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背景下农村文化扶贫研究

2020-12-08韩艳丽

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年6期
关键词:贫困地区贫困户农村

韩艳丽, 魏 爽

(燕山大学 文法学院, 河北 秦皇岛 066004)

在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坚持大扶贫格局,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1]的要求,肯定了文化扶贫在精准扶贫战略中的重要作用,文化扶贫成为当前扶贫工作的中心议题。文化扶贫是全面扶贫的更高要求,文化扶贫不仅可以补足脱贫工作在文化建设上的短板,还能为贫困地区经济发展提供新的思路,从而实现经济转型发展,提升贫困地区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2]。在农村文化扶贫工作中,利用新媒体作为文化推广、文化传播和信息交换的媒介,更能够推进贫困地区群众形成适应社会发展的正确价值观,摒弃不良风气和落后思想,掌握科学常识,增强理性认识,消除阻碍农村发展的文化因素,激励贫困地区群众自觉奋斗,助力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一、 新媒体在农村文化扶贫中的价值和功能

新媒体是指基于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及其他现代信息技术或通信技术,具有互动性、融合性的媒介形态和平台[3]。新媒体表现为依托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的一种万物皆媒的环境,具有交互性、即时性、共享性、海量性与社群化的特征。当前,微信公众号、微博、新闻客户端及短视频软件等是新媒体的主要媒介形态和平台。在农村文化扶贫工作中,新媒体拥有以下重要价值和功能:

1. 获得最新信息和所需技能

信息贫困是衡量贫困的重要维度之一。长期以来,在中国城乡二元结构的催化中,农村信息贫困情况愈加严重。资源分配不均、基础设施建设薄弱使农村长期处于信息输送盲区。尤其在偏远贫困地区,地理位置的相对劣势使其更难及时接收外界的新思想、新观念、新事物,这也是贫困文化在贫困地区代际相传的重要原因之一。新媒体的出现打破了城乡间的信息壁垒,不同于传统媒体,新媒体的主要传播载体——智能手机——已经完成深入“最后一公里”的使命,落户中国的每一个角落[4]。新媒体作为计算机技术的衍生物,能够通过用户点击的频次、浏览的页面形成用户数据库,通过统计分析,了解贫困地区居民感兴趣、迫切需要的文化技能是什么。通过多种新媒体形态和平台,如微信公众号、微博客户端、短视频软件等,能够使贫困地区的群众第一时间了解到当今社会文化知识发展动向,把科学知识、先进人文思想、实用生产技能输送给农村贫困户。多种多样的图书视频软件使农村贫困户获取信息的途径更加便捷、更有针对性。通过电子书或短视频帮助农村贫困户精神文化脱贫,帮助贫困户树立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念,获得更实用的知识技能,从而提高贫困地区贫困人口的经济竞争力和文化软实力。

2. 传承特色文化

自1993年文化扶贫委员会成立以来[5], 我国的文化扶贫工作拉开了序幕。 文化扶贫工作的开展一直致力于发展文化产业,如在贫困地区引进颇具规模、品牌效应较好的文化企业,建设公共图书馆等。 这些文化扶贫工作的开展完善了贫困地区的公共文化服务基础设施,但文化企业在贫困地区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发挥的作用不尽如人意。 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引入的文化企业与当地特色文化衔接不当,对推动当地特色文化产品“走出去”的认识不够, 着力不足,缺乏后劲。 新媒体在文化扶贫中的应用恰好弥补了贫困地区在文化产业发展与当地特色文化衔接的不足,利用新媒体的共享性与海量性特点选择与当地发展相匹配的文化产业发展模式。 经过筛选后,保留贫困地区优秀的特色传统文化, 剔除不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糟粕,并对当地优秀传统文化加以包装, 利用多种宣传手段使其更快进入大众视野, 助推文化产业的发展。 贫困地区文化产业在新媒体时代下不再是局限于某一地域、某一文化圈子的小众产业,而将发展成为能够紧跟时代潮流,又不乏地域特色的文化产业的中流砥柱。 当新媒体助推下的文化产业在贫困地区逐渐渗透,并转变为贫困户赖以生存的生活来源和切实物质利益时, 能进一步激发贫困地区发展文化产业的内生性动力, 也能从思想上使贫困户认识到文化脱贫的重要性。 从根源上去除贫困户的思维惰性,阻断贫困文化的代际传播, 从而真正实现物质、文化的双重脱贫。

3. 加强城乡交流,推进城乡文化融合

我国是传统农业大国的历史背景和建国后城乡分立的户籍制度,使城乡二元结构特征突出。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导致了城乡文化的衔接出现断层,难以实现城乡文化的共同发展,这也阻碍了城乡交流和联系[6]。长期以来,城乡文化交流不畅的主要原因在于基础设施不完善、话语权不平等和交流渠道不畅通,真正实现城乡文化高效融合发展,需要依靠形式更为多样、更加活泼的民间文化互动来弥补文化交流的不足。新媒体因其交互性能够为城乡文化交流、融合提供高效、便捷,更富有吸引力的交流方式,新媒体载体的广泛普及和操作简便使城乡居民能够进行实时信息交流,其传播文化的多样性使每一个受众都能在其中找到自己需要、感兴趣,并对自身发展有帮助的知识技能或前沿信息。平等的话语权与高效便捷的交流工具,使交流双方站在同一水平线上,进行思想文化的交流碰撞和知识技能的交换互补,使城市居民了解更多农村特色文化,学习并发扬乡村文化中勤劳朴实的精神,吸引城市人口深入农村体验乡村风光和文化,也让农村贫困人口学习更多谋生知识和技能。同时,更及时地获得就业的相关信息,解决乡村贫困人口的就业问题,实现城乡人口良性流动,从而实现城乡文化融合,加强城乡文化联系并修复城乡文化断层。新媒体同样可以简化城乡政府部门之间的文化交流程序,也为政府与群众的文化沟通提供顺畅的渠道。政府可以利用如微信公众号、微博客户端以及政务网站等,发布一些介绍当地乡村特色文化的文章,以及相关就业信息,鼓励农村贫困人口通过学习相关知识技能,提升自身能力,实现就业。通过发布展现农村风光短视频的方式帮助宣传当地农村特色的农家乐,吸引城市人口观光游览,推动城乡文化沟通、融合的进程。

二、 新媒体背景下农村文化扶贫问题分析

1. 忽视新媒体的文化扶贫作用

新媒体作为数字化时代网络技术支撑的新产物,是信息交互传递的工具,对大众文化传播交流与更新融合有着不可小觑的推动作用[7]。文化扶贫是真正意义上的“扶智”“扶志”,以助推文化产业为手段,以对思想文化进行潜移默化改造为着力点。如何以最容易被大众接受的方式,改造贫困地区长期以来存在的落后愚昧、不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贫困文化,是文化扶贫工作的重点,也是难点。新媒体时代的文化扶贫工作应该紧紧抓住新媒体深入千家万户的特点,把思想文化教育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呈现出来,寓教于乐提高贫困户对新文化的接纳程度,实现贫困群体的文化改造。我国文化扶贫工作由早期的“输血式”文化扶贫,转变为“造血式”精准文化扶贫,扶贫工作主要集中于公共教育资源、公共文化服务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如优秀师资下乡、建设农家书屋,以及组织艺术表演团体演出等[8]。然而,传统的文化扶贫方式在追求高效率、高质量的新媒体时代显示出落后性。这种落后性主要表现为脱贫进程缓慢、返贫现象时有发生。以往的以供给为导向的无差别文化扶贫无法激发贫困户的内生动力,不能从根本上改变贫困户的思想和思维方式,不能为贫困户传播有特色和可供选择的文化知识和技能。新媒体作为文化传播的工具,能够有针对性地进行文化筛选,并通过大数据分析、选择受众,以需求为导向进行知识技能的推广。近年来,随着自媒体的发展,涌现了大量的新媒体平台,但其水平参差不齐,平台的建设也不够规范和完善,其在文化扶贫工作中应有的价值和作用没有得到有效发挥。新媒体在文化扶贫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被忽视,是无法达成精准文化扶贫目标的重要原因。

2. 文化扶贫中角色定位不清晰

在新媒体扶贫工作中,新媒体工作者往往只充当记录者而不是实际帮扶者。甚至一些媒体人为追求信息的眼球效应对事实进行夸大或过分渲染,使传播的信息失去原本的文化教育意义。如今,在多元复杂的传媒生态系统中,不只有“妙手著文章”一种途径可以扶贫,还可以通过“互联网+”和新媒体渠道传播农业科技知识和致富信息[9]。一般来说,当前新媒体工作者在文化扶贫中的角色仅仅是信息的输送者,只关心贫困地区表面上暴露的显性问题,不是将自己定位成一个实际的文化扶贫工作参与者,主动积极地深入了解贫困户的真正需求,并思考如何利用已有的新媒体平台进行有针对性的文化输入,使贫困户不仅能从情感上接受新文化带来的冲击与改变,更能在实际生活中紧跟文化潮流,将自身改造成有新思想、新知识、新技能的新时代农民[10]。 与传统媒体,如电视、报纸、广播等的信息发布局域性、滞后性不同, 新媒体发布的信息往往带有海量性、即时性特征, 自媒体的盛行使每个人都能成为信息的发布者。 因此,用户水平参差不齐且信息真假难辨。 文化扶贫需要做的是将农村贫困户谋生所需的知识技能和招聘就业的最新信息传递到贫困地区, 并将农村优秀特色文化传播到城市, 以吸引更多城市人口了解和接纳农村的优秀文化和有趣风俗。 因此,新媒体工作者在收集、整理和编辑信息时应严格把关, 核实信息来源的真实性、普适性与全面性, 并有针对性地选择适合本平台读者的内容进行推送。 展现文化扶贫工作的成效, 不能只是单一地对有较高热度的话题进行转发, 一味地“投其所好”而忽视自身的引导与教育功能。

3. 缺乏对新媒体文化优劣的辨别能力

贫困地区人口的文化素质偏低,缺乏获取第一手信息的渠道,更容易受不良风气的影响[11]。作为农村文化扶贫受众的贫困户在新媒体文化传播交流的过程中处于弱势地位,缺乏对新媒体文化优劣的判别能力,也缺乏拒绝文化垃圾入侵的能力。贫困户本身生活的环境较外界更为单纯,有着因世代相传而自成体系的独特文化,对外界信息了解和接触比较少。其所接受的文化教育也较为单一,多为祖辈的口口相传或书本理论知识,对新媒体带来的大量、新奇、看起来更为“优越”的文化难以招架,很容易不加辨别地“照单全收”,以满足自身精神文化的空虚。一般来讲,贫困户的受教育水平不高,且所受教育多为基本的识字、计算等,对科学知识的了解程度偏低,思想较为狭隘闭塞。这使得他们在面对外界文化时呈现较为极端的态度,要么全部“拒之门外”,要么不加辨别地一概吸收。因为对外界优秀文化知识的了解甚少,以他们自身的知识水平和经验难以区分文化的精华和糟粕,甚至可能因为一些文化糟粕更符合他们的认知水平而被大加推崇。这使农村文化扶贫工作不仅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为贫困户送去优秀的思想文化和生活方式,还破坏了原本农村文化中特有的淳厚和朴实的风气。

4. 新媒体平台建设不完善

农村文化扶贫工作需要新媒体作为传播手段,为贫困户带来可感知、可体验的新文化知识,以填补贫困户在精神文化上的匮乏。这种文化应是宁缺毋滥的,要向贫困户传递先进、优秀的文化知识和生活技能,拒绝文化糟粕对贫困地区的侵蚀。但新媒体平台发布的信息以海量性著称,展现出的文化水平千差万别。在未经筛选前,大量的优劣混杂信息充斥当前的新媒体环境。即使一些新媒体平台意识到了文化筛选的重要性并采取了一些措施,如当前比较受欢迎的几款短视频软件会对发布不良信息的用户进行封号处理,但这种操作往往在有其他用户举报的情况下才生效,且大多数属于事后补救措施,时效性无法保证。因此,无法做到及时、彻底对文化糟粕进行剔除。截止到2020年7月,以目前用户较多的“快手”“火山小视频”等平台为例,分别以“政府”为关键词搜索发现,已有上百位政府用户注册并投入使用,但除“中国政府网”及个别已经认识到建设新媒体平台重要性的地方政府用户外,其余账户发表的作品仅有十数个,粉丝数量也多在百名以下。可见,新媒体平台并没有被真正地建设并利用起来。在目前文化扶贫工作中使用较多的微信、微博公众号平台上,可以看到许多政府新媒体平台仅作为信息通报的渠道。同时,因内部网络技术水平的限制,加大了新媒体平台的监管难度,为农村文化扶贫新媒体平台不断完善增加了阻力。

三、 新媒体农村文化扶贫的路径分析

1. 进行文化需求调研,了解贫困户真正的需求

长期以来,我国农村文化扶贫工作更为侧重无差别的文化供给,实现全民普惠的公共文化服务、普及[12],忽视了对受众不同需求的了解,不能做到有针对性、合理地文化投放。因此,在贫困地区进行贫困户的文化需求调研十分必要。让贫困户主动选择自身感兴趣的、适合并能满足自身需求的文化,激发贫困户的内生性动力,才能让文化扶贫的成效更加显著。对贫困地区文化需求的调研应为线上、线下两部分相结合。首先,利用新媒体平台,如微信或快手等短视频软件,以地域或收入水平为筛选条件选定目标群体投放问卷。问卷内容应主要包括目标群体的受教育程度、日常参与线上文化娱乐活动的类型和渠道、日常参与文化活动的目的,以及对当前线上平台所提供的文化活动的看法等。利用新媒体平台进行的线上调研可以尽可能多地覆盖不同群体,大范围地采集数据以供参考,成本较低、效率较高。但是,收集的问卷需要进一步分类,对不同的目标群体区分整理,尤其要注意地域的区分。要考虑地方差异性对文化需求的影响,为后续线下的进一步调研减少工作量。调研的第二部分应为线下走访调研,主要采取谈话及观察的方法对贫困户的文化需求进一步了解和确认。基层文化扶贫工作人员根据线上问卷调查的分析结果,首先,选取较为典型的地域与人群进行走访,将目标群体线上选择频率较高的文化需求进行细化;其次,向贫困户进一步了解当前地区对哪种农业文化需求更迫切,是养殖技术还是增产除虫知识等。线下调研应起到查缺补漏的作用,避免有些贫困地区的文化需求在新媒体平台上未被识别到,导致该地区的文化需求被忽视。综合线上、线下的调研结果,按地域选择贫困户需求最迫切的文化类型予以投放。观察贫困户文化的习得程度并定期进行回访,以随时根据贫困户文化需求的变化增减或改变所推送的文化内容,最大程度地满足贫困户的精神文化需求。

2. 以需求为导向进行新媒体平台的建设和内容编辑

从目前新媒体文化扶贫平台的数量和利用率来看,以需求为导向建设新媒体文化扶贫平台的首要任务,是吸引更多贫困户群体关注新媒体文化扶贫账号。政府应鼓励所有贫困地区文化扶贫工作组积极注册新媒体平台账号,如开通微信公众号、官方微博,以及创建目前较为热门的短视频账号。以地域或扶植的某一类对象为用户名,便于贫困户查找,并应在当地政府网站上明确标识本地区所拥有的各个平台账号,以防假冒或伪造账号混淆视听。基层农村文化扶贫工作人员应利用自己身居一线的便利,向贫困户积极推广新媒体文化扶贫账号,吸引更多贫困群体的关注,切实发挥新媒体文化扶贫平台的作用。新媒体文化扶贫平台真正发挥作用,不仅需要平台数量的增加,也需要实际参与农村文化扶贫的工作人员真正将平台利用起来。空有平台而无内容只是表面功夫,并不能真正做到根据贫困户的需求输入文化内容,无法满足贫困户的精神文化需求,无法帮助贫困户实现文化脱贫。同时,在建设文化扶贫新媒体平台时,不仅需要增加平台发布的内容,也应该对发布内容的质量严格把关。只博人眼球、哗众取宠的内容传递的文化不是广大农民迫切需要的文化,积极传递生活中正能量的内容才是农民最喜闻乐见的。农村文化扶贫新媒体平台内容的编辑要紧紧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主题,以贫困户的文化需求为出发点,推送贫困户喜闻乐见的、真正能让贫困户学到知识和技能的文章和视频。需要新媒体文化扶贫工作者在工作中用心去发现、挖掘、体会,并加以艺术加工,使其既接近农民的日常生活,拥有强大的感染力、渗透力,又有着充分的艺术价值,能够体现社会主义优秀文化。虽然好的文化内容推送在精不在多,但是展现优秀文化内容的推送在数量上也应达到一定标准,才能使贫困户与新媒体文化扶贫账号的黏合度更高,更能跟上新时代文化发展的步伐,提高贫困户自身的思想境界和文化与道德素养。

3. 培育文化选择能力,因地制宜发展文化产业

利用现有的网络技术,通过特定条件进行筛选,剔除所有包含或涉及文化糟粕的内容是难以做到的。由于新媒体平台发布信息的海量性,通过人工对每一条发布的信息进行审核需要大量的时间和人力,并不现实。为了保证贫困户接收到的文化内容是积极且充满正能量的,对贫困户自身文化选择能力的培养必不可少。培育贫困户文化选择能力主要由两个部分组成:①培育贫困户选择优秀文化的能力。优秀文化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是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利于推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文化[13]。培育贫困户选择优秀文化的能力也是培育他们学习优秀文化的能力,只有从内心真正认识到优秀文化的魅力,才能够更好地去领悟和学习优秀文化。培育贫困户选择优秀文化的能力就是让贫困户认识到优秀文化能够让人深受震撼、力量倍增,可以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养,能够激励人们去创造幸福美好的生活。只有选择这样的文化进行学习,才是真正意义上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新媒体平台应开设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专栏,面向全社会征集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时代先进人物事迹,定期举办相应的优秀文章或视频评选活动。着重抓取贴近贫困地区农民生活的小人物和小故事,以潜移默化的形式,从细微处向贫困户传递优秀文化和美好品德,吸引他们主动学习和效仿。②培育贫困户选择适合自身长远发展目标的文化的能力。中国优秀文化源远流长、浩如烟海,如何在广博的优秀文化海洋里选择适合贫困户自身发展的特色文化,是贫困地区迈出文化脱贫的关键一步。首先,贫困户可以通过新媒体平台了解多种多样的思想文化和生活方式,对这些新的文化和知识技能应全面了解,以初步满足自身的精神文化需求。其次,应通过对本地区自然概况、人文概况的了解和对自身特质,以及发展方向的分析,在新媒体平台中寻找与本地区有相似环境或条件的、当前已成功脱贫地区的典型案例进行观摩学习,在保留当地优秀传统文化特色的基础上,汲取其他地区优秀的思想文化和知识技能,充分开发当地的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打造集乡村度假和旅游观光为一体的特色乡村文化旅游品牌。实施文化旅游重点项目带动战略,培育一批地区特色文化旅游项目[14]。贫困户切实感受到优秀文化带来的巨大创造力,就会主动自觉学习文化知识,从而实现文化助推物质脱贫,并反哺文化扶贫工作。

四、 结 语

文化扶贫是从根本上解决思想文化层面的“贫困”,以培育文化自信来实现“造血式”扶贫,能够让贫困户转变以往等待脱贫的被动思想,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脱贫致富。新媒体平台在文化扶贫工作中的广泛应用,降低了文化传播的成本,提高了文化扶贫的工作效率。新媒体文化扶贫平台的建设是新时代文化扶贫工作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通过新媒体平台对文化扶贫工作持久广泛的宣传,能够有效预防返贫现象的发生,为全面实现脱贫攻坚、努力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猜你喜欢

贫困地区贫困户农村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金融扶贫站惠及3万贫困户
比亚迪集团扶贫
上学不如“混社会”? 贫困地区的“厌学症”如何治
“鞋底垫厚点,也能走得快”——贫困户崔普选和他的“梦中梦”
西南贫困地区农产品产销对接活动在桂林举办
贫困地区干部要摆脱担当“贫困”——基于山阳县干部队伍担当作为状态的思考
脱贫记 贫困户陈福田和何麦换的故事
新农村 新一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