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一流”背景下体育院校舞蹈类专业建设的研究
2020-12-08刘炼武汉体育学院
□刘炼 武汉体育学院
舞蹈高等教育紧紧围绕党的教育方针和文艺方针,在不同时代的要求下培养了一代代舞蹈艺术人才。本文所关注的重点并非长期以来成果的现象性描述,而是在时代强音的号召下,归纳总结体育院校舞蹈类专业建设中已存在的问题,进而从学科建设方面来回应高等舞蹈教育事业的转变和发展。在“双一流”国家战略背景下,思索和探索体育院校高等舞蹈教育所承担的责任,从高等学校基本职能入手来分析舞蹈类专业建设的现实问题,旨在促进体育院校舞蹈类专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体育院校舞蹈类专业建设现状反思
(一)技能传承与文化传播互融
舞蹈艺术从其发轫至今,一直具备教育、教化的社会功能,以满足人类全面发展的需要。舞蹈所传递的不仅是肢体的美感,更是“象”外之“意”,是各个时代精神所凝练出的文化内涵。在不同时代的变迁过程中,舞蹈的教育目的也随之嬗变,但其醇化人类情感、感化人类心灵的实用功能始终如一。
在“双一流”舞蹈专业建设中,舞蹈教育既要传授舞蹈技能,也要注重文化的传承,要坚定自己的文化立场,在教学和科研的双向指导下传承与弘扬民族文化,确立具有时代特色、中国特色的舞蹈教育事业,以立足于世界舞蹈教育事业之中。时代性的立足点要求高等教育培养的舞蹈人才具有创新意识,舞蹈教育从“技”而“道”的过程中应契合时代精神。
(二)教学工作与科研成果互通
教学和科研是高校教师的重要工作职能,也是专业建设的重要途径。体育院校舞蹈类专业建设的核心在于培养人才。人才培养的过程除落实到日常教学工作中外,也应该将教学经验上升为理论,转化为科研成果,以更好地提高教学水平,培养更优质的舞蹈艺术人才[1]。
由于舞蹈艺术自身的特殊性,舞蹈教学的过程和成果主要集中在技术技能的检验和展示上。舞蹈是技术美与观念美的结合,舞蹈艺术自始至终都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因此,在体育院校舞蹈类专业建设中教学和科研的互通、互融是十分有必要的。在“双一流”背景下两者的互融有助于培养具有学术思维、学术能力的教师,进而实现以成果推动教学内容、教堂方式、教堂手段等方面的创新,最终实现人才培养在教学上的科学化。
二、“双一流”背景下体育院校舞蹈类专业建设的规划
(一)新理念:“由技入道”与“由理入道”
舞蹈艺术人才需要天赋,同样也需要扎实的文化素养。在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推动下,新时期的舞蹈高等教育对教育者和被教育者提出了新的要求。以此推动因素为前提来考量,舞蹈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的质量规格上更加完备,全面发展的人才观日渐凸显,“以技传道”的培养理念愈加明确。
“双一流”建设下舞蹈高等教育事业的核心是人才培养问题。作为舞蹈高等教育的重要阵地,体育院校就其人才培养问题首先应考虑新理念的转变。专业技能型人才难以适应当下社会发展、时代变迁的需要,舞蹈教育的历史使命不仅仅局限于对技术技能的掌握。因此,技术和观念的合一是当下舞蹈教育,特别是高等层次人才培养的主流理念。艺术实践和艺术理论的并重是推动舞蹈高等教育发展的合力。体育院校在“双一流”学科建设中应明晰理念,明确人才培养的质量规格要求,既要提供学生参与实践的平台和机会,也要提高舞蹈学生的文化素养,在“求同”的趋势下,寻找自身舞蹈文化的根源,进而促进舞蹈教育内涵式发展。
(二)新导向:高等教育、艺术生产、文化传播的三位一体
舞蹈高等教育的完整性既体现在实施开展教育的过程中,也呈现在舞蹈教育对人的价值体现上,同样还表现在对人类社会文明进程的推进上。舞蹈教育从人类最早的群居生活中来,在今天全球一体化的发展格局下不断发展和完善,不论其形式和内容如何变化与革新,舞蹈教育完善人生命价值的意义始终不变,其“起舞观文,呈舞载文”的核心价值自始而终。
“双一流”背景下的舞蹈高等教育,不仅要探寻具有中国特色以立足世界舞蹈教育事业之林的教育模式,更需要从人的发展观和文化传播的视阈探索发展路径。建立“大舞蹈”的全局观、发展观是“一流”舞蹈学科的指导思想。体育院校在承载着舞蹈教育职能的同时,也承担着艺术生产的职能。艺术生产是人类精神文明建设的体现,既为舞蹈受教育者提供了舞蹈实践的平台,也为高等学校进行文化传播创造了条件。
三、“双一流”背景下体育院校舞蹈类专业建设的举措
(一)人才培养
舞蹈作为美育实施的途径之一,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作用不容小觑。这种教育的价值和意义,体现在参与舞蹈教育活动中人的创造性特质上。舞蹈高等教育的创造性价值,体现在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改变认识世界的方式以及重新思考世界的视角上。舞蹈教育培养了能推动舞蹈事业不断发展的人。职业舞蹈人的价值作用发挥在舞蹈编导、舞蹈表演等各个领域。体育院校舞蹈人才的培养应遵循马克思主义关于人全面发展学说的要求,向“一专多能型”人才培养机制转变,培养高质量、综合性、创新型的舞蹈人才。
高质量、综合性、创新型舞蹈人才的培养,要保证培养目标、课程设置、评价体系相一致。舞蹈教育在制定培养目标时,要贯彻我国舞蹈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总目标,并结合体育院校的办学特色融合、创新目标内容,对舞蹈人才的质量有严格的要求;在课程设置中,要与学校培养目标相对应,实现舞蹈人才所获成果对齐培养要求。以学生为主体开发课程,实现课程结构的合理化、科学化和多元化,以培养“一专多能”型舞蹈人才。课程内容的设置以成果导向为驱动,注重舞蹈表演、舞蹈编导、舞蹈评论等多方面课程的融合;在评价体系上,积极调动舞蹈人才的能动性,以多样化、创新性的考核模式体现其学习成果。
(二)师资力量建设
“双一流”背景下,体育院校舞蹈类专业在师资队伍建设上,要深化“人才强校”的战略,积极引进学科前沿的专家学者,强化高层次人才的学科引领作用。此外,注重学科青年教师队伍的建设,为其提供提升、交流的学习平台,形成不同梯度创新科研团队的合作。教师队伍应不断加强基础学科教学能力,提高科学研究水平。教学和科研工作中,应时刻不忘师风、师德建设,醇化学术氛围,以德树人,以促进舞蹈学专业建设稳步发展。
(三)教材建设
1.网络课程资源与现有课程资源的有机融合
信息化的教育平台提供了优质的教学资源,网络资源与现有资源的融合丰富了教学内容,如可运用MOOC 资源构建优质网络精品课程平台,整合线上、线下课程资源,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利用网络平台上的MOOC 教学模式为舞蹈类专业教材转型和创新带来了契机,以提高体育院校舞蹈人才的专业素养。此外,网络课程资源的整合使教学手段更加多元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运用现代技术革新教学方式。
2.舞蹈教学为主,其他教学科目为辅
近年来,舞蹈与其他学科的交流日渐频繁。体育院校应充分发挥自身特色专业的优势,使舞蹈教育与其他专业教育相结合,以培养具有自身特色的舞蹈人才。舞蹈是以人的身体为载体的艺术形式,在体育院校已有的专业中,有不少专业同样是以身体作为研究对象的,如运动人体科学、运动康复、运动心理等。在舞蹈教学过程中,丰富此类课程的学习,既能使学生科学地了解、学习舞蹈,又能使其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开拓更宽泛的领域。
(四)大学生创新平台建设
体育院校舞蹈类专业建设要突出人才培养的核心地位,人才培养的目的要注重呈现人才成果的效能价值。就学校层面而言,应提供给学生学习、交流的平台,以及创造社会实践的平台,体现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紧密联系。具体而言,创建实训竞赛平台,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由舞蹈专业学生自行策划和组织赛事活动。实训竞赛平台的创建有利于培养学生对赛事的组织能力,能够将学习成果转化为竞赛能力,在合作过程中也能培养学生间的团队合作能力。作为一种成果展示型平台的搭建,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其学习效率。
结 语
在“双一流”背景下,舞蹈类专业建设要坚持立足于学校办学历史、办学传统及现有条件,突出特色定位,选择与普通舞蹈高等教育差异化的发展路径。具体表现为通过特色办学实现高水平建设,回归大学使命,注重高水平人才培养。通过培养计划、师资力量、创新平台建设、教材建设等专业建设环节来激发体育院校舞蹈类专业的潜在活力。通过体育院校舞蹈类专业建设,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优化人才培养过程,全面提高本科舞蹈人才培养质量,培养“四有”师资队伍。在“双一流”背景下,使具有体育院校特色的舞蹈人才能够推动社会进步、引领文明进程,成为推动舞蹈事业蓬勃发展的核心力量和优秀舞蹈文化的守护者和传播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