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公共艺术在校园环境中的设计策略研究

2020-12-08申子嫣北京化工大学

艺术家 2020年4期
关键词:参与性校园环境艺术作品

□申子嫣 北京化工大学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审美水平和需求不断提高,公共艺术作品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越发重要。自20世纪80 年代以来,公共艺术伴随城市化进程,逐渐走进人们的视野。但从分布区域上看,我国的公共艺术建设的场域以城市公共空间为主,虽然也有许多公共艺术作品走进校园,但大多是对景观空间的点缀,并非主流语境下的公共艺术作品。

良好的校园环境有利于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校园公共艺术作为校园环境建设的重要载体,在提高师生的审美能力、提升校园文化品质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而目前国内外校园公共艺术相关创作实践较多,但理论研究并不充分。如何为校园生活增添文化活力,将有关文化审美的艺术作品融入校园环境建设中,为师生营造艺术人文的教学环境,是一个亟待研究的课题。在这方面,公共艺术设计能发挥其他艺术形式和营建方式难以替代的作用。在此背景下,笔者对校园公共艺术的创作规律进行了研究,对比不同作品案例,从内容、形式、材料、功能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总结校园公共艺术的创作思路。

一、具有功能性的校园公共艺术

设施类的公共艺术作品需要设计师清晰地表达其功能性,在此基础上进行优化,使其兼备设施功能和美感,在实现功能性的前提下增强公共艺术的趣味性,减弱公众与公共艺术之间的距离感,让这些场景变得富有生命力和趣味性,公众能在这样的环境中找到因选择不同而产生的差异性和因公共艺术的丰富性产生对设施的“友好”和“爱护”,这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公共设施被破坏和损毁的局面。

在校园中,公共设施随处可见,但大多形态简单,且并不舒适,大学之间的公共设施没有辨识度,虽然能满足学生休憩的基本需求,但实际上,并没有很好地运用这些场地和设施,时间只会在那些设施上留下厚厚的尘土,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被闲置,无人问津。因此,校园公共艺术作品应在实现其自身功能的前提下提高舒适度和趣味性,公共艺术作品应具有高校特色和人文情怀。

二、具有艺术参与性的校园公共艺术

通过对比校园公共艺术作品,笔者发现优秀的公共艺术作品不管在室外还是在室内,都有着能够调动观众参与性的作用。人们通过视觉上的体验对公共艺术产生兴趣和渴望近距离参与的欲望,在参与中产生对公共艺术新的体验和感触,公众在脱离公共艺术所处场域后仍能够找寻到对公共艺术参与痕迹,才足以完成一次公共艺术的艺术参与,真正实现公共艺术的艺术参与性。

在校园里,大多数公共艺术以雕塑的方式呈现,师生与它们唯一能接触的机会也只停留在毕业时的合照里,师生会渐渐减少对这些缺乏参与性的公共艺术作品的关注度,它们不仅没有起到美化校园、提升校园整体艺术氛围的作用,反而影响了校园环境,给师生的生活带来了不便。因此,在校园公共艺术的设计上应注重师生与作品的艺术参与,师生应作为主体感受公共艺术所带来的艺术体验。

三、具有形式感的校园公共艺术

具有形式感的公共艺术作品相比抽象的公共艺术作品能够较为轻松地走进人们的视野,使人们产生共鸣。校园作为一个感染力、活跃度都较强的场所,可将具有形式感的公共艺术作为设计方向,在案例分析中发现设计师较为常用的手法是运用动物的形态进行合理的创作。

模拟动物形态的公共艺术并不是简单地套用动物形态,而是从动物形态中抽取元素或者对动物形态进行改造,赋予作品其他的功能和艺术效果。在一些民族气息较为浓厚的地区,设计者可以将动物图腾进行合理的设计和运用,在公共艺术中得以体现,并通过线索的链接,建立起当地居民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在校园中,师生可以通过这样的公共艺术感受当地的文化特色,增加对当地文化的了解,在艺术中回味曾经的文化和历史。

校园公共艺术虽然有所发展,但也面临着许多挑战,师生对校园公共艺术的要求也随着自身素养不断提高,高校也希望通过公共艺术向外界传达本校的历史文化与艺术。校园公共艺术安置的合理性对师生的艺术修养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进而提高师生的审美认知。希望本文所阐述的校园公共艺术设计构思能够起到积极有益的作用。

猜你喜欢

参与性校园环境艺术作品
校园环境卫生大比拼
环境设计中校园发展研究
迎接新学期
五彩缤纷的艺术作品
何晋渭艺术作品
张杰艺术作品
陶瓷艺术作品
在感性消费时代的创意包装设计
数学教学中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
参与性对中职旅行社计调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