞海》中解释的有所不同。高校学生干部是协助高校进行管理工作的一种带有特殊身份的学生,本质上还是属于学生团体,与政府工作人员的含义存在一定差别。虽然学生干部的“贪腐”现象看似是一种“小打小闹”的行为,并不会像社会上的贪污现象动辄上亿,但是对高校学术氛围的损伤难以挽回。“贪腐”的学生干部风气将会步步蚕食学生干部参与学校内日常事务的热情,同时损害高校淳朴的文化氛围。“腐败”的学生干部自身也背离了设置高校学生干部以求学生锻炼自身能力、服务同学的初衷,贻害无穷。

一、高校学生干部的设立

(一)高校主要学生干部体系

1.班干部。高校班干部体系广泛存在,大部分高校选举方式是由学生以民主选举方式选拔出班干部来主管班级内的学生工作,而班主任或辅导员在学生工作一般中处于引导学生干部自主管理的地位,不会参与过于细致的班级学生工作。因此,高校的班干部有权力大、自治性高与自主性强的特征。

2.学生会干部。学生会是学校中的一个特色团体,这类学生团体对于学生能力培养、人脉扩充等具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3.社团学生干部。高校社团在宏观上是一个庞大的组织,基于学生们的兴趣而设立。少部分社团也会参与学校的日常管理,这类社团在学校中可能会起着更加重要的作用,其作用已经类似于学生会。

(二)高校其他学生干部体系

高校存在着多种多样的学生干部体系,除了班级、社团、学生会等学生团体需要学生干部参与以外,也需要一些其他类型的学生干部来填补管理内容的空白。

1.代理班主任。主要作用为在大一学生刚进入校园时的管理与引导大一新生尽快适应大学的学习与生活环境,在大一新生的适应期过后,不再参与或较少参与大一新生的管理事务。

2.辅导员助理。帮助辅导员管理日常事务;负责简单的打印与整理材料;完成一系列简单的文案等工作。

(三)高校学生干部设立意义

1.激发学生参与高校管理的热情。当前我国高校选举学生干部的主要方式为通过学生民主选举这一途径,在班主任或是辅导员的监督下最终选拔出学生干部。而其他类型的学生干部由于其特殊性,也会采用其他的选举方式,但其选举方式也同样会遵守公平原则,这也极大地促进了学生们参与高校管理的热情与信心。

2.增强学生参与高校管理的能力。由于国家对于高素质人才的迫切需要以及高校学生对于其个人能力提升的急切要求。因此,大量的学生干部名额帮助了学生培养能力,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

3.节省管理费用。随着教学水平及其规模与中国人口数量的不断增长导致高校学生已成为了一个极为庞大的群体。师生的数量也使得高校的管理系统庞大而复杂,高校因学生干部参与管理而节省了一大笔的管理费用。

二、高校学生干部的“贪腐”现象

(一)高校评选奖学金过程中出现的“贪腐”现象

评选奖学金“贪腐”现象主要出现在班干部与学生会干部之中。其中班干部主要负责在班级层面的奖学金评定工作,可以在班级层面上控制名额,可能因此产生“贪腐”行为。其主要“贪腐”方式分为以下三种:

1.在自己不符合评奖评优标准的前提下,利用职务之便分给自己奖学金名额。

2.干扰正常奖学金评选流程,优先选择给与自己关系好的同学奖学金名额。

3.无视学校章程,有意向学生传递错误信息,私吞学生们的奖学金。

班级向学院或学校申报后,由于人数繁多,学院或学校层面难以对学生的现实状况一一排查,若无人对此次奖学金评定名单提出质疑或采取举报行为,可能会出现评选奖学金不公平的现象。而学生会相关评选部门处于学院或学校层面,也可能存在类似的“腐败”现象。

(二)高校评选助学金中出现的“贪腐”现象

高校在评选助学金中,会在班级内部设立一个贫困生认定小组,其小组既有评定助学金职能相关的班干部参与,也会选出班级内的学生代表进入测评小组。他们负责对班级内向上申报助学金的同学对其具体家庭情况进行评定,并最终根据学生们家庭情况及学院所给名额确定班级的助学金名单。在这个流程中,班级中可能对学生的家庭状况有一定程度的了解,但是在学院乃至学校的位置上则不可能了解每个学生的家庭状况。因此,学生们只要出现在班级层面上的贫困生助学金名单,即可以获得当年的助学金。因为学院与学校并不了解其家庭的具体情况,而班级内的贫困生测评小组基本可以直接决定哪些同学获得了贫困生名额,所以有些同学可以与向上申报名单的同学串通一气来获得贫困生名额。如果进入贫困生评定小组的学生干部恰好要评选助学金,他们基本上可以获得助学金名额,从而滋生“贪腐”现象。

(三)高校评选荣誉称号中出现的“贪腐”现象

在高校评选荣誉称号过程中,学生干部的工作经历是其中的一项重要标准。例如“优秀学生干部”称号是专门为学生干部设计的,高校也希望以此肯定学生干部的工作能力,持续稳定学生干部队伍。而评选荣誉称号中出现的“贪腐”现象则是由于某些学生干部未达到评选荣誉称号的条件,如其绩点未达到合格标准等,也可利用职务之便欺瞒同学与老师来达到目的。同时也存在部分学生干部,他们评选学生干部的目的完全是为评奖评优,丝毫不参与班级内或学生会中的事务,给同学们的学习与生活造成了极大的困扰。这群“贪腐”学生干部的存在,既是对于兢兢业业、一心为班级、为学校勤劳奉献、默默付出同学的一种伤害,同时也侵占了高校的职位资源,尸位素餐。然而更可怕的是,这类学生干部是广泛存在的,无论是哪所高校或是团体中都不乏此类学生的身影。

三、高校学生干部的“贪腐”现状的解决措施

(一)加强高校对于学生干部思想道德素质的教育

在当今信息时代的大背景下,各类型自媒体平台的快速发展冲击着人们的眼球。而学生们则是极大的一部分受众。但这类媒体质量良莠不齐,所产出的内容有好有坏,不断影响着学生们的思想。在当今的形势下,学生们对于英雄人物或是廉政先锋这类人物知之甚少,反而对很多流量明星的琐事更为关注。而这类学生在担任学生干部以后,因缺少廉政教育,很多学生干部未必清楚自己的行为已经属于“贪腐”现象。因此,对高校学生进行广泛而深入的思想道德素质教育是必要的。当前大学里都开设政治类相关课程,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在这类课程中,可以适当向学生强调一些关于学生干部廉政思想的内容。学校也可以适当的组织一些有关于学生干部廉政活动,促进对于学生干部的廉政教育,这是从根本上解决学生干部“贪腐”现状的措施。

(二)严格对于学生干部“贪腐”行为的制裁措施

对待贪腐现象绝不能纵容,否则只会毁坏高校学生干部的风气。而在对高校学生干部的管理中,法律手段只是处罚的底线。对此,高校应尽快建立一套完整的对学生干部“贪腐”行为的惩治制度,通过学校的规章制度来遏制“贪腐”现象,严肃对学生“贪腐”行为的制裁措施。惩罚方式大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禁止该名学生在一定时期担任学生干部;取消“贪腐”现象学生干部的评奖评优的资格;若是情节较为严重,则可以将该名学生的“贪腐”行为记入到该名学生的档案,严重者开除学籍等。对高校学生干部的惩罚措施只是一种规范风气的手段,主要还是要以规范与警示为主。整治的核心在于调整高校内部的学生干部风气来铲除高校内“腐败”现象的根源。

(三)压缩学生干部“贪腐”行为的操作实施空间

对于学生干部“腐败”现象的处理措施,既要从教育入手,也要从规章制度入手,这基本防止了一些想为同学做事、能为同学做事的底子优秀的学生干部可能会出现的“贪腐”问题。而有部分动机不纯的学生干部则要更换方式。因为高校选拔学生干部的体系原因,会出现班级内只有这位学生才能胜任学生干部,其他同学没有想做学生干部的欲望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压缩学生干部的“贪腐”空间则是一种最好的方法。因此,在完善学校的规章制度的同时,也要优化、简化评奖评优的流程,减少学生干部钻制度空子的行为。同时也要完善监督制度,在班级层面上让班级内部的纪检委员参与监督,在学院与学校层面上也要设置专项负责人来监督评奖评优的流程,同时采取避嫌措施,参与评奖评优的同学不允许参与监督等,参与监督的学生干部需深入了解清楚状况,也要公示评选奖学金人选的理由,从而压缩学生干部“贪腐”行为的空间。

四、结语

实际上,在高校学生干部中出现的“贪腐”现象终归属于个例现象,绝大部分的同学在进入高校时都是怀着理想与期望踏入高校大门。使他们逐渐改变自己的志向,让他们参与“贪腐”现象的原因有很多,如大学生普及化带来的激烈且严峻的竞争,或是学校中长期的“贪腐”风气毒根等,但只要高校严加管束,势必可以根除高校内部的“腐败”现象。在新时期,高校肩负着塑造优质人才,培养良好的求知氛围与学术风气的重要任务,而高校学生干部团体往往也是学生当中最为积极、最有能力的一部分。因此,高校应该切实处理好学生干部风气,将其存在的“贪腐”现象彻底根除,切实地为祖国培养一批未来的栋梁之材。

猜你喜欢

助学金贪腐奖学金
学成必有为 不忘桑梓情——写在“谈智隽奖学金”第二十七次颁奖大会后
打电子游戏是浪费时间?对那些获得电竞奖学金的人来说并不是
贪腐搭档落马记
中国人民大学吴玉章奖学金图解
村官贪腐背后的权利困境
The Value of a University Edu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