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R.M.黑尔非描述理论进路研究

2020-12-08张博力

山西青年 2020年11期
关键词:主义信念理性

张博力

太原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山西 太原 030024

20世界著名的伦理学家R.M.黑尔一生的理论思路可以概括为“理性的非描述主义”,期间他提出了“普遍指令主义”这一标志性的理论。我们在此对其理论思路做出简要的概述,并指出他取得的进步和理论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一种解决的思路。

一、对描述主义的批判

所谓描述主义,就黑尔而言,就是认为道德问题就是事实问题,如自然主义;相对描述主义,非描述主义认为道德问题的根本在于某种事实之外的东西,如情感主义、指令主义。当代的科学和哲学界,几乎全部都是自然主义的支持,而自然主义在黑尔看来是描述理论的主要代表,本应受到批判。

自然主义者会在两个方面将道德消解:第一,自然主义者如科学家,将我们的道德信念还原为一种事实,不论是在物理层面,还是在细胞层面,都将失去了对道德本身意义的理解;第二,坚持只存在纯粹的客观事实,认为人们只要认识到事实本身如何,就知道我们应该如何去做。

在黑尔看来,前者根本不在讨论范围之内,因为已经不是哲学问题了,哲学需要讨论的是科学之外的事情。并且,作为一个康德“自由”观点的支持者,黑尔认同康德观点,人的道德行为应该是超越因果锁链之后才进行的讨论。对于后者,黑尔则坚持,传统的休谟的观点,认为在“事实”和“应当”之间的关系,并不是自然主义认为的那样直接。

黑尔的非描述理论,源自于情感主义者史蒂文森对道德内容区分,他将道德内容分为描述性内容和情感性内容,并切断了二者的联系。如存在这样一种情况:甲认为乙是“好”人,而乙可能做的事情是“错”事。黑尔承认史蒂文森对二者的区分是有一定的可取性的,但情感性内容存在陷入主观主义的可能,故而提出了“指令性内容”这一更具有客观性的概念来代替情感性内容。

情感性内容针对的对象是主观感受,也就是说对自己来说是“正确”的事情就是正确的,那么指令性内容针对的对象是“行为”,这就要求对交谈双方都是正确的。当甲对乙说:“戴口罩是好的行为”,那么就要求甲和乙都要“戴口罩”,行为和语言必然是一致的。

指令性内容似乎可以避免了“事实”与“应当”之间的裂缝,但其问题在于指令性内容本身的正确性,也就是其规定性仍然是从主观出发的,其“正确”性只适用于二者之间,如父亲对孩子发出指令,虽然二人之间可以达到一致性,却仍缺乏普遍性。这使得,指令性理论被成为情感主义理论的分支。

二、理性的非描述主义

为避免指令理论的普遍性问题,黑尔提出了对指令性得到“普遍化”的要求,即“普遍指令主义”理论。在不依赖事实的情况下,只能通过理性,也就是依靠逻辑来探讨普遍化的问题,故而转向道德逻辑,或者称为哲学逻辑的研究。

对道德问题进行逻辑研究,首先要找出道德逻辑和一般逻辑之间的区别,而后对其进行逻辑推导研究。在传统的伦理学中,一般认为“善”和“应当”两个概念是道德问题区别于一般问题的最根本的概念。前者的作用在于批判了描述主义,如摩尔对“善”的分析提出了“自然主义谬误”,而后情感主义在摩尔的基础上确定了描述性内容和情感性(非描述性)内容的区别;后者则在前者的基础上是道德逻辑推导中最为基本的概念。“应该”这个概念在黑尔看来,其主要的意思是“比……更‘合理’”。

那么,什么是“更合理”的行为呢?我们来先看看什么是理性的行为。一般认为描述主义完全依附于客观外在性,自然也就是理性的,但在黑尔看来,人作为一种主观的存在,天然的受限于自身的身体、情感、教养、文化和认知水平,当我们对道德问题做出判断结果时,我们也无法做到完全理性的。因为,人往往都介于愚者和天使之间,而不会是纯粹的前者或后者。

那么,什么是“普遍化”呢?在黑尔看来,当我们认识到每个人都在受着局限,每个人都要用自己的好恶来评判他人的时候,我们必须以同样的态度面对自己和他人的好恶。

黑尔认为只有认识到我们在处理道德问题时陷入两个极端的困难,我们才能知道普遍化要避免什么。首先,我们有可能陷入“立刻”的情感反应,如遇孩子在水里,甲同情心立起,不管自己的泳技和水流的状况,纵身一跃。故而,黑尔说,我们要避免对未来的纯粹的“轻视”。黑尔在这里说“纯粹”,是说人们经常认为未来是不可预测的,所以无视它,即使有预测的可能,人们也会选择漠视。我们所要的“立刻”是在对时间充分压缩的情况下。当我们要求换位思考,设身处地的理解他人时,我们要求你必须立刻这样做。这种“立刻”的要求,会让你从漠视事件的发生,转而走向理性的道德行为。第二个困难则要求我们“不立刻”,也就是押后处理。当要我们对两种情况进行理性抉择的时候,我们会这么分析:如果A发生,那么我们会有什么好处、有什么坏处;对于B,也是如此。但,大量的道德问题无法通过功利来解决,最后反而依靠我们的偏好,甚至对通过效益比较来抉择这一倾向本身也来自于偏好。

那么,到底“立刻”还是“不立刻”呢?黑尔承认就目前的理性理论来看是无法把握的,但是我们可以对“立刻”和“不立刻”的“好恶”做一个梳理。黑尔说,普遍来说,我们在道德问题时,我们的判断分为两步,先依靠直觉,做出的是个人好恶的判断,而后对好恶本身进行批判,这也就是黑尔著名的“双层道德思维结构”。

我们会发现,在这一步,黑尔更多的是对直觉进行批判,虽然指出了我们存在的一些个人的好恶问题,提出了普遍化的要求,但是对“理性”本身尚缺直接的论证。虽然黑尔指出,理性本身是人进行思维的一种特性,其通过逻辑来批判和改正我么的行动、欲望甚至道德系统,但也承认目前理论并没有阐明什么是真正的“理性行为”。

其原因在于对“理性”概念本身的缺失,也使得“指令性”的合理性缺失了合法依据,从而陷入未知,被广泛批评为不可知论,甚至是虚无主义。

三、信念之路

黑尔的论证切实的让我肯定了非描述理论存在的合理性,其也对该理论的各个方面做出了一定的挖掘,摆明了非描述理论当前的问题:找到道德判断的根本的规定性所在,否则其只是一种幻觉。

黑尔的建议是,挖掘理性,挖掘逻辑,但这条路在目前看来,已经丧失了可能性。虽然道德必然要符合道德逻辑形式,但其与逻辑内容相分离,纯粹自利的行为和纯粹他利的行为都能得到普遍的逻辑推导。

我们认为最可行的的思路是通过“信念”这一维度来对黑尔的理论进行补充,从而使得根本的规定性可知。我们需要一个这样的“信念”:这里所谓的信念不是某个具体的概念:如“善”的理念、“道德”的理念,而是一种非描述性的“信念”;信念本身有着“认知”和“意志”两方面的内涵,同时又符合逻辑推导规则。

猜你喜欢

主义信念理性
“双减”的路向反思与理性审视
为了信念
新写意主义
冠军赛鸽的信念(上)
发光的信念
人人都能成为死理性派
近光灯主义
围墙的信念
对体能训练认识的理性回归
这是一部极简主义诠释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