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本科专业综合自评指标体系的构建
2020-12-08张志国任书霞尉耀元
张志国, 任书霞, 尉耀元
(1.石家庄铁道大学 教务处,河北 石家庄050043;2.石家庄铁道大学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43)
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明确提出,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基本要求[1]。2018年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制定了《关于高等学校加快“双一流”建设的指导意见》。同年,教育部发布了《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上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强调:“大学要自觉地建立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自省、自律、自查、自纠的质量文化”。可见,中国的高等教育已经从注重数量扩充的“速度时代”转向关注内涵建设的“质量时代”[2]。
作为我国高等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工程教育,覆盖了90%以上的本科院校,工科专业布点数及在校生数在所有本科专业布点总数及在校生总数中占比也均超过了1/3[3]。可见,工程教育质量对提升我国整个高等教育质量至关重要。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是国际通行的工程教育质量保证制度,对促进工程教育国际化、提高工程教育质量意义重大。2013年6月我国成为《华盛顿协议》(Washington Accord)的正式会员,实现了工程教育和工程师资格的国际互认,为工科学生走向世界提供了“通行证”。2018年初教育部颁布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专业建设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涵盖92个本科专业类,共587个本科专业,突出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先进育人理念[4],对本科专业设置、建设和评价均具有重要指导意义。衡量高等教育质量的关键是人才培养质量,而专业水平是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因素,实施本科专业综合评价能及时监测专业建设情况、为专业动态调整和改造升级提供依据,在国家政策引导以及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要求驱动下,专业评价正在逐渐从单一被动的外部评价向高校主动开展内部自我评价等多种评价主体互补共存的方向发展。本文将重点对高校自评必要性和指标体系进行研讨,为建立科学合理的自评体系提供参考。
一、我国高校本科专业评价发展历程
本科专业评估作为对高校专业教育质量和专业建设水平评判的重要依据,是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评估的研究和实践逐步发展起来的。早期的专业评价工作主要是个别高校或某地域范围组织开展的零星的专业试点评估,一般不进行排名,主要目的是诊断专业状况,互相交流、学习与借鉴[5]。20世纪90年代以后,专业评估从扩大试点范围、逐步推开到目前的系统组织阶段。
1990年10月,原国家教育委员会发布《普通高等学校教育评估暂行规定》,标志我国高等学校评估逐步走向规范化。迄今为止,教育部牵头共组织实施了6次较大规模的本科教学评估。《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要“推进高等院校专业评价,促进专业建设”。2011年10月,教育部下发的《关于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评估工作的意见》〔教高[2011]9号〕明确提出,建立学校自我评估、院校评估、专业认证及评估、国际评估、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常态监测等“五位一体”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评估制度[6]。2016年2月,国务院教育督导办发布《关于组织开展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评估试点工作的通知》〔教督办函[2016]6号〕,要求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开展本科专业评估试点。2018年9月,教育部发布《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中进一步要求,“规范本科教学工作,开展本科专业评估”。上述系列文件对开展专业评估进行了顶层设计,明确了有组织开展评估的基本要求。在文件精神指导下,很多省份、直辖市等都分别启动了本科专业评价工作,组织研究建立专业评价指标体系,基于不同的评价目标分层次、分类别、分阶段系统地开展了本科专业评估工作[7],比如辽宁省于2012年启动本科专业综合评价,上海市于2012年试点开展本科专业达标评估和选优评估,福建省于2016年启动的本科专业评估试点[8],江苏省从2016年起,以本科新设专业评估为先行,从专业目标、师资队伍、教学资源、教学过程、学生发展、质量评价等六个方面设置基本要求或标准,开展了专业评估工作等[9]。
此外,最近30来年一个显著特征是,带有专业认证性质的评估工作逐步从个别专业向工科专业全覆盖发展,开始从向国际标准看齐逐渐向输出中国评估经验发展。2013年6月,我国成功加入《华盛顿协议》,标志我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体系得到国际认可[6]。截至2018年,全国227所高等学校1 170个专业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志着这些专业的质量实现了国际实质等效[10],在《华盛顿协议》框架内成员国之间实现了学历互认,表明这些专业的人才培养竞争力显著增强。
经过实践与发展,我国目前已逐步形成政府主导、政府委托、社会专业团体(专业认证委员会)、民间自发等对高校本科专业进行外部评价的多种模式,其中社会专业团体等组织公布的大学专业排名备受关注,社会影响力明显增强[11]。
二、高校开展本科专业综合自评的必要性
从目前我国本科专业评价发展来看,重点开展的还是外部评价,普遍忽视了专业评价内部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实际上,与专业评价的外部保障机制相比,专业评价更应该成为内部质量保障机制的支柱,开展校内专业综合评价势在必行。
(一)开展工程教育认证的基本要求
工程教育认证的核心就是要确认本科专业毕业生达到行业认可的质量标准要求,是一种以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为导向的合格性评价[12]。该评价工作的重点在于高校本科专业围绕学生、毕业要求、培养目标、持续改进、师资队伍、课程体系、教学条件等七个方面进行内部自评并举证。要求对照认证标准的基本要求,梳理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改进不足,持续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可见,开展校内专业综合评价是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基本要求。
(二)一流专业建设的必然要求
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是新时代高等教育建设发展的突出特色。“双一流”建设离不开一流本科建设,也需要一流本科专业的支撑[13]。专业建设应紧紧围绕着学校历史、服务的行业领域特色,延伸完善产业链,遵循压缩“平原”,多建“高峰”的发展思路,努力做强学校传统的优势学科专业,做精国家战略急需的学科专业,做实新兴交叉融合的学科专业[14]。因此,开展校内专业综合评价,可以促进分类分层寻求一流专业的建设路径,为一流专业建设提供有力支撑与基本保障。
(三)为专业建设与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从目前高等学校发展路径来看,已从数量扩充步入内涵建设的跨越式发展阶段,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的必然选择。在高等学校发展方面,过去很多高校存在片面追求规模与数量,似乎专业也是越多越好,求大贪全的思想,造成了资源的严重不匹配,比如一些新增或热门专业普遍存在专任教师数量不足、专业生师比偏高、高水平教师带头人缺乏,以及存在教学平台及资源的整合不够、专业缺少建设规划、或有规划无执行落实、专业缺少明白人等诸多问题。专业设置、布局、发展建设规划的不合理,一定程度上已成为制约学校内涵式发展的主要瓶颈之一[13]。通过校内专业综合评价,可进一步促进梳理专业发展的历史,明确建设发展目标,促进专业关注人才培养等机制的建立,提高专业服务社会经济建设的基本能力,帮助专业查找补齐短板,实现以评促建,这不仅是促进专业科学、高效、可持续快速发展的有效途径,也是学校走内涵与特色发展之路、促进专业建设水平提升的重要保证。
三、高校专业综合自评体系的构建
(一)评价遵循的原则
因为专业建设水平影响因素的复杂性与综合性,实际很难用简单的指标进行评判,也不能像学科建设水平评价那样以典型突出业绩作为评价的基准,为此,本文仅提出专业评价遵循的几点原则供参考,具体如下:
1.评价目标应具有导向性
应能对照评价体系和指标,促进各专业对自身的建设成果和人才培养质量成就进行全面梳理,对专业短板、差距与不足进行客观分析,促进专业根据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变化、结合自身基础与特点,主动谋求专业的动态调整,不断提升专业内涵建设,逐步打造专业特色,培育专业品牌,争创“一流专业”。
2.评价体系应具有科学性
专业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设计、评价方式以及评价工作的开展等应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和人才培养规律,充分考虑专业建设和不同专业领域人才培养的自身特点,将统一性与特殊性要求相结合,应在评价框架和指标体系一致的情况下,对不同学科专业指标的具体内涵及定量要求应有所区分,保证评价体系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力求达到评价体系的科学性和评价结果的客观公正性。
3.评价方法应表现为综合性
评价内容应综合体系专业建设、专业水平、专业层次和人才培养的基本能力,指标设置应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总体上采用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以定量为主的评价方法,尽可能地使评价指标具有可度量性特征,以提高评价结果的可衡量性与可比性,便于专业开展自评工作。
(二)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设计和构建
专业评价指标应覆盖代表专业建设水平和建设成果的核心要素,应避免由于片面的追求量化造成的功利化达标倾向,应将定性与定量进行有机的结合。为构建更加科学合理、具有普遍适应性、以及能有效发挥目标导向作用的综合评价体系,本文首先重点梳理了江苏、辽宁、安徽等6省以及合肥工业大学、西南大学2所典型院校的专业评价指标体系构成,具体见表1。
经过比较分析后发现,指标体系各有千秋,特点不一,比如江苏省和安徽省的专业评价指标体系覆盖的内容较为全面,但所有指标均采用等级评价,缺乏可度量性,主观影响因素较强,可评比性不足。吉林、辽宁、江西及湖南4省的指标体系采用了定性和定量结合的评价方式,从生源情况、培养模式、教学资源、本科教学工程与教学成果奖(教学建设与改革)、教学质量保障、培养效果、专业特色等7个方面进行专业评价,主要不足在于未很好对标工程教育认证标准,未体现对一流专业和一流课程建设的要求,缺乏专业建设规划、机制建立等关键要素的评价。本文在综合比较分析上述省份高校评价指标体系及内涵的基础上,依据《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普通高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2018版)、《普通高等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指标(试行)》〔教发[2004]2号〕等基本要求(表1),提出了从专业发展、培养模式、教学资源、专业和课程建设以及学生培养等五个维度进行专业综合评价的基本体系,具体包含5个一级指标、14个二级指标和38个主要观测点,表2给出了构建的专业综合自评指标体系及主要构成。依据各级指标在专业建设中重要性的差异,以及遵循导向性原则,进行各级指标内涵要素的细化,通过分层设置各级指标的量化权重,将专业评价指标与专业建设相关的各种状态数据关联起来。
与国内各省份及典型高校的评价体系相比,所构建的指标体系的主要特点如下:
1.更加突出体现专业的建设与发展
要求各专业进行发展历史的梳理,总结专业特色、专业成就与服务面向,分析专业服务经济建设能力和对社会发展的贡献度。通过梳理进一步理清专业建设的发展目标和发展方向,为专业发展建设规划的制定提供依据。
2.强化在专业人才培养成效方面的要求
重视专业培养目标的顶层设计,突出课程体系对培养目标的支撑作用,把学生学习过程的跟踪性评价、毕业生跟踪反馈和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评价作为必须建立的基本机制,把学生学习综合业绩成果与成效作为体现培养人才质量的重要指标,全面贯彻落实“学生为中心”“成果导向”和“持续改进”的育人理念。
3.充分体现专业评价在专业建设中的引导作用
主要通过量化方式进行评价,有利于形成可评价的结果,方便各专业对照指标开展自评,依据细化的指标内涵查找专业建设短板,找准建设的方向,引导各专业主动开展专业建设机制的建立,促进加强“一流专业”和“一流课程”建设。通过专业综合自评工作的开展,促使各专业从“要我评”向“我要评”的思想转变,逐渐步入专业自主进行规划与建设的循环上升之路。
(三)综合专业自评指标内涵分析
依据前述,在借鉴国内专业评价成果基础上,构建了一套专业综合自评指标体系,一级指标主要包括专业发展、培养模式、教学资源、专业和课程建设以及培养效果等五个方面。其中,专业发展和培养模式两个一级指标采用定性评价,其余指标主要采取定量方式进行评价。
1.专业发展
专业发展现状是专业既有水平与实力的综合体现,是客观反映高校专业建设水平的基本表现[13],包括发展历史和专业建设规划2个二级指标。前者主要考察专业定位是否明确,有无优势特色,是否依托有国家和省部级重点、入选省级及以上重点建设专业或其他标志性成果,以及服务经济建设能力和对社会发展的贡献度。后者主要考察专业的建设目标是否明确,规划措施是否得当,有无成效。一般而言,若表征专业现有发展水平的2个指标均表现优异,则证明该专业实力或水平较高,专业发展态势及前景良好。这是综合衡量本科专业质量的重要指标,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社会和高校对专业现状的具体印象[13]。
2.培养模式
培养模式是人才培养目标以及实现培养目标的方法或手段,包括培养方案和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涉及培养目标定位、特色、评价和修订,毕业要求对培养目标的支撑,课程体系设置以及对毕业要求的支撑,以及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的具体措施与实施效果。
3.教学资源
教学资源是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障,包括专业师资基本情况、师资水平、实验实践教学条件等资源。师资基本情况主要通过专业生师比、高级职称与博士学位教师比例、专业教师结构比例、专业教师学科背景符合度以及兼任教师数量体现;师资水平主要由高层次教师情况、团队建设、中青年教师培养、教师教学获奖、教师科研获奖等衡量;实验实践教学条件主要通过教学仪器设备值、实验和实践教学平台、校外实习基地建设与运行进行考察。在具体量化分值时,不仅关注实践教学条件,还要考察其实际运行情况,比如在校外实习基地满足实践教学安排前提下,学生是被安排到基地进行实习也是所考量的量化因素等。
4.专业和课程建设
专业和课程建设是专业办学的重要支撑。专业建设主要考察专业省级以上本科教学工程项目的建设情况,包括专业综合改革试点、省级建设高地立项、一流专业建设立项、专业认证情况等。课程建设主要考察专业理论课程、实践课程、教材以及课程质量评价等建设情况,重点考察省级及以上理论和实践一流课程建设情况,网络课程、MOOC课程门数,专业特色教材、国家规划教材出版情况,以及课程质量评价机制的建立和执行情况等。具体依据课程、教材的建设质量以及机制的执行情况进行定量评价。
5.学生培养
学生培养是专业办学对学生成长成才的考察,涵盖该专业新生、在校学生、毕业生等,重点考察是否建有相应评价机制以及机制的执行情况。其中,新生主要是看生源质量,具体考察本科新生的招生录取分数及第一志愿录取比率;在校生发展主要通过专业学生创新创业训练人数及比例、专业学生参加省级及以上竞赛的获奖比例、专业学生发表论文、授权专利的比例以及毕业论文(设计)质量等指标来体现。毕业生质量主要由毕业生四级英语通过率、学位授予率、初次就业率以及社会及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评价等指标来说明。评价机制包括在校生学习过程的跟踪性评价,以及毕业生和用人单位跟踪反馈机制等,具体根据机制的建立和执行情况进行定量评价。主要目的是促进各专业切实重点关注学生的学习成效和成才情况,引导建立常态化的跟踪调查机制,为专业建设改进提供基本数据依据。
(四)持续改进
专业评价的最终目的不是把专业评“死”,而是要把专业激“活”,尽管采用量化计分方式,但是重点关注不应放在分值和排名,更重要的是要自己摸清家底、总结经验、分析问题、找准对策,推动专业建设的持续改进。持续改进也是专业发展与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的重要保证。开展专业综合评价工作的主要目的是为校内本科专业建设的状态提供基础性数据,促进专业主动查找差距与不足,动态调整专业发展目标和发展方向,提升专业内涵建设,促进专业的持续改进。专业建设没有完成时,只有进行时,因此,只有周而复始、持续改进,才能不断把专业建设水平提升到一个新的台阶。
四、本指标体系对专业建设的促进作用
本科专业综合评价是一个系统性工作。本文在综合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专业建设国家质量标准以及近年来国内开展的专业评价基础上,构建了一套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突出本科专业建设、机制建立与实施及体现人才培养效果的校内专业综合自评指标体系,促进专业通过自评,摸清专业的优势与短板,引导专业有目标的主动开展建设工作,实现专业建设的良性循环,促进专业的持续改进,为培育专业特色、打造品牌专业、争创“一流专业”提供保障。
本指标体系在实际评价运用中,对专业建设的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4个方面。
(一)帮助专业理清建设的思路
目前高校普遍重视学科建设,对学科建设方向和建设方法也比较熟悉,但是对本科专业建设普遍存在思路不清、方向模糊的问题,即使许多高校建立了专业负责人制度,但是实际情况也不理想,这种情况在地方普通高校尤其突出。建立的专业综合自评体系,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通过对指标内涵的理解,促进从专业建设历史、建设成就、发展特色和服务面向方面理清建设的思路,进一步确立专业师资队伍、专业资源条件的达标思想,重视学生成长成才和学习成效方面的关注,促进提高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
(二)促进专业主动建立调查评价的基本机制
良好的机制是专业建设的基本保证,是专业良性循环、可持续改进的基础。通过建立课程质量评价机制,促进课程建设水平的提高;通过专业开展学生学习情况跟踪调查、毕业生调查、用人单位调查等促进有依据、有计划地开展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和完善,不断优化人才培养目标,提高人才培养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适应性,促进提高人才培养的能力水平。
(三)帮助专业找准发展建设中的短板
短板是制约专业建设水平提升的决定性因素。找准短板才能明确建设和努力的目标方向,专业建设的基础在于师资队伍水平和基本资源条件,专业建设的重点在于课程建设的水平和人才的培养质量,专业建设的保证是机制的建立与运行情况。
(四)促使专业走特色发展之路
特色是专业发展立足的根本保证。没有特色,不可能形成专业的品牌;没有特色,就失去了专业的竞争力。从发展历史找寻特色之源,从服务面向找寻特色方向,从社会需求找寻特色定位,特色需要长期坚持,更需要不断地去培育,专业定期开展自评为特色培育创造了条件基础。
综上所述,构建的专业综合自评体系基本适用于所有专业的自评工作,具有较好的适用性,在专业建设中的作用极其显著,但是任何量化的指标都有一定的局限性,本指标体系尚未完全考虑不同学科之间的差异性,以及各因素观测点量化分值之间比较的科学性等,仍有待总结经验,进一步摸索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