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方位

2020-12-08文_辛

中国党政干部论坛 2020年2期
关键词:初级阶段小康小康社会

文_辛 鸣

“民亦劳止,汔可小康。”(《诗经·大雅·民劳》)实现小康是中国社会两千多年来孜孜以求的社会理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奋斗目标的第一步,也是关键一步”(《习近平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年版,第9页)。中国共产党人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就把实现小康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努力推进。千年梦想、百年目标,在2020年变为现实,这将是中国历史乃至人类发展史上一个令人激动的重大时刻。但是,我们一定要保持理论清醒、政策稳健和实践定力,这就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并没有超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而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一、全面小康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

“小康”是中国古代经典《礼记·礼运》中描绘的一个与理想社会最高阶段“大同”相对应的初级阶段。在20世纪70年代末,邓小平针对我国尚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基本国情,创造性地运用“小康社会”这一概念擘画新时期中国社会的发展蓝图,把它作为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中国社会现代化的重要阶段性目标,并且提出了路线图和时间表。邓小平提出:“以1980年为基数,当时国民生产总值人均只有250美元,翻一番,达到500美元。第二步是到本世纪末,再翻一番,人均达到1000美元。实现这个目标意味着我们进入小康社会,把贫困的中国变成小康的中国。”(《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26页)这样的发展“反映到人民生活上,我们就叫小康水平;反映到国力上,就是较强的国家”(《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88页)。所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小康社会的基本历史方位,也是小康社会的现实出发点。

中国共产党人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认识是“特指我国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这就是说生产力水平是判定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根本标准。如果生产力水平不高,没有提升到现代化的生产力水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就难言跨越。只有实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才能算是生产力发展超越了初级水平。所以,邓小平明确讲,“我国从五十年代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本实现,至少需要上百年时间,都属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实际上讲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两个基本特征,一个是社会状态,“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本实现”,另一个是时间期限,“上百年时间”。

按照党的十九大作出的战略部署,“从二○二○年到二○三五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我们现在尚未“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20世纪50年代算起,到本世纪中叶才是“上百年时间”。这就意味着中国社会建设小康社会的全部历史实践活动都是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之内而不是其外。

尽管经过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艰苦努力,我国于1997年提前三年实现了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两番的宏伟目标。又经过五年的快速发展,无论是人均GDP还是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这两项小康社会的基本指标都较高水平实现、较大幅度超过,所以中国共产党在十六大上郑重作出了“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的判断。并在此基础上正式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为到2020年的奋斗目标提了出来,要求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同时,小康社会建设的内涵标准不断提高。经过十六大以后10年的发展,党的十八大在把国内生产总值“翻番”的目标由“总量”改为“人均”的基础上,又增加了城乡居民人均收入翻番的要求,同时还增加了“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等前提性条件。更明确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要求,把“建设”改为“建成”,意在从倒计时的角度,从完成目标的角度强调紧迫感。

但所有这一切,并没有改变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方位。我们讲我国生产力水平“显著提高”主要是纵向比。诚然,今日中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上显著提高,社会生产能力在很多方面进入世界前列,但是从整个世界发展进程来看,横向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飞跃,在总体上依然处于中等偏下,依然是属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力水平。“社会生产能力”是不能与“生产力水平”直接划等号的。比如,我国经济增长虽然开始从传统的靠拼土地、拼资源、拼劳动力,向拼科技、拼质量、拼效益转变。但这种转变还处在起步阶段,新动能在短时间内还难以挑起经济发展的大梁,我们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还需要经历一个相当长的充分发展阶段。

再进一步看,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主要矛盾中讲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从根本上说还是源于生产力水平低。所以,这种不平衡不充分不仅体现在落后地区、农村的发展不充分,而且也体现在发达地区包括一些大城市依然有发展不充分的现象。如果说当年邓小平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时,我们是刚刚站在社会主义的“门槛上”,是“不够格”的社会主义;我们今天只是站在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门槛上”,还是“不够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并没有走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二、全面小康要牢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

我们之所以强调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定位,是因为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来自对发展阶段的正确判断。脱离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在实践中就会吃苦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不仅在经济建设中要始终立足初级阶段,而且在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中也要始终牢记初级阶段;不仅在经济总量低时要立足初级阶段,而且在经济总量提高后仍然要牢记初级阶段;不仅在谋划长远发展时要立足初级阶段,而且在日常工作中也要牢记初级阶段”。(《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文章选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年版,第11页)

尽管在本世纪初我国已经总体实现小康,但这一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虽然经过随后的发展,低水平问题有了根本性改变,但是不全面、不平衡问题仍然存在,甚至在较高发展水平的映衬下显得反差更大。如果我们在经济总量和发展速度上完成了目标,但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没有解决,短板依然存在,就不能算真正实现了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强调的不仅是“小康”,更重要的是“全面”。越是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小康社会的建设越要在“全面”上下功夫。

全面小康,覆盖的领域要全面,不能只是经济上的小康,而是五位一体全面进步。要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协调发展。如果经济社会一条腿长一条腿短,如果人民群众在吃饱穿暖后却发现喝不上干净的水呼吸不上清洁的空气,如果国家治理水平、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的短板不能及时有效补上,经济上达到的小康也只会昙花一现。

全面小康,覆盖的人口要全面,不能只是一部分人小康起来,而是惠及全体人民的小康。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也不能少;共同富裕路上,一个也不能掉队。”(《习近平关于“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重要论述选编》,党建读物出版社2019年版,第291页)先富带后富要体现在后来者实实在在的生活境况改善上,不能用平均数掩盖大多数,更不能让贫困人口通过统计数字“被小康”。这也就是为什么要把脱贫攻坚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和标志性指标,为什么要特别强调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的道理所在。

全面小康,覆盖的区域要全面,不能只是东部小康、城市小康,而是城乡区域共同的小康。全面小康的进程是不同地区居民收入水平、基础设施通达水平、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人民生活水平等之间差距不断缩小的正向反哺的发展过程,而不能是城乡差距、区域差距惯性拉大的反向汲取的发展过程。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2018年版,第4页)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是一个“数字游戏”或“速度游戏”,而是一个实实在在的目标,要让人民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如果小康社会的建设成果不能让人民群众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发展速度再快、统计报表再漂亮也是没有意义的,这样的全面小康就不是货真价实的小康。

当然,全面小康不是也不可能是“同一水平小康”。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发展差距较大,生产力发展水平参差不齐,要求全国各地都绝对地“齐步走”,同步达到全国平均水平不现实,要求14亿人都达到同样的收入水平,过上同样的生活更不现实。更何况城乡区域之间生活成本特别是居住成本很不一样,光看收入水平也不见得全面反映真实情况。一定要辩证地看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全面小康。

因此,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提醒我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制定政策要有足够的战略清醒、足够的战略定力,一定不能被发展所取得的成就冲昏头脑,不能发热、不能冒进,不能好大喜功。任何超越现实、超越阶段而急于求成的倾向都要竭力避免。反过来还应该有强烈的忧患意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待的不断高涨与初级阶段的客观条件之间会形成巨大反差,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仅不会随着物质成果的增加而增加,反而会因过高预期未达到而失落,让人民满意与高兴的难度会大大增加。如何既把蛋糕做大,又把蛋糕分好,是我们新时代社会发展面临的一个严峻考验。

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重要里程碑

我们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能做超越发展阶段的事情,并不是说就墨守成规、无所作为,而是要根据现有条件把能做的事情尽量做起来,要抓住时代的机遇,量力而行、尽力而为、奋勇前行。

事实上,经过40多年的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基本国情的内涵不断发生变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既要看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没有变,也要看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每个阶段呈现出来的新特点。”(习近平:“辩证唯物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求是》2019年第1期)我们必须“准确把握我国不同发展阶段的新变化新特点”,因时而变,与时俱进,用新的思想、新的作为、新的精神状态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新征程。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让中国现代化站上了新起点,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具有里程碑的意义。随着小康社会的全面建成,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大幅跃升,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更加坚实;我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一步提高,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迈出了坚实步伐;整个社会的文明程度达到新的高度,在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方面有了巨大提升,等等。也正是有了这样的基础,中国现代化的内涵可以更加丰富,标准可以不断提高。20世纪末提出的“三步走”战略目标是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把我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到党的十九大,这一战略目标的实现时间没有变,现代化的标准却在提高。首先是把“实现基本现代化”作为第一步走的目标提前到了2035年,到2050年的第二步走的目标则提升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从“现代化国家”提升为“现代化强国”,而且现代化的内容也更加全面,在“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之后又加上了“美丽”的要求。

更重要的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拓了中国特色的现代化道路。近40年的小康社会历史进程,是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背景下、在发展中国家的起点上,通过在中国大地上探寻适合自己的道路和办法,走出的中国的现代化道路。这是前所未有的伟大实践,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社会整体走向现代化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概而言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能轻言跨越,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就不思跨越。从初级阶段到高级阶段再到更高的共产主义阶段,这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坚定信念和历史使命。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基本实现现代化进而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到那时更高的社会主义发展的新阶段一定会到来。我们要有这样的雄心壮志,我们也有这样的雄心壮志。

猜你喜欢

初级阶段小康小康社会
我家的小康
我家的小康
河北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群众文艺云上展演
以非常之功,赴小康之路
汇聚打赢疫情阻击战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巾帼力量
小康之路
凝聚三秦巾帼力量 决胜全面小康社会
汉语初级口语词汇教学初探
奋进“十三五” 实现“小康梦”——小康社会在江苏大地的现实写照系列报道
初级阶段汉语国际教育汉字书写偏误研究