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学生、家长、教师对学校传统文化教育方式的接受程度*
2020-12-08田彬王蓉
田 彬 王 蓉
晋中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数理科学系,山西 晋中 030600
关于传统文化在小学教育教学体系中的开展情况,需要通过完善而科学的调查统计,搜集相关数据进行数据整合分析。本文依据晋中市的传统文化教学情况进行问卷调查,形成统计数据,挖掘数据所反应的具体信息,探究提高小学传统文化教学的有效措施。
一、以晋中市调查为例,分析传统文化在中小学中的开展情况
本地问卷调查以晋中市八所小学,180 名三年级学生,176 名六年级学生,157 名家长,19 名教师为调查对象,采用问卷法调查小学生学习传统文化情况、家长对传统文化教学的认识和理解程度,教师在不同学科中开展传统文化教学的情形等。形成调查数据之后借助计算机采用SPSS 软件对调查数据进行分析处理,数据处理过程可以分为定义变量、数据录入、统计分析和结果保存。以此挖掘数据隐藏信息,了解传统文化教育在学生、家长和教师中的实施情况。
根据调查结果显示:小学中传统文化教学较为普遍,实践活动为放风筝、太极拳、踢毽子、拔河、象棋、围棋等,文本知识为神话、寓言故事。小学生接触和了解传统文化知识的渠道主要是学校教学和教师讲解,其次为家长讲解、辅导,辅导班学习。而家长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大多集中在爱国主义精神、国学、传统节日方面,71.3%的家长了解传统文化以诵读为主,28.7%的家长通过综合实践活动了解传统文化。在教师中,非常愿意进行传统文化教学的教师占据63.1%,这表明教师群体中对开展传统文化教学较为认同。
但是调查问卷也反应出当前传统文化教学的一些问题,如,大部分学生所接触和了解到的传统文化知识较为局限,在所调查的8 所小学中,学生们所了解的传统文化文本知识主要为女娲、夸父、神笔马良、精卫填海等传统故事,大多是通过教师讲述习得,传统文化实践活动大多是在体育课上进行。这表明学校教育是学生接触和了解传统文化的主要渠道,传统文化和其他方式的融合效果有限。
二、调查统计结论
(一)晋中市对传统文化教育较为重视,当前传统文化教育已经逐步覆盖全市主要小学,各个小学也都对传统文化教学课程进行全面贯彻和落实,并制定了一套健全的教学制度和管理规范,传统文化教学内容主要集中在神话传说、寓言故事以及民间游戏、传统体育项目上。传统文化教育覆盖小学全年级。
(二)传统文化教育理念深入人心,调查中教师和家长对传统文化都有一定的了解,大部分家长肯定传统文化教育的功能和作用,大多数小学采用的是将校本教材和学科互相渗透的教学方式,学生接受传统文化教育的主要方式为课堂教学,大多学习内容也是在学校内完成,接受式是学生的主要学习方式。
(三)总体而言,晋中市小学的传统文化教学主要以日常实践操作为主,相对于其他学科而言,缺乏纵深体系的科学探究和学科建设,相关的研究课题较少,大多教师虽然认同传统文化教学的作用,但是不同学科教师在教学中对传统文化的融合程度却体现出较大差异,在学校内也没有形成深厚的传统文化学术探究氛围。家长和教师对传统文化的学习、接受程度层次不齐。
三、建议和措施
(一)传统文化学科建没有必要去伪存真。传统文化课融入到学科教学中,必须符合中小学生的学习规律、身心发育特点和兴趣爱好等,根据本次调查,小学教学中传统文化教学内容重复性较高,文本知识和实践活动在内容和形式上大体一致,并没有体现出不同的学校特点。因此中小学开展传统文化教学应当结合本校教学特点,积极吸收地方文化特征,形成独特的校本教材,开展绘画、书法、音乐、传统手工艺、风俗民情等传统文化课程[1]。
(二)将传统文化教学和各学科教学融合起来。传统文化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包罗万象,大量地存在于语文、数学、历史、地理、美术、体育等课程中,根据本次调研,发现传统文化和其他学科的融合程度有限,集中体现在语文、体育等教学中,和其他学科的融合程度不够。这就需要在中小学传统文化教学中,注重挖掘传统文化和其他学科的契合点,结合学科知识渗透传统文化,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在数学、科学、手工业、农业、艺术等方面的成就[2]。
(三)创新传统文化教学方式。小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主要体现在教师口中所讲的神话、寓言故事以及体育课上的各种传统体育活动上,因此要拓展传统文化教学形式和渠道,提高传统文化教学实效性,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多媒体和信息化教学,也可以开展多种形式的传统文化实践活动,如,户外调查、民间走访,搜集遗留在民间的地区特色文化资源,对课堂教学内容形成补充。
总之,小学生、家长和教师对传统文化的接受程度相对比较乐观,家长和教师也对小学生接受传统文化抱有肯定态度,但是总体而言,学校内的传统文化教学还有很大改进空间,需要在校本教材、特色地区文化、教学形式上进行针对性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